我省经济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8~1966)

2010-08-15 00:46孙学民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4期
关键词:大跃进工业生产

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在这个历史时期,发展曲折,天灾人祸相继发生,先后经历了“大跃进”的热潮、“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后工业生产新的“跃进”、苏联政府突然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合同、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等阶段。

一、“大跃进”的热潮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战略,在经济建设中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我省工业为了达成当时制定的“跃进目标”,采取了以下几方面不适当做法:

第一,开展大练钢铁运动。省委提出“停车让路保证钢铁、机械元帅升帐”的口号,要求各地方、各部门都要把钢铁生产和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当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其他工业的发展,在设备、材料、动力、人力等方面发生矛盾的时候,其它工业应当主动放弃或降低自己的要求,让路给钢铁工业先行。企业、机关、厂矿、学校、农村等各条战线,出现60万人的浩大的炼铁大军。为保证钢铁生产有足够的矿源,全省开展了全民找矿运动;为解决生铁供应不足,又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在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农村收集废钢铁。有的把完好的铁栏杆、铁门也拆下来作为废铁处理,农村有些地方甚至把民用的铁锅和农具也充当废铁。

第二,大搞群众运动,大办“小土群”。黑龙江省提出“发动群众,全民动手,重点突出,遍地开花,以小型为主,大中小相结合,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的方针,使全省城乡到处出现了“小土群”的热潮。到1958年底,全省共办起了“小土群”工业企业73 500多个,为1957年实有工业企业4 256个的17.26倍。其中有小钢铁厂、小高炉、小练钢炉、小铁矿、土法炼焦厂,还办了一些小农机修造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砖瓦厂、小造纸厂等,这些“小土群”后经整顿大都下了马,所剩无几,造成很大的浪费。

第三,盲目追加投资,扩大基建规模。有些工业企业,原有生产能力完不成高指标的任务,就不顾一切的追加投资,扩大基建规模,扩大生产能力。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额大量增加,而且很多地方和企业利用发行公债、挪用流动资金、摊入成本等各种手段追加自筹资金,使自筹资金总额高达2.51亿元,比1957年增长近8倍,占投资总额的17.9%。由于基建规模急剧扩大,使基本战线越拉越长,基建用物资不足已成为当时突出问题,造成大量工程不能按期竣工,损失浪费严重。

第四,商业、财政全力支持工业“大跃进”。商业部门为此开展了“大购大销”运动,对省内工艺品和农产品提出了“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由于大购大销离开了国家计划的指导,脱离了市场的需要,违背了价值规律,片面追求购销数量,致使生产部门不顾需要,不求质量,盲目生产。商品部门大量积压,损失浪费严重。黑龙江省商业、供销部门“三清”时查出的损失达6亿多元,是全国损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在“大跃进”中,国营大企业也刮起了“跃进”风,实行高指标、大计划,拼设备、拼体力,乱采、乱伐、乱掘,致使许多产品产值升而复降,产品质量每况愈下。据哈尔滨轴承厂老同志回忆,1958年“大跃进”一上马,工厂首先撤销计划科,似乎企业生产计划束缚了“大跃进”的手脚。工厂生产失去科学的计划依据以后,就有些随心所欲了。各个专业管理科室干部,全部参加车间劳动,管理业务放松,各项统计数字不全不准,有的甚至凭口头随便讲了。“大跃进”时期,轴承厂由于违背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速度,打乱了正常生产秩序和管理秩序,靠“锣鼓响,生产长”的人海战术,不讲科学,粗制滥造,造成了许多设备失修、带病运转、质量下降和浪费严重的状况,导致了生产的恶性循环。哈尔滨电机厂在“大跃进”中指标步步升级,一些人头脑发热,热情很高,缺乏经验,甚至错误的认为必要的安全系数是“保守系数”。当时工厂的压力很大,如要求试制的2.5万千瓦发电机国庆节报喜,有人要先登报报喜,但是很快就被制止了,大家奋战到9月30日的半夜,结果试车时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的轴瓦烧了。“大跃进”破坏了工厂“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生产秩序和规章制度,降低了企业的素质,浪费严重,产品质量显著下降。哈尔滨汽轮机厂曾经提出“要把汽轮机变个样”,几乎走上了不加以试验研究就扶上马的错误道路,中压100mw机组施工图都完成了,但是经过辩论,终于在上级干预下停止投产。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间,全省工业产值大起大落。1958年、1959年、1960年分别比上年增长74.7%、41.3%、17.6%,但1961年、1962年又分别比上年下降53.4%和8%,整个“二五”期间工业平均每年增长4.5%,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产生新的“跃进”

1959年,中央针对建设的高指标和“共产风”等问题,有所警觉,曾进行了纠正“左”倾错误的活动。但在同年7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开展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使经济工作原来“左”的倾向又有回升,我省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又出现新的“跃进”情况。

