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及流向考辨——观摩《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引发的思考

2010-08-15 00:42李宝霞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河底大运河运河

李宝霞

(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我近日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执教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都得到有效的落实,赢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尤其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执教老师在授课时犯下两个也是众多教师在授课时易犯的错误——把大运河的开凿时间说成最早是隋朝;把大运河的流向动画演示为从北到南的流向。在此我结合相关史实,以探析明确之。

一、关于大运河的开凿时间

对于大运河的开凿,北师版教材是这样叙述的:“隋炀帝用六年的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人教版教材:“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其他版本的教材也都是类似的说法。很显然,各版本的教材都没有隋朝开始开凿大运河这一说法。

不少教师在讲授京杭大运河时,总说是隋炀帝开凿,其实运河的开凿远早于这个年份。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的开凿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最早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据《左传》记载:周敬王三十四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史上用“举锸如云”形容当初开凿邗沟的场面,其壮观景象可想而知。清胡渭《禹贡锥指》云:“古者江淮,本不相通,自夫差欲霸中国,乃于广陵东南,筑邗城,城中筑深沟,名曰邗江,亦曰邗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北至未口(应是宋口)入淮,此夫差沟通江、淮之故道也。”可见,吴王夫差孕育邗沟是运河的萌芽时期。至战国魏惠王(公元前369至前318年)开凿“鸿沟”,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贯连黄河与淮河,并修筑了邗城。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在江南,据《越绝书》卷二记载,到秦时,“秦始皇造通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塘到钱塘,越地通”,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这些记载,也足以说明,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从苏南城市经嘉兴通往杭州的运河,就已经把原来的吴国首都苏州和越国首都绍兴连接了起来。这里的由拳,是嘉兴的古称。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这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中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运河开始全线贯通。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会通河上曾建闸三十一座,以调节流量,故名闸河。但因水源不稳定,河道时患浅滩,不胜重载,故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道为主;元末,会通河废弃不用)、通惠等河(公元1292—1293年,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从昌平化庄村东龙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全长82千米)。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

二、关于大运河的流向

“大运河的流向如何?”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学生常提出的问题,多数教师的回答是自北向南或者自南向北,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运河流经我国海、黄、淮冲积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及长江三角洲的里下河地区、太湖流域两大洼地之内。沿运河地势具有三起三伏的特点,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米之间。

(1)京津段:距离虽短,却高低悬殊,从北京到天津海河,地面高度逐渐下降,直到海河为止,这是第一降落段。通惠河河底平均高度约30米 (以废黄河口平均水位为假定海平面零点,该高度指高出废黄零点高度),通县河底高约20米,天津市海河河底高度则为-3米,北京至天津段河床高度共降低33米。所以这段运河是自北向南流。

(2)津黄段:天津往南地面逐渐隆起,到现在的黄河止,为第一隆起段。临清河底高25米,从天津到临清,河床高度相差28米。大运河穿过黄河现道之处,是京杭运河最高地点,可看成是京杭运河在黄淮之间的分水岭,穿黄处河底高38米。从天津市至穿黄处,京杭运河河床高度相差41米。运河过黄河到南旺,这段运河主要是自南向北流。

(3)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渐降落,直到长江为止,这是第二降落段。济宁河底高31米,淮阴河底高4米;在大运河穿过长江的地点,河底高度为-15米。运河在这段是自北向南流动。

(4)长江以南,运河河床又逐渐隆起,到丹阳为最高点,这是第二隆起段。长江到丹阳段是自南向北流动。

(5)从丹阳往东南,河床高度又逐渐降落,这是第三降落段。运河自北向南流。

综上所述,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终在元代完成,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由于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航道水流的方向也不相同。运河全线地势“三起三落”,五个流向。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它的通航里程现在仍有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3省。京杭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时至今日仍在不断疏浚整建,继续发挥其沟通南北的功能,目前除传承其漕运——水路运粮的历史任务外,同时又肩负起将中国北方的煤转送供应南方需要的新责任,以及南水北调的新使命。

由此可见,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平时要勤查工具书,多做资料卡,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查找资料,确保上课准确无误,同时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也能及时地加以捕捉,而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

猜你喜欢
河底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河底
如泰运河谣
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DreamandAmericanDream—aCaseStudyoftheGreatGatsbyandAmericanDreamsinChina
种花
奇妙的河底世界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