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外部瓶颈及其突破

2010-08-15 00:42刘国辉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公办民办民办高校

刘国辉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外部瓶颈及其突破

刘国辉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本文基于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从社会观念、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民办院校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外部“瓶颈”,以及在这种“瓶颈”下民办院校的艰难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更新相关思路、改善政策环境、加强院校自身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突破民办院校发展“瓶颈”的路径思考。

民办高校环境困扰突破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规模扩大化、模式多样化但整体不均衡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民办高校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困境和不足。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稳步发展,除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之外,还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外部瓶颈所在,并寻求其突破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发展中所面临的外部瓶颈

(一)社会观念不认同。

人的行为总是受到一定观念的影响,而一种新观念战胜传统观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国民思想中,一些或传统或错误的观念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多余论。认为我国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公办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公办高校有着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和雄厚的国有资产作支撑,不但成熟而且够用,所以,“民办院校是多余的”。

2.赚钱论。认为“民办高校就是赚钱的”,“民办高校就是为了赢利”。

3.“黑户”论。认为较之公办高校大学生这些“正规军”而言,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没有“国家户口”的黑户,是“土八路”,将来就业时社会对其大学生身份会大打折扣,甚至根本不会承认。

4.混乱论。认为民办高校生源不好,多为高考的失败者,并且鱼龙混杂,甚至花几千元钱就能混入,而这样的高校其内部管理一定也很混乱。

这些观念尽管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在一部分人的心中却根深蒂固。

由于社会观念的偏见,虽然民办高校在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公立最优”的传统观念始终占人们思维的主导地位;而民办高校无论怎样发展,在人们眼中总是属于“另类”,最终使得民办高校在招生、师资、资金、就业等诸多方面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政策环境不协调。

政策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命脉。多年来,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民办高教政策,基本保证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但同时,一些体制性歧视的政策并未消除。

1.资金上,民办院校基本上自给自足,国家基本不投入。我国目前的大部分民办高校主要还是靠学费支撑办学,结果是一方面高额的学费使学生家庭难以承受,从而限制了一部分学生的入学,另一方面学校也因经费的紧张而影响了教学设施改善和优秀人才的引进。

2.国家在制定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时缺乏长远考虑和整体规划。一方面,国家对所面临的问题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思考,往往是临时出台补救性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一方面,法律法规条文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国家在对民办高校的产权认定上,对举办者私有产权的界定不明晰,范围也太窄;虽然指出允许取得合理回报,但对合理回报的取得比例却未作明确规定。

3.政策评估上缺少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政府和社会对民办高校进行监督的渠道均不完善,缺少适合民办院校发展规律特点的监督检查机制,从而使得我国的民办高校总体上还是自我管理,其自我约束机制难以真正建立,也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政策环境的不协调直接影响了行政管理部门的价值取向,从而拉大了公办与民办高校的差距,同时也难免会使人觉得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不可捉摸,造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削弱了社会的认可度,最终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院校在瓶颈下的无奈选择

尽管面临着环境上的重重困扰,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和组织者们仍然在想尽办法,以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在专业设置上与公办院校打“擦边球”,选设“冷门”专业。

民办院校在资金、师资、办学经验等方面难以与公办院校相比,而现在的市场竞争又很激烈,这种竞争的结果首先是在招生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民办院校要想生存,尤其是招生方面能够维持其运行或者是发展,必须在专业设置上选设一些市场上有需求而公办院校却一时未来得及设置的“冷门”专业。如,有的民办院校专门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及外事部门培养高级实用性专门人才,有的设立了大专“数控机床操作和调试专业”。这种情况从一个方面来说,是由于民办院校时间较短、较新,加之体制上可不受行政命令的干预和繁杂手续限制的便利条件,因此更能贴近市场,更能真实地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可以快速形成或调整其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等优势使其面向社会,贴近市场。从这方面来看,具有积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做法往往因为设置专业过于匆忙而准备不足,最后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其中最大的被动往往就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

(二)在人才引进上,打体制上的“擦边球”,选择了“资源共享”。

由于上述原因,民办院校很难吸引到足够的高层次人才,一方面民办高校急需这样的人才,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哪怕在公办院校不能完全“人尽其才”也不愿到民办院校工作。于是民办院校只好利用体制上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样的优势,引进特殊形式的人才。如将公办院校退休人员、在公办院校就职但有一定闲暇时间的人才聘来做专、兼职教师等。这种做法如果从“资源共享”、人才充分利用角度看当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大量而长期使用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大量使用退休人员,会使院校的教师结构不合理,老的老、小的小,缺少中年骨干,而兼职教师又因为主业不在这里,上完课就走人,会影响民办学院的科研和与学生的交流。

