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使”字兼语句

2010-08-15 00:46廖洁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语句主语句型

廖洁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试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使”字兼语句

廖洁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使”字兼语句的结构与一般兼语句基本相同,但深层语义结构却与其有很大差别,可以视为话题兼语句。汉语兼语句表层结构的相似性,导致留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将“使”字兼语句与“叫”、“让”字兼语句及“把”字句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深层语义的讲解入手,灵活使用追问法、情境语用法、句子合成法、近义词对比法等帮助留学生正确地使用各种类型的兼语句。

“使”字兼语句;深层语义;把字句;对外汉语;语法

兼语句一般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重叠构成,前一个动宾结构的宾语兼做后一个主谓结构的主语[1]。“使”字兼语句以动词“使”为第一谓语,比如“这样的计划会使企业破产”、“你的话使我很高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字兼语句是外国学生错误率较高的一种句式。本文将首先分析“使”字兼语句的特点,然后从留学生易犯的几种常见偏误入手,找出其出现的原因,从而探讨最佳的教学策略。

一、“使”字兼语句的基本特点

我们以下面十个例句为基础,分析“使”字兼语句的基本特点。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②你的要求使我有点为难。

③生活艰辛能使人变得更加坚强。

④我的沉默,一定使老张发现我是稳健派。

⑤惨象已使人惨不忍睹。

⑥有学识的有心人愿意努力,可使文化得以保存。

⑦营业员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便和顾客关系亲近起来,产生和谐、融洽的气氛,从而使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⑧这幅画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使人得到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⑨我使小王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⑩掌声使他振奋起来。

1.句法结构特点

可以看出,“使”字兼语句句型与其他兼语句基本相同:

NP1(主语)—V1(谓语1)—NP2(兼语)—V2(谓语2)—(宾语),其中“谓语1”(“使”)后的名词是兼语。

分析例句结构,不难看出,“使”字兼语句的主语以无生命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居多,而第二个谓语常常是表感知、心理活动的动词(即带小句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包括不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形容词等。

另外,“使”字兼语句还可以变换成其他句型。

如例③可以转换为:只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人才能变得坚强。

而一般的兼语句,如:医生叫你好好休息呢!如果变换成“通过(由于、因为)医生,你好好休息”就不合语法规则了[2]。

2.语义结构特点

一般的兼语句可以看作是由两个简单的表述结构套接而成的句子,即:“NP1+V1+NP2”或“NP2+V2(或形容词)”。例如:“我们请王先生作报告”一句可看成是“我们请王先生”和“王先生作报告”的合成。由于兼语和它前面的部分在意义上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述形式,所以,兼语后面的部分即使省去,句子也能成立。

在“使”字兼语句中,“使”字的重要功能是显示和强调“致使”的意义,“使”字前面表示“致使”的原因,后面的主谓短语表示结果。主语NP1从表面上看是V1(使)的主动者,实际上它与V1并不构成施事关系。它在语义上与谓语V2有关,表示V2的原因、方式、手段、目的等。如例④的主语“我的沉默”就是表方式;例⑤的主语“惨象”是表原因。所以,可以认为,“使”字兼语句的主语只是表示V2的原因,并不是句子的施事成分。也正因为此,“使”字兼语句的主语才多是无生命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3.语用功能

“使”字句的主语NP1在句子中相当于全句的修饰语,所以在前面可以插入介词“经过、通过、由于”等组成介宾结构,如例②,可转换为“因为你的要求,使我有点为难”。但是由于它占据了句首的位置,成为全句的话题,前面的介词标记被省去,在句法上成了话题主语。在这种语义关系里,表示原因的成分充当话题主语后,原来的施事成分与V2的关系并未改变,在话题与施事成分之间添加“使”字,是为了用“使”做施事标志,同时让话题主语与“使”构成形式上的主谓关系,让施事成分成为“使”的宾语和V2的主语,构成话题兼语句。

但有时为了强调“使”字兼语句里表示原因、方式的成分,在原来的主语前可以补出省去的介词,但“使”字兼语句的句法结构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一是去掉“使”,让施事成分充当主语,而介词结构做全句修饰语,整个句子已不是兼语式,而是一个简单句。如例⑩可变为:由于掌声,他振奋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补出介词,但不去掉“使”,如例⑥可改成“只要有学识的有心人去努力,可使文化得以保存”,但这样的句子实际上是缺少主语的病句。

二、留学生使用“使”字兼语句的常见偏误

1.“使”字兼语句与“让”、“叫”字兼语句混淆

一些汉语语法书因“使”、“让”、“叫”皆带兼语并有“致使”义而把三者放在一起不加区分地讨论。这种做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三者可以互换使用。外国学生常常把“使”与口语中常用的“让”、“叫”完全等同起来,许多应该用“让”、“叫”的地方都用“使”。如下面几个句子:

