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初探

2010-08-15 00:43彭喜保
关键词:思想建设文化

彭喜保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初探

彭喜保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们要在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实践途径,努力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和谐文化;内涵;特征;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本文所讲的文化取狭义之意。

(二)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把握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探索和谐真谛、倡导和谐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它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属性:

第一,尊重差异。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和谐文化也要强调“和而不同”。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面对差异,尊重差异,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二,倡导包容。建设和谐文化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包容矛盾的过程,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这充分体现了和谐文化以倡导包容的心态来化解矛盾,以宽宏的气度容忍和接纳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人和物。

第三,强调互补。和谐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坚持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

第四,主张平衡。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求我们高举公正、公平的旗帜,统筹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其他的社会矛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二、和谐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

和谐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阐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从马克思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角度作了系统的阐释和科学回答,明确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统一的社会,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可以让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通过和谐文化的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正确认识矛盾,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信心;能够创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与社会文明,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问题;能够开创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1.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新时期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又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建设和谐文化,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素质的根本途径。

2.建设和谐文化,特别是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P86)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全体人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科技作为和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只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切实推动教育科技的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和谐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和谐文化既涵盖了精神思想文化层面,又体现在社会制度、社会现象之中;既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又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在着力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集中精力抓好注重内化、规范行为、健全机制等基础性工作,努力创建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注重内化,根植于心

所谓内化,指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文以化人”,注重内化,真正让和谐根植于心。具体说:

一是靠提高教育引导。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都必须把文化思想内化于心。教育引导必须把和谐文化理念、和谐文化精神等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体系中,使和谐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渗透到全体公民的生活实践和日常行为之中,真正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

二是靠文化熏陶。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氛围起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作用。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和升华,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要突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2],引导人们追求身心和谐、社会和睦,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

三是靠社会倡导。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激发社会热情,通过重视德性的培养,道德人格楷模的培育,构建人伦秩序和谐,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二)建立规范,广泛认同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确立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建立健全被全社会广泛认同的社会规范。和谐文化就是要使人们树立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的理念,将“我要这样做”变为“我正在或已经这样做”。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健全被全社会广泛认同的社会规范?

首先,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热爱祖国和崇尚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其次,要融入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所有理论,方针政策都必须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实施。一方面和谐文化要贯彻“以德治国”,倡导“仁者爱人”伦理观,也就是要将和谐文化倡导的仁爱思想渗透融入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当中去;另一方面和谐文化又要贯彻“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办事,维护好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保证现实社会在和谐的轨道上运行。

最后,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等。和谐文化建设包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各个层面。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才能使和谐思想、和谐精神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才能把和谐文化建设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将和谐文化的思想理念寓于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群众得到和谐思想的陶冶,精神文明的熏陶,道德境界的升华。

(三)健全机制,提供保障

首先,在治国理政上,坚持把追求社会和谐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将和谐的思想融入渗透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各项方针、政策之中,将和谐文化用于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关系等。“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2]既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又表明和谐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健全完善机制来保障。

其次,在法律法规上,坚持把和谐文化倡导的公平、正义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坚持立法为民、执法为民,既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立法精神,又表明立法执法必须以和谐文化来引领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维护民利,从而不断增强和谐文化的渗透力和引导力。

最后,在人的发展上,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贯彻始终。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3](P44)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把这种理念贯穿于人的发展的始终。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彭喜保(1979-),男,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