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阅读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2010-08-15 00:49唐定海
关键词:研究型研究性教学方式

唐定海

(长江大学图书馆,湖北 荆州 434023)

研究型阅读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唐定海

(长江大学图书馆,湖北 荆州 434023)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大学生应具备创新精神。研究型阅读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在中国大学里,受读者不良阅读习惯和传统教学方式等的影响,大学生研究型阅读的风气很淡薄。在大学中必须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实施研究性教学方式,改善阅读环境,大力倡导研究型阅读的开展。

研究型阅读;大学生;创新精神

一、研究型阅读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主要靠国民素质,靠民族的创造力,靠知识的生产率。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把创新型人才培养列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日本也把发展创造力视为基本国策。我国在1998年8月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不仅要成为知识与技术创新工程的知识库,还要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库[1]。创新精神应成为大学生的关键品质。

研究型阅读是读者围绕着某个问题或具体研究任务展开的探究式阅读。在研究型阅读过程中,读者要全面了解有关问题的各方面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且不满足于找到问题的个别答案。读者在阅读中有很高的自主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选择阅读的范围、阅读的方式,从多角度进行研究,可能找到有关问题的多种答案,而不是唯一的答案。研究型阅读的过程是对问题从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到全面了解,从不知所措到应对自如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曲折和犹疑,必然经历多次的尝试和探究,必然经历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但辛劳付出所收获的欢欣是从别人那里轻而易举得到答案所远不能比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型阅读,读者有了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而自己总结和摸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锻炼了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人类已有知识上的。通过研究型阅读,读者就可全面了解人类关于某个问题的已有知识,再以此为基础通过深入思索和实践,产生新的知识。大学生通过研究型阅读和学习,知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获得的知识更加全面,各种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2](P2)。由此可见,研究型阅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二、大学生研究型阅读缺失及其原因

(一)我国大学生阅读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阅读中功利性重,浅阅读泛滥,素质性阅读虽有所增强,但研究型阅读缺乏。大部分大学生的阅读或为应付各类考试,或为将来就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兰州大学团委就大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课外阅读花时间最多的是英语读物,应试书和电脑网络图书阅读倾向非常明显,通关过级的要求和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迫使他们阅读积累“资本”[3]。

休闲型阅读在大学生中很流行,表现为“浅阅读”。许多大学生追求生活类、时尚类通俗读物的实用,流连网上冲浪的新奇,热衷武侠、言情类书籍的浪漫,享受漫画、卡通书籍的轻松,陶醉成人童话的愉悦,沉湎于科幻、推理小说的刺激。较小的课业负担,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读物,不知不觉把大学生引向了“浅阅读”的陷阱。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部分大学生也普遍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他们在自己学习的专业以外,往往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自身学习和命运,阅读热点图书和有关学习方法、心理帮助、励志、就业等类畅销读物,对哲学、心理学、经济管理、法律、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记等素质教育类图书有着较强的兴趣。阅读这些图书,虽然不会对大学生带来即时的利益,但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塑造他们的心灵,改变他们的态度,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4](P215~228)。

除了做毕业设计或写作毕业论文,我们很少看到我国的大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型阅读。

(二)大学生研究型阅读缺失的主要原因

其一,大学生少有研究型阅读的习惯。我国大学生的中、小学时代是在应试教育中度过的。多数中小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教材以及与教材相关的教辅资料和升学考试辅导资料,养成了他们被动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5]。上大学后,他们面对着图书馆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显得兴奋而又无所适从,于是按着自己的兴趣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刊,或是迫于考试的压力挑选辅导材料,或是为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阅读一些非关专业的课外读物,有的甚至不利用图书馆,仅在教科书上度过大学生活。

其二,大学生中没有形成研究的风气。我国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状况长期存在。虽然我国许多大学都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入了人才培养目标中,但却难以落在实处,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状况在总体上仍然没有大的改变[2](P5)。大学生普遍满足于应付考试,缺乏对专业问题的深入研究。