首先,仍然制定了高指标,大计划。在安排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时,工业总产值为120亿元,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长33%。钢产量为74.28万吨,比1958年增长115.3%。生铁产量30万吨,比1958年增长455.56%。原煤产量3 600万吨,比1958年增长69.33%。原木产量1 500万立方米,比1958年增长39.92%。农业总产值37.1~38.5亿元,比1958年增长57.21%~63.15%。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掀起一个新的更大的增产节约运动的高潮”。实际执行的结果,所定的目标没有一项完成。其次,继续大搞“小洋群”和“小土群”。全省上下再次组织人力找矿、挖煤、炼钢、炼铁、炼焦、建厂、建矿、建炉等,其结果是乱采滥挖严重,损失浪费惊人。

当时,在工业战线,1960年1月中央和省委号召掀起一个以大搞机械化和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要求各部门、各地区运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形式,拿出大炼钢铁那样的决心和气魄,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用高速度而不是用一般速度来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进而向自动化、半自动化发展。这场运动的主观愿望是发展生产力,并且也一度促进了生产的增长,但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物力、人力、财力和技术条件,搞出的技术成果,大多是技术条件不具备或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以哈尔滨电表厂为例,在1961年至1963年间,由于“大跃进”所造成的潜在生产危机和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电表厂产品生产大幅度下降,1961年减产到188 926套,1962年减产到130 129套,1963年减产到123 921套。三年工业总产值总额比1960年少682万元,利润总额比1960年少1 327万元。

连续几年的“冒进”和“天灾人祸”,导致我省经济建设严重失衡,出现了下列问题。

一是重工业生产升而复降。重工业生产在“大跃进”的3年中大幅度增长,工业总产值从每年最低为17.6%到最高为74.7%的速度增长。但1961年和1962年又分别下降到49.36亿元和45.30亿元。特别是重工业,由1960年的71.85亿元下降为1961年的30.32亿元,下降幅度为57.8%。

二是工农业比例失调。“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60.5%,农业为39.5%,基本上比较正常,到1958年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提高到72.9%,1959年提高到79.7%,到1960年上升到85.7%。而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则由1958年的27.1%,1959年的20.3%,下降到1960年的14.3%。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由1957年的2比1变为1960年的6比1。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职工的大量增加,要求农业提供的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材料大大增加,而这些需要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本身所承受的能力。当时最突出、最严重的是粮食问题。1959年和1960年分别比上年减产15亿斤和37.4亿斤,而1960年全省人口比1957年增加了308万人。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当时采取高征收政策。从1958年到1960年3年间粮食征购量分别为86.59亿斤、103.24亿斤、65.59亿斤。粮食征购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由53.1%上升到65.2%和64.8%,因此,农村中的粮食“三留”大量减少,有些地方甚至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牡丹江纺织厂当时由于农业减产,生产原料供应不足,国家大幅度压缩生产任务,工厂任务减半,人员下放农村,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1958年国家对黑龙江省工业投资为100 269万元,其中轻工业9 381万元;1959年工业总投资114 234万元,其中轻工业11 106万元;1960年工业总投资144 030万元,其中轻工业10 758万元。3年轻工业投资仅占10%左右,重工业占90%左右。1958年工业总产值63.61亿元,其中轻工业21.33亿元;1959年工业总产值89.90亿元,其中轻工业30.07亿元;1960年工业总产值105.70亿元,其中轻工业33.85亿元。3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3左右。“一五”时期,全省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的比例为75.32比57.9,即1.3比1。实践证明,这个比例和当时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虽然在当时已感到重工业发展过快,轻工业发展不足,但以为这是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三年中重工业产值由1957年的25.1亿元,激增到1960年的78.6亿元,增长了2.1倍。但轻工业增长缓慢。在全部轻工业产值中,能投放到市场销售的产品只占1/4左右,加重了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三、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突然背信弃义加重困境

1960年至1962年,我省农业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处于“危险线”。特别是1961年至1962年期间,全省粮食库存最少时只有8亿斤左右,比当时15亿斤的“警戒线”还少近一半。城市居民每月每人粮食定量减少到24斤,受灾严重地区人们入春后几乎没有粮食吃,靠野菜野果、树叶和植物的根茎充饥。粮食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外流,煤炭生产大量减少,供应极度紧张,致使我省工业生产在1961年急速下滑,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的占一半以上。一些工厂开始下放人员去农村,分流城市人员。牡丹江纺织厂当时由于农业减产,生产原料供应不足,国家大幅度压缩生产任务,工厂任务减半,人员下放农村,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煤炭供应的困难,导致生活用煤脱销,出现商店墨水瓶冻坏、许多食堂散伙、托儿所停托、不少学校的学生手脚冻坏,旅店无法接待旅客、医院无法手术、妇产医院也停止了接产,有的剧院温度在零度左右,演员无法化妆……。与此同时,直接给工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许多工业企业无法继续生产。如齐齐哈尔市101工厂的氨氧洗涤塔管路冻裂,5000吨水压机管路和操纵系统、消火系统由于冻结不能使用,厂内火车因煤不好而爬不上坡。还有一些工厂的水暖管道冻裂,车间温度在零度左右,机油凝固,液压设备的精密度受到影响不能开工。全省1961年钢产量指标是42万吨,生铁30万吨,由于煤电供应不足,到4月份钢只完成了4.8万吨,为计划的8.5%;生铁完成了1.3万吨,为计划的6.5%。为此,国家不得不把我省的钢和生铁的生产指标往下调整。

