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术优势积累效应探析

2010-08-15 00:46李忆华李立生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优势学术

李忆华,李立生

(1.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所,湖南长沙410005)

高校教师学术优势积累效应探析

李忆华1,李立生2

(1.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所,湖南长沙410005)

在高校教师学术成长的过程中,优势积累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势积累的程度越高,教师学术成长的速度越快;优势积累的程度越低,教师学术成长的速度越慢。一般而言,要实现高校教师的学术优势积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得到名师的引领;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依托团队的力量;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个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高校教师;学术成长;优势积累

一、优势积累对高校教师学术成长的影响

哈里特·朱克曼在研究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成功经验时发现,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优势积累现象[1]85。即在科研领域里,当某些科学家或科研机构一再获得各种科研机会、奖励和资源时,其优势就会积累起来,并使之越来越快地成长;而相反,未获得科研机会、奖励和资源的个人或机构则逐渐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一般而言,优势积累有两种方式:相加的积累和相乘的积累。相加的积累是指在事业开创阶段即具有某些天赋优势的人们继续处于有利地位。根据“与专业无关”的标准,无论他们的专业成就如何,都能继续获得有利的条件和奖励。相乘的累积是按照“与专业有关”的标准来界定的,科学家因表现和成就突出获得奖励,而奖励又成为创造更好表现和更大成就的有利条件,即形成了一个成就与奖励互动的“加强效应”与“螺旋式上升”的途径。当奖励可以转化为取得进一步成就的资源时,“相乘的积累优势”就会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从而使优势获得者与其他人之间在成就上形成的差距远远大于在相加方式下形成的差距。一般而言,在优势积累过程中,承认、奖励、资源分配的集中化在很大程度上(至少部分地)源于人们的实际能力和成就差别,只有那些高水平地履行了角色行为的科学家才会获得积累优势,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精英[2]。因此,在科学家的学术生涯中,相乘的优势积累发挥着主导作用,它与相加的优势积累一起为科学家赢得资源优势。此外,科学精英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得某种认同,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地位。朱克曼在对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经历进行细致研究后指出:“一旦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论是好是歹,都将稳固地居于科学界的精英行列。”[3]

高校教师的学术优势积累,主要是指高校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叠加、沉淀、强化自身的学术优势,逐步成长为学术精英的过程。优势积累是高校教师学术成长的重要内因,也是高校教师学术潜质要素的具体表现,是其学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优势积累,可以使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获得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从而促使其更好地从事创新研究,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研究。在同样的自身条件和现实条件下,一个人的成长速度与自身优势积累的程度呈正相关:优势积累的程度越高,其成长速度越快;优势积累的程度越低,其成长速度越慢。如果一个教师一旦在某一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就意味着科研经费的增加,学术产出的增多,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而后者又促使教师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学术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科研创新、科研业绩、学术荣誉与争取科研经费的能力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可以产生循环互动的优势积累机制,助推学者的成长与发展。相反,如果缺乏学术创新的优势积累,会反过来导致学术生涯的劣势积累,产生恶性循环。这是因为,学术基础愈差,学术创新的难度愈大;学术创新起步愈迟,获得学术成果的难度愈大。

二、影响高校教师学术优势积累的因素

追溯学术大师的成长足迹,我们不难发现,实现高校教师学术优势积累的因素是多重性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得到名师的引领

高水平导师的引领对人才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师不仅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弟子,更重要的是在研究风格、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方面给弟子以重要影响——导师不只把弟子看作是学生、合作者,而且还鼓励他们勇于开拓创新,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做出成绩,获取竞争优势。这可以从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例中得到证明。据统计,美国1901~1972年间的92位获奖者中,有半数以上(48人)的科学家曾在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手下当过学生、博士后研究人员或低级合作者[1]140。其中,J·汤姆逊和费米的学生中各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玻尔的学生中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而受过卢瑟福指导的学生中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他善于寻求并能够获得名师的指点分不开的。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著名学者费米任教的芝加哥大学求学,后又在泰勒教授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一年之后,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在那里,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推翻了几十年来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两人因此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以,名师就是一面夺目的旗帜,吸引着学生们去追赶、超越。高校教师在成才的过程中,通过师承作用,积累学术优势,意义十分重大。但是,能否产生师承效应,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有学者认为,师承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双边对称选择”原理,即师徒双方在道德人品、学识学力与治学方略三个方面需要对称。因此,在发挥师承作用的同时,还需强调师徒双方的自主选择和相互对称。

