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研究

2010-08-15 00:44马维振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维振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研究

马维振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当前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宣传路径、群众路径、机制路径和实践路径来实现。这六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而不是说人民群众“不想听”、“不愿听”、“听不懂”的话,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途径,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并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文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可以说,理论自身的“大众化”,即理论能否反映以及多大程度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理论大众化的文本前提。理论大众化越高,其理论大众化的进程就可能越快,也越顺利。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路径,就是要关注理论文本的创造与创新。

1、生成“彻底”的理论形态,即生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的彻底性是理论魅力的力量源泉。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它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集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理论成果之大成。

2、理论要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理论只有与实践,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就是与大众相结合,为大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并推动理论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创新理论思维和话语体系,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发掘理论语言的内涵,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理论逻辑还原为生活逻辑,以生动活泼、通俗晓畅、平易朴实的表达方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亲可敬可学,从而最终不断转化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3、实现理论文本的大众性。理论文本的大众性,是理论掌握群众的文本前提。理论文本的大众性体现了“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它不仅有着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真实内容,还要具备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形式。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是通俗化、生活化、文明化的理论。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③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并使之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表现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④要“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⑤邓小平也说:“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⑥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大众化不是简单化、庸俗化,而是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水平、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体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通俗化与完整、准确地理解宣传理论的要求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进程充分说明了理论通俗化的作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打土豪,分田地”等通俗、直白的语言,阐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激发了亿万农民跟着共产党搞革命的极大热情;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揭示了革命事业的前途,鼓舞了低潮时期的干部群众。“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为农民群众所掌握,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所说的“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大白话,实话实说,不拐弯,不打折,群众一听就点头。寥寥数语比长篇大论有效得多。为此,要在把书本语言转化为普通百姓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大众话语系统”,进而让群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

4、搞清楚理论文本大众化的对象。当前主要是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前者的重点是“理论武装”,后者的重点是“理论教育”。因此,可以断定因为大众化的对象不同、理念不同,其大众化的文本路径应该有所差异,否则理论大众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来说,就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并在实践过程中概括新的实践经验,做出理论创新。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要通过生动通俗的群众语言来表达马克思主义深刻的理论,使群众看得明、听得懂、学得进、用得着,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会受到群众欢迎认同,从而接受,最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组织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保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自上而下的有序组织中形成并实现的。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真正与中国革命的主体(人民大众)和中国实际有效结合并产生出伟大力量,来自于党的坚强领导和各级组织。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各级党组织的作用。一是各级党委要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主题,设立相对固定的理论学习时间,做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抓手;各级政府要积极配合,周密部署,落实经费,加大投入。二是要全面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调动广大理论工作者关心、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三是要畅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群众互动的渠道,要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协调,切实搞好“送理论下农村”、“送理论进社区”活动。四是要积极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平台和社会载体,并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讲、传播方式。五是要设立理论学习专项经费,购买学习书籍,编印学习资料,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改善学习场所,为理论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还要注意总结并及时推广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品牌。通过一系列的组织领导、组织建设和组织学习,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出各级党组织的积极作用,才能加强党的领导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到有效的组织保证。

三、群众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

群众路径是指要培育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作为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群众对理论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因此,除了对群众进行理论“灌输”之外,我们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采取各种方式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素养、理论兴趣、理论思维和理论信仰,形成学习自觉、信仰自觉、运用自觉的社会氛围,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转化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⑦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理论素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决不能深入他们的血肉。

2、深入基层、社区和学校进行实际调查,及时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特点,为探寻切实可行的大众化对策打牢基础。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只有努力投身社会,学习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研究社会各个阶层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才能在思想感情上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赋予科学理论以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当前,我们应深入基层、社区和学校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及变化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明确他们遇到的理论困惑,清楚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和难点,尤其要关注广大农民、工人和青年学生等重要群体的思想脉搏和变化趋势,关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发展对他们思想的影响等。这样,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中,我们就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因地制宜、因群体制宜,分层次推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成效。由于我国的地域分布广泛、人口众多、民族也比较多,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不可能采取同一种方法,而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不能强求一律。例如,边疆民族地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可能要比内地大一些,所以,这些地区要采取适应本地区的、比较灵活的方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青少年和大学生来说,要利用青少年和大学生成长的特点,或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高深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读物,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他们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使这些知识和理念锲入青少年的思想心灵深处。总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把不同群体思想的特殊性、层次性与推进大众化措施的针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群体制宜、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宣传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手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到底是个理论的宣传和运用的过程。

