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要求

2010-08-15 00:44徐绍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通俗化理论体系

徐绍华

(昆明理工大学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0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要求

徐绍华

(昆明理工大学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09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新要求。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必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化、实践化、时代化、规律化、通俗化和人本化,这既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前提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也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必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化、实践化、时代化、规律化、通俗化和人本化,这既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前提条件。

一、民族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特殊要求

所谓民族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继承和发扬固有的民族传统,使之绵延不绝;二是指在吸收借鉴外来的文化或经验时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根据本民族的实际需要使之具有本民族的风格特点,能够为本民族接受、吸收和运用的内化要求。民族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民族特性要求。针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问题,毛泽东曾鲜明地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②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进一步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化方面,从邓小平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到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构建,都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获得了各民族人民的广泛认同。为此,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各民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必须在风格特色上实现民族化,使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把民族化与大众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民族特性要求。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化:一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分。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化的文化土壤。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所说:“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④这一论述精辟地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实际上,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无不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化的必要土壤。二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以各民族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打上民族化的烙印,方可最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二、实践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实践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⑤这说明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科学的唯一途径,任何科学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它必须经过实践过程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大众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这个具体化、形象化、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理论实践化的过程。可见,实践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化:一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避免教条化、抽象化地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当前,尤其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避免教条地、抽象地理解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要坚持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和大众化,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提高运用科学理论的本领。正如毛泽东所说:“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⑥可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既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化、大众化的一条基本经验。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化,还必须不断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就永无止境。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不断吸取营养,不断获得理论创新的动力,不断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才能在实践创新中不断发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化、大众化。

三、时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新的思想、观点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化:一是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变化,对新的时代特征作出科学的判断,以此作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背景依据,亦即胡锦涛所说的“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⑦二是要针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使人民群众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的脉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例如,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等就是很好的尝试。三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的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创新,吸收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一切成功经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化的过程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四、规律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来看,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原因即在于马克思主义既遵循了中国人民的实践需要,也遵循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需要遵循大众化的基本规律。一是必须研究大众的接受心理,遵循大众接受的基本规律,使之内化为大众的内心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规律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前提。二是要注意传播方式的针对性,做到因人施化。由于人们的年龄阶段、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和思想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等也应该有所区别,方可获得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三是注意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形态的多样化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遵循规律化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就不能指望用某种统一的模式或方法来达到预先设计的效果。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大众化就要把理论宣传与各种关注点、兴趣点结合起来,通过影响大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文化元素,融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感,促使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魅力,避免因单一形式和重复传播造成的“接受疲劳”。

五、通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通俗化,就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抽象的东西变得生活化的过程。注重通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风格品质。马克思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手稿时就曾力求做到让别人“不能说这本书难懂”。⑧列宁则直接用“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⑨的公式来强调通俗化的重要性。毛泽东则强调:“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⑩邓小平也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⑪的要求。通俗化与大众化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中,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大众化是通俗化的发展和深化。为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化为前提。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化:一是在表达形式上必须做到通俗化,尤其是语言表达的通俗化。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⑫可见,通过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善于将理论语言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将深奥的概念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是实现语言通俗化的诀窍。二是在传播模式上要做到“四个走向”⑬,即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理论的实践化;从官学走向民学,实现意识形态的平民化;从党员走向群众,实现传播对象的大众化;从书斋走向生活,实现哲理奥义的生活化。其中“从理论走向实践”是核心,起着统领作用,其它三方面则是它的具体化。只要在传播模式上做到了这“四个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自然也就功到事成。三是在矛盾关系上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通俗化与庸俗化的关系。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是普及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鉴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人民大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目前还是应以普及为主。对于通俗化与庸俗化而言,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更不等于低级趣味化。通俗化的要求是既要“通”,也要“俗”。“通”就是要求情与理通达,言与行一致,即理论与实践一致。“俗”不是低俗和庸俗,更不是浅薄,打真理的折扣,打过折扣的真理可能就不再是真理。“俗”是要求真理传播者应善于用大众常见的、熟悉的、喜欢的、便于接受的方式解释、言说真理。通俗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们接受理论的形式障碍,增强理论的吸引力,让大众产生对理论的亲近感,而不是一味的迎合或降低要求,否则,就会成为变质的通俗化。

六、人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核心要求

人本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作为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到科学发展观,关注的共同焦点都是人的问题,谋取的是人的利益,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依靠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实现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物质力量,为促进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人本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过程,就是促进人民大众根本利益人本化的过程,促进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人本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核心要求。

为了促进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人本化:一是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主体精神,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实现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物质力量。尤其是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发挥大众自身的能动性,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思想选择,克服硬性灌输,实施正确引导,把“化”大众与“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使理论内化于大众,使大众掌握了真理,才会使之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二是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实践,是人民大众的理论,连着人民大众的心,关切着人民大众的利,只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⑭因此,只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根本对象——人,彻底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也就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促进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人本化。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含义和要求,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本化的核心要求。总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在实践中最终实现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人本化。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g/2007-10/25/content_6205616.htm.2007-10-25。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③⑦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6-10/23/content_5237246.htm.2006-10-23。

④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321339.html.2006-04-22。

⑤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人民日报》,1998年2月19日。

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页。

⑨转引自叶德明:《从几对关系中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EB/OL].http://www.studa.net/Marxism/090603/1413 245-2.html.2009-06-03。

⑩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7页。

⑪《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⑫《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页。

⑬王建华:《“两个转变”与“四个走向”》,《前沿》,2008年,第67页。

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⑮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3月10日。

责任编辑:许如江

D616

A

1671-2994(2010)03-0016-04

2010-03-25

徐绍华(1971- ),男,云南东川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通俗化理论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设计为人民服务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
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