2.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

对高校教师而言,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对于养成良好的学术素养、学术习惯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提升研究能力至关重要,这是获取学术优势积累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在2007年新增选的29名中科院院士中,有16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阶段曾就读于“985工程”或者“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而他们所接受的高质量的科研训练也多数是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阶段完成的。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的龙以明院士,在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南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他在导师邓汉英、黄玉民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接受正规的数学训练,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开展研究,他从图书馆摘录的文献,写满了10多个笔记本[4]。无独有偶,1901~1972年美国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74名在美国的高校中获得博士学位。他们的研究生教育是在21所名校中完成的,而其中约超过55%的科学家是在5所学校中进行学习的,即哈佛大学(16.2%)、哥伦比亚大学(14.9%)、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霍布金斯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以上三校各占8.1%)。而且,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也大都是由这5所大学培养出的。可以说,进入顶尖研究生院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为他们登上科学顶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依托团队的力量

科研团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团队合作也是积累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技术既高度集成又高度分化的时代,孤军奋战,很难成才。一个教师缺乏合作精神,不仅在学术上难有建树,也很难获取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科研课题,特别是重大基础性题目,只有经过一个团队长期艰苦的努力才可能有所收获。科学发展史表明,不少重大科研成果就是依靠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从事同一课题研究的不同学派的学者相互讨论、共同研究才取得了成功。突破性成果和优秀人才往往出自为数不多的研究团队,也出自那些具有良好研究传统、研究基础、研究条件和研究环境的基地(机构)。例如,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牛顿数学研究所和美国贝尔实验室等专业的研究机构都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的王选院士曾多次谈起自己成功的体会,他说:“我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支持、团队合作的结果,是我和同事们二十年来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高校教师要获取学术累积优势,应积极依托学术团队这一平台,实现优秀人才与研究团队、研究基地的协调发展。同时,高校应营造兼收并蓄的学术氛围,打破学科壁垒,积极进行学术重组,形成学科交叉和大学科,鼓励学术带头人建立学术梯队,发挥团队精神,开展原创性研究。

4.接受多元学术文化的熏陶

多元化的个人教育经历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教育理念的交叉与融合,有助于高校教师积累学术优势。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有作为的科学家往往都要历经多元学术文化的洗礼,吸取各方之长为己所用,很少长期固定在一所大学或研究所学习或工作。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恪守人才流动的优良传统,即不在本校刚毕业的学生中聘用教师,本校毕业生只有先到外校或社会上其他部门工作若干年后,才有资格参加本校教师的招聘。这样做,一方面是防止学术的“近亲繁殖”,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人才通过不同环境的历练,累积经验,促进自身成长。有研究者对改革开放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20位两院院士的教育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8人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曾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和科研院所,仅有2人分别在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同时,在这20位院士中,14人有一年以上的留学经历,占全部院士的70%[5]。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接受不同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的熏陶,无疑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积累竞争优势。

5.个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高校教师要想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必须刻苦学习、积累才干,厚积而薄发。厚积是量的积累,薄发是质的飞跃。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和创新性,它需要科学研究人员进行长期不懈的创造性劳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经历了10多年时间;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用了7年多的时间;丁肇中推翻前人具有权威性的结论,前后共花了近20年时间;达尔文二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生物学,才写出了不朽的《进化论》。高校教师要想在学术上取得较大的成绩,为今后的学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必须坚持不懈地在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一定的积累,获取优势,这是科学研究与科学创新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1]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欧阳峰.科学中的积累优势理论—默顿及其学派的探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王志田.科学界的社会分层效应[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1,(2).

[4]唐景莉,杨晨光,韩晓燕.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脱颖而出――从一项调查探寻众多院士的成长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8-1-5(1).

[5]宗农.优势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探微—从改革开放后大学毕业的两院院士的高等教育经历说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5,(Z2).

(责任编辑 安然)

book=20,ebook=50

G645.2

A

1008-6382(2010)03-0020-03

2010-05-13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CGD044)

李忆华(1968-),男,湖南衡南人,南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优势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矮的优势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画与话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