1960年7月,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突然照会我国政府,单方面撕毁和同,决定于1个月内召回驻我国的全部专家,终止正在进行的援建项目和停止供应设备,使黑龙江省遭受严重损失,加重了经济困难。很多在建和初步上马待建的项目半途而止,资金浪费严重。

与此同时,我省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盲目扩大的基本建设规模也尝到恶果。在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基本建设盲目扩大,超过了当时人力、财力的可能性。由于基本建设战线拉得很长,人力、物力分散使用,造成一些项目不能按时建成投产,发挥经济效益。“一五”时期全省施工的大中型项目共75个,全部建成投产的有44个,建成投产率为58.75%。“二五”时期施工的大中型项目146个,全部建成投产的18个,建成投产率只有12.3%。开发大兴安岭第一仗的失败,就是“大跃进”的热潮中盲目投资上马项目的典型事例。

1958年9月,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上马,为了在林业上创造奇迹,省领导决定依靠黑龙江省自己的力量来开发,作为黑龙江省工作的重点。当时计划把塔河作为林区城市的开发重点,建成一个30万人口的林业城市,达到像小兴安岭的伊春市一样的规模。另外,还要建设11个县团级的林业局。据黑龙江省李范五老省长的回忆说:“我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头脑过热,心情又过于迫切,当时采取边修路边开发建设的方针,结果公路进不去,木材运不下来,搞了个劳民伤财。”而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大批建设者来到大兴安岭,发展到两万多人,向大森林进军。由于当时采取边修路边开发建设的方针,结果公路进不去,木材运不下来,搞了个劳民伤财。加上开发条件的不成熟,后来粮食供应不上,没有吃的就采野菜充饥,住帐篷,化冰饮水,有时派飞机给他们空投一些粮食。在大兴安岭北坡坚持了两年多,最后在各种困难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下撤退回来,导致了开发大兴安岭第一仗的失败。

四、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1年,针对“大跃进”与“反右倾”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以及前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返专家和农业连续三年受到的自然灾害,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我省把握这“八字”方针,工业调整工作全面展开。

为了改变重工业过重的状况,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和“生活第一,市场第二,建设第三”的原则,对重工业进行调整。主要是加强采掘工业和采掘的生产能力,使煤炭、木材、石油生产稳步增长;充实轻工业战线,增加日用工业品生产;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工业战线,积极增产农业机械、化肥,支援农业发展,同时,满足国防工业生产的迫切需要,解决国防工业所必须的新型材料的研究试制和生产。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动员全党更坚决地执行调整方针,为战胜困难而奋斗。会后,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对重工业进行“关、停、并、转、缩”,即对发展过大、过多、过早而又重复,原材料供应不足、互相争嘴、技术不过关、经营管理不善、质量低、消耗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亏损的企业,有计划的关闭一批,停产一批,合并一批,转产一批。对那些过急、过早过渡为全民所有制的合作社和过早过渡为集体所有制的个体劳动者,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回去,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全省先后关、停、并、转1 757个工业企业,压缩了一批建设项目,工业企业总数比1960年减少35.4%,基本改变了重工业战线过长的状况,充实了轻工业和为农业服务战线。

很多国营大企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之中整顿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改变“大跃进”中造成的工厂管理和生产上的混乱状况,按照新颁布的《工业七十条》,加强管理,建立责任制度,使工厂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哈尔滨轴承厂全面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对企业内部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和明确技术标准,1962年开始执行92—58技术规程,制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内控轴承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通过编写47万余字的《企业管理制度汇编》,进行科学管理和分工,生产重新走上了正轨。1964年工厂提出了“产品质量升一级,月产百万套轴承”的口号,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产量也稳步上升,工厂得到全面发展。在此期间,哈尔滨电表厂由于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工业七十条》,脚踏实地的工作,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力争上质量上品种发展生产。1961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准确度0.001%的pp1型电子管式频率表,代替索沙育图形法的落后标准。到1963年底又有开关板表、实验室仪表等10种仪表仪器产品投入生产。产品一级合格率达到81.9%,是开工生产以来最好的水平。产品销往23个省、市、自治区。这一期间,共为国家投产了5种新产品,3年来生产3 479套仪表,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过两年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为了彻底扭转困难局面,1963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从当年起,再有3年时间继续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从1963年起,黑龙江省继续进行了3年的调整。这次调整与前两年不同。前两年是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主要是缩短重工业战线;后3年主要是巩固、充实、提高,既要调整,又要有一定的提高。主要任务是:使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轻工业生产要在1957年基础上,提高50%左右;重工业退下来以后,也要转向巩固、提高,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主要比例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基本协调,整个工业企业要做到填平补齐,成龙配套,设备更新,改善经营管理。到1963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5.47亿元,比1962年的46.69亿元增长10.4%。原油、木材、煤炭、发电、电站设备、棉纱、机制纸、自行车等产品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

猜你喜欢
大跃进工业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
值得反思的地铁“大跃进”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