其三,大学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传统大学教育一般是每个教师独立负责一个教学班级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课后习题训练,成绩评价以期末试卷的考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良后果在于,学生的知识受到教师个人学识水平的限制,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无须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无须进行研究型阅读。

其四,大学生缺乏研究型阅读的能力和条件研究型阅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大学生对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方法普遍存在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不少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不足,设施陈旧,网络条件差,馆员素质不高,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阅读的培训,也使得大学生难以快速、方便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研究型阅读。

三、改善研究型阅读的环境

(一)加强创新意识教育

在大学里有必要开设创新教育类选修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创新的意义、方法、手段、过程等基础知识,通过大量的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他们的创新意识。加强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大力组织诸如“数学建模”“电子制作”、“科学探究”、“小发明”、“小论文”等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研究型阅读的开展。

(二)实施研究性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仍是目前国内大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结论性答案,自己思考发挥的时间和机会相对减少,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深究教学思路和规范训练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束缚,不利于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和宽阔视野和敏锐思维的形成。由于教学注重结果,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目前还带有浓重的应试色彩,只要记好老师课堂讲授内容,辅以练习,就足可应付课程结业考试,学习起来压力不大。因此,我国传统大学教育方式难以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土壤。美国大学课程教学中,往往一门课多人讲授,要求在课前为准备讨论进行广泛阅读,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简要地介绍要点,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和提问,其广博型的教学思路和注重过程的成绩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思维积极性的调动,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值得我国大学借鉴[6]。

20世纪80年代,项目课程即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际教育界普遍比较推崇和实施的一种课程形态和教学方式。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大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加以改革,逐步推行能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大学生研究型阅读是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然要求,也必将随着大学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推行而逐渐成为风气。

(三)加强研究型阅读的教育

阅读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高校有必要开设阅读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增强阅读意识,了解阅读知识,掌握阅读技能,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阅读思维能力、阅读选择能力、阅读评价能力。要让大学生了解文献信息资源分类方法、组织方法、检索方法和利用方式,懂得如何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7]。特别是要让大学生养成研究型阅读的意识和习惯。要让他们明白,应付考试、为将来就业积累“资本”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固然重要,但培养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更为难得。大学时光是短暂的,也是至为宝贵的。大学里不应该有为无聊、打发时间而阅读的现象。若只读兴趣书和休闲书,又何必进大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完全可以在大学之外进行。大学的氛围和资源对于培养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无可代替的。美国作家费迪曼在《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验》中写到:“过了17岁(有的人会延后一两年)就是书来选你,而不是你去选书了。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之下去读书,阅读成了一种计划,成了大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或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8]研究型阅读理应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流形式,岂能让“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

(四)改善研究型阅读的条件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在比较充分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它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教学双方的角色、地位、观念都需进行相应的转变要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必须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适量的教师人数、教室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以及完善的助教制度等。大学应充分认识图书馆在研究性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馆条件,丰富馆藏资源,完善网络设施,提高馆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使图书馆发展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让图书馆成为大学生研究型阅读的重要支撑平台。

[1]颜琳.知识经济时代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J].济宁学院学报,2009(2).

[2]王文琪,等.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亚宏,陈良启.大学生功利性阅读倾向及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7(2).

[4]刘富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生阅读研究[A].王余光,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5]曾义.高校图书馆应当重视大学生阅读素质与能力培养[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4).

[6]蒋莱.从一门课程的比较看中美大学本科教育的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7]宁艳艳.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其指导[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6).

[8]郝明义.读书,你比美国大学生落后几步?[J].半月选读,2008 (12).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book=5,ebook=59

G792;G252.17

A

1673-1395(2010)05-0011-03

2010-06-28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6Y176)

唐定海(1967—),男,湖北荆门人,副研究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型研究性教学方式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做“研究型”语文教师,从教育笔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