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0-08-15 00:43朱兰保戚晓明汪迎春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蚌埠环境监测仪器

朱兰保,盛 蒂,戚晓明,汪迎春

(蚌埠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30)

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朱兰保,盛 蒂,戚晓明,汪迎春

(蚌埠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30)

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结合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际,从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环境监测;教学改革;就业;导向

环境监测是高等院校环境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构成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平台之一,具有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等特点[1].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污染物为主线掌握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预处理到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环境监测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我院从2000年环境工程(专科)专业招生以来即开设了环境监测课程,该课程现为我院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和中心目的,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内容和做法是:

1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环境监测这门课程采用的教材为奚旦立等合编的《环境监测》(第三版),该教材注重系统性,涉及的内容既广又深,而我院环境监测课程理论部分仅为48学时,如果课堂授课内容完全参照教材,则课时数明显不足.因此我们本着“够用、会用、能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整合.首先,认真分析教材和其他先修课程中的雷同之处,对于其他先修课程中学到过的知识点进行删减;其次,对于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中应用较少且理论深的知识点也略去不讲;再次,对于教材中自身各部分相互重复的内容也避免反复讲解;最后,对于保留的教学内容再进行分类,分为教学部分与导学部分,重难点的知识采用教师讲解教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知识采用导学方式,即教师提出学习具体要求,给出相应的习题,并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通过上述方法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大大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的压力,并且能保证学生掌握环境监测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基础理论.

2 更新教学方法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及参考其他院校的经验[1,2],我们对该课程采用“讲做交错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学期整个过程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与做练习、做实验交错进行和联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讲做交错教学法要根据所授内容特点,可先讲后做,也可先做后讲.对于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做的部分,先进行理论讲授,紧接着做练习、做实验,及时地促进理论知识的消化和掌握;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理论上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先做实验,然后再进行理论总结.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应用中锻炼能力,在应用中启发创新.如:讲解地表水监测断面设置时,教师在讲述断面设置原则和方法后,以淮河蚌埠段作为地表河流的代表、以蚌埠学院对面的龙子湖作为湖泊(水库)的代表,让学生展开讨论,分别在什么地方布设采样断面,并阐述原因;讲解大气监测方案的制定时,可以结合蚌埠学院校园大且功能分区明显的特点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书上的一些原则和要求,讲述大气采样点布设原则和方法后,与学生一起探讨若要对校园空气质量状况进行监测,该如何布设监测点等.

3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组合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现代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把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化学反应原理及其主要操作步骤等通过动画等方式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把有关的实验仪器和装置、环境监测的实验现场以图片等信息方式“搬”进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讲解COD的测定,颗粒物采样器的使用等都可以事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容易的掌握测试原理.再如,河流监测断面、采样垂线和采样点的设置等知识点的讲解,若用文字表述会很繁琐,而且难于理解.相反,如果采用动画来展示这些信息就会简单明了且生动形象.另外,由于经费有限,学院实验室的仪器只是一小部分,许多用途广泛但价格昂贵的仪器实验室还没有,加上许多新研制和开发的环境监测设备不断出现,倘若向学生介绍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很繁琐,而运用多媒体来做介绍既简单又直观明了,而且多媒体可以直观地呈现仪器的内部结构,形象地演示这些仪器的监测过程,加上教师适时的讲解和分析,从而使抽象难懂的仪器使用方法变得简单易懂,弥补了实验室实验仪器的不足,并可节省大量的实验经费.例如,环境监测中高技术手段遥感技术,用多媒体来演示其监测过程,要比传统方法生动、逼真.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收效明显,不但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非常具体和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地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便于及时、快速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改革实验教学,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技能课,合理设置该课程的实验课,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3].结合我院环境监测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及现有的仪器设备,我们课程组编写了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环境监测实验课开设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实验课,分析测试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对学生注重的是全过程的培养,每一实验都涉及采样、分析测试、数据整理以及综合评价等过程.对于土壤和植物样品,还包括样品的制备.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熟练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实验过程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4.3 开设综合性试验

随着监测技术的蓬勃发展,课本上的实验已很难与实际需要相适用,于是我们将原来学生实验很难接触到的先进仪器引入实验教学中,开设了综合性实验.例如,菜场蔬菜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测定方法可以选择AA S或ICP,样品消解方法可以选择酸消解、干灰化法或微波消解.教师将实验课题布置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资料,选择两种或多种消解方法进行消解,最后采用AAS或ICP进行测定.通过该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植物样品不同的消解方法以及AAS或ICP的操作,而且了解不同前处理特点及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完成实验训练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去蚌埠市环境监测站、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心、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参观和教学实习,从而将课本理论与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延伸和完善.

5 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而环境监测的领域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才能让环境监测的课程教学紧跟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4.1 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监测实验中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巩固基础课中使用过的仪器的基本操作,纠正一些错误的操作方法.每次实验课,指导教师不但纠正该实验中操作不规范的地方,而且强调一些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通过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2 注重环境监测全过程的培养

完整的环境监测过程包括调查、采样、样品的保存和运输、分析测试以及数据整理和评价.因此

〔1〕张恩栋,王冰,邹伟,等.基于创新教育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高等理科教育,2007(4):125-128.

〔2〕邵红,李辉.环境监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3):114-116.

〔3〕胡将军,刘慧龙,肖玫,等.联系校园实际改革环境监测实验教学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87-88.

G 642

A

1673-260X(2010)12-0205-02

蚌埠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YLC1014)、(JYLY1009);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0B106)资助

猜你喜欢
蚌埠环境监测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