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策略谈

2010-08-15 00:42陈厚才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诗人教学

陈厚才

(江苏省江都中学,江苏 江都 225200)

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借用前人的说法或者用某个权威的话,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只是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学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学生课本上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笔记;更有甚者,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照搬大学课堂文学鉴赏的一套做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结果学生昏昏者多,昭昭者少,整个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效果甚微。为了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在唐诗宋词鉴赏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种策略。

一、知人论世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知人”就是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等来欣赏诗人的作品,“论世”就是要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以切实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因此,在讲解古典诗歌作品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事件,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感情推动下创作作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才能使学生走进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地体验到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李商隐十六岁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又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其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学生了解到李商隐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就能很准确地把握“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中寄托的诗人遭受压抑、人生不得志的情怀。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出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作为佐证,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是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写得这样明丽动人,并且为什么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二、比较鉴赏策略

叶嘉莹指出:“只看一首诗怎么知道他的好坏?你一定要比较,而且一定要找到相近的、作用差不多的或作风截然不同的诗人来对比,只有经常做这样的比较,才能够养成我们欣赏判断的能力。”艾略特也曾指出:“任何诗人、任何艺术家,都不能单独地有他自己的完全意义。”“我们不能单独地评量,必须把他置于已故的人中间,加以对照、比较。”对于作品,他认为:“只有与系统发生关系时,个别的文学艺术作品、个别的艺术家的作品才有其意义。”不论是作家还是作品,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充分显示其特征和差异,才能有所发现并且作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只要有可比性,并能导致有意义的结论,同时代的作家或本人的其他作品都可进行比较,对此教师有选择的充分自由。

对同时代的作家我们可以使用共时比较法分析不同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他们作品的深刻内涵。中国古代诗坛双星——李白和杜甫,尽管生活遭际有许多相似之处,诗歌活动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他们在诗歌中塑造的 “我”的形象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李白的“我”狂放不羁、飘然不群,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指点江山,笑傲王侯,扬言要用“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临沧海,钩巨鳌”,为社会和苍生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杜甫的“我”脚踏实地,忧思萦怀,以泪眼凝视多灾多难的社会与人生,在丛丛榛莽中,在如磐夜气下,寻寻觅觅,辗转漂泊,力图为国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对这两个大诗人的作品分析就能比较到位。

有些诗人、词人或因国运衰落或因个人生活变化等而出现了作品风格变化,对此我们需要用历时比较法进行分析。比如李清照在 《醉花阴》中说:“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时远方有一个可以让她想念的人,可是后来的《声声慢》中就只能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在寒冷中喝一杯酒来减少寒冷的感觉,但是三杯两盏的淡酒,怎么能够抵挡傍晚时候那么寒冷的风。此时她已经渡江南下,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温馨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再来看苏轼,曾有人评价他的词说:“眉山公词短于情。”实际上苏轼不仅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而且是婉约中的圣手。《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策略

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情况,经常与课前预设的不一致甚至相矛盾,有经验的教师把这些看成是动态生成性资源,他们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是耐心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的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再者,诗歌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炼性,越是成功的诗歌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就越大。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学生认为展现了作者的悲壮情感,有的认为展现了自然的伟大,有的认为展示了作者的人格魅力,等等。对于这些不在自己教案范围内的理解,教师要能兼容并包,同中有异,并给出确切的评价,从而构建和谐课堂。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成资源都要加以欣赏,教师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我们要知道对文本的理解不能随意化、自由化。文本的客观内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文教师应把这些资源积淀在自己的大脑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相机点拨,学生可以走得歪歪扭扭,但不能走出主干线。我们的课堂不是越热闹越好,学生的观点也不是越离奇越好,而是应该杂而不乱,应该在一定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标准下进行,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四、课型多样化策略

唐诗宋词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教师通过讲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羁精神,感受到仁者光辉,倾听到豪迈高歌,聆听到浅斟低唱……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词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这些篇目分散在各个教学时段讲授。对于选修课本上的63篇唐诗宋词,如果我们仅依赖于“讲授”这一单一的课型,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提起来。选修课本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使用另外的标准编排讲授,比如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与王勃的《滕王阁》、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登高》等有关“登高”题材的诗词放在一起讲授。这样就能避免费时低效,整天忙于赶进度的烦恼。

朗读课,教师可以规定篇目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考查学生借助声音、表情、动作传达诗歌精髓的能力。中国的古典诗词很讲究韵律节奏,极具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朗读,不仅要读出音乐美,而且要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喜怒哀乐,读出真情实感,读诗的过程是对诗词的再创作。“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文本的心声,而尝试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课这种课型许多教师不敢尝试,因为相对于考核机制来说,这种模式没有具体的“功利”。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对一首美的诗歌,如果学生在诵读时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注意诵读节奏快慢的处理,声调高低的安排,则能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在抑扬顿挫吟诵中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在朗读中,学生能够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评论课,让学生尝试对某一首诗词的创作与构思、结构与内容、修辞与风格等方面进行感知分析,学会自己对一首诗词进行全方位认识;还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对某一流派(比如豪放派)、某一主题(比如“建功立业”、“思想怀人”等)、某一意象(比如“月”、“菊花”等)进行多元化、开放性的解读。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在评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汲取许多成长需要的营养,形成了自己认识世事、认识人生的观念。同时,作文素材的积累,写作能力的迁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隐性“生成”。

另外,我们还应有自习课,规定篇目让学生圈点勾画、评点批注,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还应有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习题课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组织视频欣赏、书法比赛,等等。总之,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型让学生亲近唐诗宋词,亲近传统文化。

当然,唐诗宋词是浩瀚的大海,仅凭以上四种策略难以达到 “风格迥异的作品给个性鲜明的现代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那些远去的诗人和绝妙的辞章能够帮助学生们建造起精神家园”的效果。为了唐诗宋词鉴赏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我们还需继续探索。

[1]江德松.走向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2]许昌良.灵活对话文本.教学与管理,2007,(11).

[3]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南京师范大学.文学评论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王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6]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朱光潜.诗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9]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0]周宏锐.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互联网,2009.

[11]中华活页文选.中华书局,2010,(1).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诗人教学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
诗人与花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