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3何玮翔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何玮翔

(福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何玮翔

(福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校园,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一个以传授知识、培育人才为其主要社会职能的场所.大学校园文化指一切大学校园里的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始终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和信仰.本文以大学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职能为着眼点,提出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 校园文化的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对学生社会化影响很大的亚文化.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的师生员工共同制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概念的,是指第一课堂以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活动,它构成各大学独特的风格,使各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几方面内容:

(1)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环境、校园建筑、教学和科研设施、生活设施等.

(2)制度文化:主要指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师生行为守则、学校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党团组织机构的组成方式及其职能等.

(3)观念文化:包括师生的价值观、信仰、政治观点、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

(4)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等.

2 大学校园文化的特性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就其特性而言,是一种亚文化.在宏观上,大学校园文化被社会主义文化所控制和引导,处于一种从属地位.但是,大学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即吐故纳新.校园文化由此而具有了对社会的前瞻性、辐射力以及教育与文化两环境同相的性质.

2.1 前瞻性

高校师生是一个与社会文化相比较为特殊的群体.他具有知识水准高、思想敏锐,无论对民族文化,还是外来文化,能够采取一种批判方式的特质,在扬弃中将传统、现存以及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实行文化的再造或变更.校园中知识群体对文化的这种批判、整合的能力及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行为,使校园文化相对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列,因而具有前瞻性.

2.2 辐射力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是现代文化与现代文明薪火相传、孕育繁荣的场所,同时又是培育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场所,其知识密集程度之高,对各方面科技文化信息吸收之强、传播之广之速,在社会任何亚文化中绝无仅有.在校园中生活的每一个学生,是校园文化直接辐射的对象.这种影响与熏陶,再加之其它有形课程共同完成对学生智力要素和非智力(文化精神)要素的造化活动.因此,大学不仅能以其精神产品,而且能以其所造就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向社会辐射先进文化,以此来辐射和作用于社会文化的趋进.

2.3 教育、文化两环境的同相性

教育和文化就像是钱币的两个面,相互的统一与依存出现在学校校园.校园首先是一个互动的教育环境,是教育者为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设计和有组织地建设,教育活动藉此籍此而得以展现,并主要以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而别于其他社会群体.这种文化现象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施加影响,不为教育者的主观意志所左右,也不与教育者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完全一致.这就是说,在同一声所内的教育现象具有确定性,而文化现象则有着一定的自发性和随意性.然而,校园毕竟是一个以提供主流文化意识为主的社会场所,因此其文化环境就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思想、意志以及健全人格形成的导向性或教育性.在我国高等学校里,这种文化活动与教育活动的互存、互促、互为和同相是校园文化的显著特点.

3 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低、实效差,创新不够,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必须改变现行活动实施的模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活动的策划、组织、实践者.按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方式,一般依据计划规范的模式.先制定计划,一般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讲座等活动形式,自上而下围绕总的活动方案加以落实,并逐级授权,组织实施.但是,学生对此类活动形式的认可度不算太高.

我们发现,这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意.活动决策者多在上层,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与大学生通过活动欲获取的实际需求有距离,直接导致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2)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活动逐渐丧失了目标的一致性,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基层组织的创造性也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工作开展显得活力不足;(3)由于经费的制约,我们往往忽略基层组织的活动,影响基层开展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的发挥.

另外,改革开入以来,随着社会主体文化的变化,校园文化也受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以前进步,他们注重个人的主体意识,重精神,重成就,重实用,重发展也注重实现自我;他们竞争参与意识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成才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各种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拜金主义思想日益澎涨,一些人向“钱”看,个人主义严重,不讲全局利益,只讲实用;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不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只讲排场,比阔气;不讲实事求是,只讲弄虚作假等等情况,这种影响也对校园文化构成了挑战.

4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4.1 要努力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校风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总之,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能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2 要选择校园文化载体新模式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探索与尝试校园文化建设新的模式和途径.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学者威廉·费尔丁·奥格林在其《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一书中曾这样写到:“在变迁社会中,人们的态度都是追求进步,那里总存在更好的方法,他们喜欢新的,进步构成社会观念的特征”.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变迁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基本特点是追求进步,接受新事物迅速,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品牌.精益求精,精心设计好学校的校徽、校旗、校歌,创造富有校园特色品牌这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二是选准文化载体,打造文化品牌.学校的校报、校刊、校园网除了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基地之外,也是宣传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三是把握特色,创新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学校着眼面向未来,以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以严谨的教学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的发展;以多样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充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构建多层面的校园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向纵深开发展.

4.3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支不可替代的队伍,就是广大青年学生.他们是受教育者,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既扮演角色,又可以是观众.校园文化这个阵地也恰好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舞台,通过这个舞台一方面可以师学相长,互为补充,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兵教兵”,“兵学兵”的目的,使学生主体作用在校园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4 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只有具备这一“硬件”,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以及当今一些著名的大学,人多依山傍水,建于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在于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所以应重视校容校貌的建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通过自然山水、花草树木、橱窗宣传栏、书写和张贴名言警句等,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大学生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4.5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对师生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必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因此要培养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园精神,便置身于这种精神氛围中的师生灵魂感受到一种激动、兴奋,产成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要培养创新精神,关注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各大学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

首先,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校园的讲座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各类学术讲座、专题讲座、艺术欣赏、社会热点问题研讨、名著导读等,可以启迪思维,加强修养,开阔视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提高文化品位.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创造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校内外多种意义的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将自己在校园内的科技知识运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展示校园文化的风彩;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实践中又可将优秀的社会文化传入校园,双方面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已成为大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奉献的动力,培养了学生严谨、务实、多思、创新精神和刚毅坚强的性格.

再次,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示范区.加强学校精神文化示范区的建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学生生活区,是学校除教室外学生最为集中、滞留时间最长的社区,是学生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社区的文明反映了校园文化,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程度的缩影,所以加强以生活区为主的示范区的建设至关重要.

〔1〕梁碧茹,李洪波,郑美玲.建设适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J].青年探索,2000(4).

〔2〕黄小华.社会转型时期的校园文化变迁[J].青年探索,2000(3).

〔3〕王欣.大学精神的发展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J].苏州大学学报,2002(教学专辑).

〔4〕刘枫,丁志卫.大学校园文化的思考[J].中国当代教育杂志,(14).

G 641

A

1673-260X(2010)12-0198-02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