1、要编写大量的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例如,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画说哲学》、《画说资本主义》、《画说毛泽东思想》和《画说邓小平理论》等容易被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掌握的通俗性理论读物和大众化的理论教材,特别是要更多地出版像中宣部理论局近年来组织编写的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如《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等。

2、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生动性。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宣传普及人民群众用得上的科学理论,坚持多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多讲人民群众身边的事例,多联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避免艰深晦涩或空话连篇。毛泽东曾经号召全党:“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指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⑧宣传创新理论要讲新话,讲新话不是堆砌新名词、编造新概念,更不是故作惊人、云山雾罩,而是对重要问题要有新见解,越深入浅出、越通俗易懂、越生动感人,广大干部群众就越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越容易为群众理解和接受,进而就越能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3、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理论队伍。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关键在队伍、在形象。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宽广战略眼光、广博文化知识、崇高职业精神、过硬工作本领的宣传思想干部队伍。我们要积极挖掘和培养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报告员、通讯员和“乡土记者”等,只有这样,才能广泛吸纳更多的宣传爱好者参与宣传、支持宣传,以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信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宣传和普及的最终目标和伟大使命。

五、机制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保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持续性、长期化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它需要有效合理的机制和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预期的目的。

1、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机制。制度机制是一项政策性、实用性非常强的工作。制度机制的规范、惯例和做事程序,在长期的作用下,就会使人们形成行为习惯乃至内化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从而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长期性的传递和建构作用。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从制度安排上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职责,抓好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实际运行效果的督促检查,以保证机制的有效运转和长期坚持。

2、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考评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考评机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良好运行状态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将考核评价指标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相连接,建立以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率、认同率和践行率为基本指标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考核方法要力求灵活多样,采取社会民意测验、群众代表评议和自我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多维性;采取事中考核与事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过程性;采取个案结果考核与整体效应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覆盖性。三是考评机制要坚持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既在整体层面上提出共性要求,又从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区分层次,分别对待,避免片面化、简单化和静态化,确保考评的治疗和效果,并坚持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估评奖、晋职晋级的指标要求和重要依据,切实从制度上解决学与不学、学好学差一个样的问题。

3、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馈机制。要及时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需要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建立理论读物与读者反馈、图书市场需求调研等机制,及时把握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热点和实践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大众化进程中选题、选材、内容以及语言的针对性、通俗性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不合适的做法,推广成功经验,使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起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起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江泽民曾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⑨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体系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1、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是一回事,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的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怎样却是另一回事。这都需要通过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实践在检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成效的同时,也加深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即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可以说,实践让人民群众真正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运用与贯彻,推进了它的社会传播,增强了它的征服力、感召力,实现在理论运用中普及理论。可见,群众看中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内容再好,再通俗,表现形式再美好,传播途径再多样,都不如实践具有说服力。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立足生活,关注民生、民智、民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反映社会科技进步,赋予时代特色,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脱离人民实际生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很难被大众化和普及。从人们生产生活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回答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住房、医疗、收入差距、就业等难点和疑惑,解决与广大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大多数人民获益。这样,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如果只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空谈,脱离人民群众所关切的民生热点问题,一切理论都必将被大众所抛弃。因此,当前只有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跳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学者等的狭小圈子,走进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 467-46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53页。

⑤⑧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2-843、83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5页。

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人民日报》,1998年 2月 19日。

责任编辑:陈文兴

A81

A

1671-2994(2010)04-0014-04

2010-06-07

马维振(1981- ),男,宁夏固原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