①老师使我去拿作业。

②我使他做这件事。

③他使我陪他去散步。

④他的爸爸使他回家。

⑤父母不使我打游戏。

⑥他只会使人做这做那,自己从来不干。

留学生之所以会犯上述错误,一方面是由于汉语语感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不了解。一般的工具书都只考虑到了中国人的语言背景,常用“致使;叫;让”等来解释“使”,例如,《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使”的解释为:“‘使’;致使;让;叫。必带兼语。”[3]外国学生汉语水平有限,汉语语感不强,对“致使”这样抽象的提法难以理解,通常用“使”来代替“叫、让”。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分析了“使”字句的深层语义结构,在这里我们将再举出几组例子来分析两者的深层语义结构,从而帮助留学生区别意义,减少失误。

①惨象使/叫/让人惨不忍睹。

管树的部门让/叫人去看一看。

②你的要求使/让/叫我有点为难。

秦始皇让/叫大臣修长城。③

掌声使/让/叫他振奋起来。

公司让/叫他去日本。

④我使/让/叫小王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我让/叫他做这件事。

表面上看,这几组句子的结构相同,都是“NP1—V1—NP2(兼语)—V2—(宾语)”,但是仔细加以分析,就能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

(1)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使”字兼语句的深层语义结构为:

原因/方式—使—施事(兼语)—V2

NP1一般是无生命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表示生命意义的词语做主语,表达的意义是产生V2的原因或方式,并不指发出V1这个动作,而分析每组的第二个句子,可以得出,NP1都是表示有生命意义,有行动、执行能力的名词,V1也是由NP1发出的动作。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得出这些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

大主语(有行为能力的人或事物)—让/叫—小主语(兼语)—V2

(2)从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NP2实际上是整个句子在意义上的主语,可以变换成其他句型,更容易看出其意义。如第二组第一句就可以转化为“由于你的要求,我有点为难”。上面各组的第二个句子中,NP2可以看作是V1的宾语,即兼语(NP2)既是前面句子的宾语,又是后面句子的主语。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使”字兼语句中的V2一般表示一种变化的情况,如“惨象使/叫/让人惨不忍睹”表示因为惨象,人们从敢看到不敢看;“掌声使/让/叫他振奋起来”,表示因为掌声,使他从平静到振奋。总的来说,就是由于NP1使NP2的心理状况发生了变化。而上面各组例子第二句话中的V2则是一般性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NP1让NP2发出的动作。

(3)我们知道,“使”字兼语句都含有“致使”义,NP1表示原因,“使”引出对象,V2意味着产生的结果,如“掌声使他振奋起来”。而每组例子中的第二句话是没有“致使”义的,V2只是由NP1使NP2产生的一个动作,表示一种“使令”意义。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兼语句中含有“致使”意义的,即由于NP1使NP2产生了V2这个变化,那么就可以用“使”,在口语中可以用“叫”、“让”代替;而如果不表示“致使”,没有结果意义的兼语句,就不能用“使”,而只能用表示“使令”意义的“叫”、“让”等动词。

2.“使”字兼语句与“把”字句混淆[4]

例如:

①哥哥嫂子对他很不好,使他从家里赶走。

②一阵门铃声使她弄醒了。

③那个金发女郎使我迷住了。

④春暖花开的季节使同学们引诱到香山。

⑤那个姑娘使小伙子吸引了。

“把”字句和“使”字兼语句都是汉语语法中很重要的句型,但是由于两者的句型结构特点,留学生有时候容易将“把”字句与“使”字兼语句相混淆。又如:

①你的要求使我有点为难。

你的要求把我难住了。

②掌声使他振奋起来。

掌声把他吵醒了。

③我使小王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我把小王的机会给弄没了。

从这三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把”字句和“使”字兼语句的句型结构非常类似,都是“NP1—使/把—NP2—V2—(宾语)”。所以要分析出两者的差异,我们还是要从深层语义入手。先用转换的方式将以上三个“把”字句变成一般句式:

你的要求难住了我。

掌声吵醒了他。

我弄没了小王的机会。

不难看出:

(1)NP1是整个句子的施事主语,这点与“使”字兼语句不同,在“使”字兼语句中,NP2才是整个句子的施事主语,而NP1是产生V2的原因或方式。

(2)“把”字句中的NP2是后一个动词的受事对象,所以“把”字句中的V2,如“难住”、“吵醒”、“弄没了”都是及物动词带补语的形式,经过转换之后才可以将NP2放在其后。“使”字兼语句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使”的宾语必须是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意义上的主语,如第二组例子中的第一句话“振奋起来”的主语是“他”,而第二句话中“他”是被吵醒的,所以“吵醒了”并不是“他”发出的动作,“他”也不是意义上的主语。

(3)“使”和“把”的意义不同。前文已经提到,“使”表示“致使”的意义;而“把”字句一般又叫“处置式”,表示对宾语的一种“处置”。

三、对外汉语中“使”字兼语句教学方法探讨

1.追问法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高级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已经学会了许多基本句型,在表达某种原因或条件所致使的结果或想要达到的目的时,很少运用“使”字句,而使用熟知的“因为……”、“为了……”句型。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提问和追问的方式迫使学生使用“使”字句[5]:

例:

问:你为什么要学习汉语?

