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与启示分析

2010-08-15 00:43刘子奋洪宗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刘子奋,洪宗华

(集美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与启示分析

刘子奋,洪宗华

(集美大学 计算机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参与者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体现在政策的“普适性”,除非大学生具有“特殊性”所涵盖的某些弱势特征.但是,整个劳动力市场过程并不总是像最终的统计数据那样完美,其中经历着很大的波动,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福利损失,从而使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一种“特殊性”政策领域.

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比较;分析;启示

在发达国家,充分就业始终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而充分就业目标的最终实现则有赖于国家就业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体现在政策的“普适性”,除非大学生具有“特殊性”所涵盖的某些弱势特征.但是,整个劳动力市场过程并不总是像最终的统计数据那样完美,其中经历着很大的波动,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福利损失,从而使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一种“特殊性”政策领域.本章通过讨论国外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比较各国为促进就业和降低失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分析得出对我国促进大学生的经验与启示.

1 美国“市场主导型”的大学生就业模式

1.1 美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在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总体良好.根据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在1993年的“最近大学毕业生”调查,美国学士学位毕业生在其毕业一年之后的全职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而2001年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一份报告则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全职就业率平均在90%.1971—1998年,美国25~34岁的青年人中,学士及以上学位男性获得者平均保持在92%以上,而其他青年则不足90%;女性大学生(含学士及以上学位获得者)经历了就业率的巨大增长,1971—1998年间增长了近30个百分点①.

经调查,美国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四年内,就业率分别为86%、85%、88%、89%.这组数据说明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波动也较大.在统计结果中,性别差别不大,主要差距体现在专业方面,人文与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明显低于专业技术领域的大学生,技术领域的就业率的领先人文科学领域约8.6个百分点.从工作的满意程度来看,美国大学生的平均满意度仅为54%,但不同的专业领域以及对不同的工作维度②有着很大的差距.美国在经历2001年的经济危机之后,由于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无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并且劳动力市场也有许多经验丰富的、竞争力较强的失业人员,导致2002年美国12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离校六个月仍处于失业状态的约有三分之一.在进入经济稍缓和的2003年后,这120万名毕业生当中仍有近36万人处于求职状态.

2008年,由于美国受到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的影响,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可避免的下降.根据美国劳工局数据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8月,采矿业和医疗保健业的工作机会处于增加状态,而制造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美国的失业率上涨为6.1%,在大学修满二年课程后肄业学生失业率约为5.1%,拥有学士学位及以上文凭的毕业生失业率约为3.1%,拥有初中文凭的失业率为9.1%,拥有高中文凭学生的失业率为5.6%,这组数据说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2 “市场主导型”的就业模式

美国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和限制实行大学生的择业,而是由学校、劳工部、中介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劳工部主要职责为为大学生制定宏观的就业政策和调查就业情况等基础性的工作,相当于大学生就业的“总管”.劳工部中,设有劳工统计局,主要职能是对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以及不同职业中,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区别等数据进行搜集,进而预测目前经济发展对将来就业需求的影响.统计的数据和预测的结果通过发型出版物或者上网等方式向全社会公布,政府决策和个人择业以此作为的参考依据.劳工统计局根据这些数据编撰成《岗位需求手册》,深受美国大学生的欢迎.

美国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是鼓励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美国政府给出了相当方面的创业政策,比如从开始申请注册到开业新公司,等待时间仅仅为7天,而所需支付的官方费用如为完成公司注册和各种审批步骤等,仅相当于人均年薪的1%,并且在美国,成立新的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底线为零.

在就业激励方面,美国也有突出的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事特定的工作或指派其到特定的工作地点,美国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有效的做法是就减免学生的贷款.美国政府贷款大体上共有两类:FFEL/直接贷款、联邦帕金斯贷款.对于满足条件的大学生,最高可免除100%的贷款.除此之外,美国还有部分就业政策的内容是用来支持学生的还贷计划,但此政策不属于政府的贷款减免.例如美国军队的一些部门提供贷款偿还计划以激励大学生去军队服役.

2 加拿大“大学主导型”的大学生就业模式

2.1 加拿大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在加拿大,1990—2001年,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从130万增加到210万,自1990以来,拥有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位的大学生从事的工作数量已经超过30%.劳动力调查表明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1997—2001年,全职就业的学士学位大学生的工资增长超过12%,为加拿大的最高增长率.大学生同时拥有最低的失业率和最高的收入,而且大学生和其他人员的收入差距随着年龄与工作经验而日益扩大.

