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必善问——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问的艺术

2010-08-15 00:5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师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吹皱一池春水”。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不论怎样风格的教师,在哪种类型的中学里,教什么文体的课文,教师几乎没有不提问的。可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我们人人都懂,且天天在做。但要真正创新课堂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恐非人人都心中有底。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讲究提问艺术,是各学科都要注意的问题,而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2、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3、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

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一、要精心设问

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1、问题要新颖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 一般化的老生常谈,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有老师讲“外交关系的突破”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周恩来会见尼克松时说:“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中美关系长期对抗,隔洋对骂,到70年代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走向正常化,个中动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设计,先是引用一段话,其实是设置情景,激发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引发学生追问“为什么?”

有老师在复习三国这段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我国采取了自由披露和强制披露向结合的原则,自愿披露会计信息是指企业一律按照本身的目标、意向和大概对外表露会计信息,这类披露形式具备随意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强制性披露会计信息,是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决定要求置于国家领导的管束之下,由各个企业依据政府或民间机构一致拟定的范例进行信息披露。但是现状确实:总体披露率较低,自愿性不足;形式上不规范,内容上也不具有可比性;

下列事件中,与“老冀伏历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志不已”作者有关的事:

长平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④③ D.①②③④

这个问题的设计,结合了语文课文中的知识,让学生感觉有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2、问题要有启发性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例如让学生“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本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回答是有困难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战争性质、领导阶层、国情民情等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归纳出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群众的踊跃参加,国民党军队的英勇奋战,以及世界人民的有力援助等原因。

3、问题要有条理性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香港问题,笔者提出了一连串问题:①香港、九龙是怎样被 英国占领的?②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其意义何在?③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国情分析,当时香港为什么被割占?现在为什么又能收回?说明了什么?这样,经设问,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问题要有差异性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设问中,则应该因人设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有优等生回答的难度较大的问题,中等生回答的一般问题,差生回答的较容易问题。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在课前提问

就是授新课前花5-6分钟时间,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并当场给学生记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做,能促使学生在学完当天新课后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复习,以巩固当天知识。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学生容易记住。如果一上课教师便讲授新课,学生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无法检查自己前节课的授课效果。这样没有温故知新的教学既给教师自己教学造成一定的盲目性,也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思维混乱无系的困难,因为绝大多数课堂新授知识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每个知识点都处在知识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和前后知识点内容呼应连贯成一体,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要新授的知识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当然,课前提问应在备课中详细设计,要针对性强,并紧密结合本节新授内容。

2、在新奇处提问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适时、恰当地提出让学生感兴趣、新奇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迅速进入角色而积极思考。例如:有老师在《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当郑和与哥伦布相遇时……“如果我是郑和,我会说什么?做什么?”“如果我是哥伦布,我会干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提了起来。

3、在学生思维转折处提问

在强化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例如:有的老师在复习课中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科学论断时,提出下列问题:

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

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

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

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通过回答学生发现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从而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论断。顺利的解决了问题。

三、在操作上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1、“举手式”提问

这种方式即“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教师挑选学生回答”式。许多教师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它能够让教师迅速了解全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业完成质量情况等,因而在课堂上的使用率极高。

2、“点名式”提问

教师提出问题后,点名让学生回答。这一方式主要适合于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能够掌握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便于分别对待和因材施教,尽量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3、“学生问答式”提问

教师指定某个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另一个学生予以解答,教师在一旁监督指导,在学生回答有误或不能回答时予以补充。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提高他们答题的积极性,教师还可组织小组竞赛,答对问题最多的小组为优胜组。使用这一提问方式时,教师务必做好指导工作,对学生答错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也可指出其错误所在,由另一名学生进行更正。这样做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在互问互答中不断完善所学知识,同时吸收新的东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完善的目的。

还有如“集体回答式”提问、“自问自答式”提问、“口问笔答式”提问等方式。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