答:因为我对汉语有兴趣。

问:还有呢?

答:为了以后找一个跟汉语有关系的工作。

问:还有呢?对你了解中国有帮助吗?请用“使”字句回答。

答:对,学习汉语能使我了解中国的文化。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一开始采用自己熟悉的句型来回答问题,教师通过提问,首先确定了学生对“使”字兼语句的熟悉程度。然后,教师进行追问,要求用“使”字句回答,学生顺利地说出了正确的句子,从这点看,学生已经掌握了“使”字句用法,只是由于对句型不熟练,加之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所以没有先用“使”字兼语句进行回答。这种“提问+追问”的方式,不仅使学生练习了新的句型,也复习了以往所熟知的知识,对训练其汉语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情境语用法

只有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才能真正将语法知识变为活的语言进行运用。在现行的一些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使”字句的形式特点、语义功能、使用语境介绍得很抽象。如《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6]第三册中,对“使”字句的注释仅为:兼语前常用动词“使”,表示“让、叫、致使”等意义。这样抽象的提法,外国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为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稳定的认识,除了在教材的修订上需要斟酌外,教师也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清晰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日常对话中自然而然地使用“使”字兼语句。

由于“使”字兼语句表示“致使”的意义,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提供相关的语境。此外,在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或希求达到某种目的的语境中,往往还蕴含着原因,所以可以用能够说明“为什么”的设问来建立话题。例如,在观看电影或京剧时,可以进行设问:

问:看中国电影对汉语学习有帮助吗?

答:能使中文水平提高得更快。

问: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京剧?

答:因为京剧表演艺术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3.句子合成法

兼语句带有合成性的特点,初学者可以用介绍使用语境、句子合成转换的方法加以说明[7]。前文讲解“使”字兼语句时谈到可以采取句型变换的方法,将“使”字兼语句变为两个分句进行理解,那么在学习“使”字兼语句的时候,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将两个分句合成为一个“使”字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而且也能使其更加熟悉“使”字句的句型结构及深层意义。

例:①由于这个发现,他得了诺贝尔奖。

→这个发现使他得了诺贝尔奖。

②因为我的沉默,老张发现了问题所在。

→我的沉默使老张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复句,教师在讲解时,必须先让学生了解“使”字兼语句的深层语义结构,讲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个句子变成“使”字兼语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使”字兼语句的知识,同时也能透彻清晰地理解句义和汉语句型之间的关系。例如①句,教师如果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语境,如“他”是谁,“他”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然后再讲解这个句子,效果势必会比给初学者提供一个单独的句子要好得多。

4.近义词对比法

由于动词“让”和“叫”的义项中也有能表达“使”字句意义的,因此不少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使”的释义就是“让、叫”。另外,在现行对外汉语教材课文的编排中,在语言点的排序上,“让”或“叫”的出现一般也都先于“使”。因此,利用好这两个通常已为学生所熟悉的词语,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使”字句。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用“叫”、“让”解释“使”,而不加以区分,那么势必会使留学生头脑中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产生互相干扰。

例:①他提出的这个要求使人感到为难。

②小王让我陪他去买东西。

例①中的“使”也可换成“让”或“叫”,所表达的都是“致使”某种结果的意义,只是口语色彩较浓。但例②中的“让”表“使令”义,所以只能换成也可表达此义的“叫”,而不能换成在规范的普通话中并不具备“使令”义的“使”。

总之,在利用近义词语对比教学法的时候,为了区别“使”和“叫”、“让”、“把”等词语,不仅需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情境进行学习,关键还要使学生厘清几个词语本质的不同,要尽可能简明扼要地说明其异同,以免学生把它们完全等同或混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再采用提供情境,进行提问、追问的方式才会有效果。

[1]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2]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李大忠.“使”字兼语句偏误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1).

[5]张新明.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留学生产出“使”字兼语句的教学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6]李德津.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7]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周骥)

book=57,ebook=69

H195

A

1008-6382(2010)03-0057-05

2010-05-02

廖洁(1985—),女,重庆市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语句主语句型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重点:语句衔接
典型句型大聚会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
作文语句实录
翻译误区逐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