2.2 “大学主导型”的就业模式

加拿大高校广泛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将职业指导融入大学课程设计之中,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其职业服务独具匠心,显著特征之一就是Co-op课程.Co-op课程,即“带薪实习课程”,它将产(产业、企业)、学(学生)、研(研究机构和高校)三方紧密相连,使高校教育始终处于一盘“活水”.

Co-op课程作为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由加拿大的公立学院及大学提供,就读该专业的本国学生及国际学生一般从第二学年开始,由成绩优异的学生提出申请,并通过学校及公司的面试前去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有一定工资收入.下一个学期,学生可以再回学校学习.据加拿大大学和学院联合会介绍,在200多所大学与学院中,目前大约有90%开设Co-op课程.

如,在西蒙菲沙大学,除了第一学年外,Co-op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学期参加实习或学习.西蒙菲沙大学商学院一个名为“桥梁工程”的咨询系统,是每个学生找实习单位前必须要在网上自学的一课,“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做准确,系统的自我评估.

市场萧条时,每个院校都经常在企业宣传自己的专业,如旅游专业与诸多欧洲旅馆有实习关系;而在学校就培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是赢得用人单位信任的又一秘诀.稳定就业市场来源,学校与专业协会或工业协会挂钩,如哥伦比亚省会计协会,协会的成员在不同机构担任要职,他们往往掌握着最新的就业信息,由于学校与他们发展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3 日本“国家主导型”的大学生就业模式

3.1 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998年以来,日本的高中、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可以找到工作的比例逐渐降低,这种现象使得人们担心大量的青年人可能处于失业状态.2002年4月,劳动省对没有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后续调查,要求这些人到公共就业保障办公室登记并且接受工作咨询.以往的规则是,毕业生在校时就可以获取从事永久性的、全职的工作承诺.截止到2002年2月时,大学毕业生成功找到工作的比例约为82.9%,6月份的后续调查显示结果大约为90%.不过实际上,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形势要比这些数据严重得多,因为这些数据在统计时,扣除了部分已经放弃寻找工作的大学生.

3.2 “国家主导型”的大学生就业模式

日本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所主要实施的两大措施是创造工作岗位和提供职业指导.在创造工作岗位这一方面,为更加有效的遏制日益恶化的就业形势,日本劳动省于1994年启动一项称为“全面就业支持计划(TESP)”的就业计划,期望依此计划创造1亿个左右的工作岗位.日本政府又于1999年启动《第九个基本就业计划》,其核心目标是提供稳定就业和创造工作岗位,以应对目前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改革制度支持创业,促进新兴产业和成长型产业的发展.

在提供职业指导这一方面,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的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日本政府分层次、分类别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促进就业分配.一方面,公共就业保障办公室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以外包的方式,由制定学校和公司提供职业培训,提供对大学生的就业知识.其次是对就业不稳定大学生的提供就业支持.第三是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意识.第四是对大学毕业生加强公共职业的培训.

4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与就业市场需要密切联系并开展教育和指导是国外政府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成功之处.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结构安排等方面与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很高,保证了高校毕业人才就业渠道的畅通.高校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就业服务,使就业市场的供需要求直接碰面,从而实现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虽然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已经转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放弃了以前的国家分配模式,但由于以前计划分配体制的残存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尚未消除,从而导致了我国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首先,高等学校缺乏自主办学权,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社会自主培养人才.我国高校教育的结构调整是按政府的意志进行的,专业设置考虑的方面多,不能完全考虑市场.另外学校不对毕业生就业负直接责任,导致没有学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在就业服务上存在信息渠道不通畅,供需情况不明问题.我国就业市场不规范,没有针对性,就业率不高.要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必须建立类似于美国高校的以市场为中介的良性循环.我们要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育,建立对就业市场进行分析的专门机构,准确预测人才需求,对高校教育的布局、层次、科类等进行结构调整,对学校办学自主权进行增强,使其可以更有效的开展就业服务,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打好基础.认真的做好上述工作,才能改善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才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 释:

①曾湘泉,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②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工作满意度用7个维度来衡量,这些维度分别是:薪酬、工作保障、工作挑战性、边缘福利、晋升机会、同事与工作条件.

〔1〕吴雪萍.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1(6).

〔2〕王蕾,吴双.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及就业弹性研究观点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5).

〔3〕冯峰.中美两国大学生就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8(1).

〔4〕史超.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脱节问题[J].科教纵横,2008(11).

〔5〕张社字.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教育评论,2007(4).

G 640

A

1673-260X(2010)12-0229-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