(三)在资金的来源上,利用了国家政策的某种便利,学费上选择了政策允许下的偏高收取。

由于民办高校在资金上没有国家的投入,因此在学费收取标准上,国家政策规定中允许民办院校向学生收取比公办高校高一些的学费。既然学费显得如此重要,那么民办院校在其收取的数量上只能选择政策允许下的较高标准。高收费在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民办高校的选择。因为有许多符合条件的考生,仅仅因为高昂的学费而放弃。尽管较高收费符合国家规定,但民办高校因此而付出的代价是因高昂的学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源。当然,即使如此,也难能满足各方面的开支需要。

三、突破民办院校外部瓶颈的路径思考

如何突破这些困扰?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出发,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更新观念到改进政策,从改变内部形象到影响外界认同这样的思路去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

(一)更新相关者的观念以促进社会对民办院校的认同是突破环境困扰的基本前提。

1.更新政府领导者的观念。领导者特别是决策者对民办院校的观念更新,将直接影响到政策环境的改善,而政策环境的改善又将同时影响到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观念。政府领导者应该认识到,民办高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支持民办教育。

2.更新用人单位的观念。民办高校在国民中的心理评价及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就业状况。因此用人单位不能始终用有色眼镜面对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应该看到民办高校这些年的发展成绩,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的优势与特色,对于公办和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要一视同仁。如果用人单位能够将民办与公办毕业生在观念上同等对待,必然会直接影响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的看法,逐渐扭转那些不正确的传统观念。

(二)改善民办院校的政策环境是突破环境困扰的基本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政策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因为在国家政策的牵引下,我国民办高校蓬勃兴起,而在如今,民办院校能否可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又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1.国家应对民办院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民办院校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以自筹经费为主,绝大部分靠学费支撑办学,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道路,经费来源单一。这样势必导致民办院校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从而难以进入良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国家财政对民办院校注入一定的资金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超GDP增速增长的格局。所以就当前所拥有的较强经济实力而言,国家拿出一部分钱资助民办高校是有实力上的可能性的。

2.通过改善相关政策机制,吸引民间投资者。民办高校由于没有名声,根本不可能吸引无偿的投资者,目前无偿地对我国名牌大学投资的大多数是一些大企业家、大富豪,如李嘉诚、邵逸夫、霍英东等。而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家,他们的投资是讲究回报的,但是按目前的政策,投资于民办教育的资金是不能回收的。因为民办非企业免税,不能分红。这种分配机制难以吸引社会投资者。为此,建议修订现有的分配机制,即办学收入除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外,余下的部分,40%作为发展基金,20%作为奖励基金,40%作为股份基金,这些股份基金可滚动发展,其所有权为投资者所有,但首先用于学校的建设,经过若干年后,可归投资者,即股东所有。

3.督导检查体系应有民办院校特点。尽快研究并改变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督导检查体系主要是参考公办高校的状况,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出发,借鉴国外高校和学者的相关设计模式,建立起综合体现我国民办高校的督导检查指标体系。

(三)加强民办院校自身建设是突破环境困扰的内部动力。

内部建设与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互动的。如果民办高校自身建设得越来越好,就会不断给外界以好的印象,而越来越好的印象又会不断更新社会对民办院校的观念,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最终起到优化内外环境的效果。就目前而言,民办院校自身建设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着力。

1.注重办学特色。特色意味着生存,意味着发展壮大。只有办出特色,民办高校才会吸引社会的注意,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接受,从而使自己充满生机,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民办院校应该逐步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把发展的重点逐步由注重招生数量型转移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的路子上来,切实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从而争取更有力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

3.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人才是建校之本、立校之根、兴校之源。无数的事实表明,有好的教师队伍,才会有优异的教学质量,才会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民办院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形象。为此民办高校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想尽一切办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优秀的人才队伍。

4.坚定地面向市场。面向市场,在市场上寻找生存空间,是民办高校这些年来发展的基本经验。民办高校要继续面对市场、研究市场,针对人才、劳务等方面的市场情况,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做到与市场的高度结合,才能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更大更多的活力。

总之,民办院校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的鼓励和支持,需要民办院校发展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需要有关部门多给一些支持和帮助,需要社会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当然,民办高校通过自身建设而重树其社会形象也很重要,只有形成这样的多方合力,民办院校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才能突破困扰其发展的外部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协调科学发展研究”(编号:2009GH2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公办民办民办高校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