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3林秀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

林秀文

(集美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林秀文

(集美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日益蓬勃发展的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凝聚青年学生的积极有效载体,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功能、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讨论,以探寻一条有助于高校学生社团健康、持续、良性发展的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上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校园团体.作为高校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社团为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社会化、丰富化的趋势,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资源.作为高校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年1月l 3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1 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高校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班级作为学校基本组织单位的作用弱化,学生原有的班级意识淡化,原来传统的以“学校一院系一班级”为主体的条状三级管理体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另外,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都有待提高.而学生社团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趣味性、参与的自愿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越来越得到学生的认同,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和阵地.

1.2 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有数量多、种类全、辐射面大、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等特点,现已成为高校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生群体,社团活动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高校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

1.3 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在社团中,会员的年龄、年级不同,学历、专业有异,地域来源有别,性格差异大,彼此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学习多种技能,完善知识结构;社团成员通过与别人交流、探讨、取长补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这就在社团中形成了一个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有利环境.参加学生社团对学生丰富校园生活,扩大求知领域,培养兴趣爱好,锻炼交往能力,丰富内心世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很强,他们渴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而高校学生社团为这种渴望提供了机会,参加社团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爱好特长、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锻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从而为实现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学生社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归属感,分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实现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5 高校学生社团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

当今大学生,心理发育正处于走向成熟而未达到成熟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要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学生社团在这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学生在独立工作中尝试成功与挫折,树立了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自信心;在组织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增强了学生敢于拼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活动中体会沟通与交流、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责任心、协作能力和团队归属感.学生社团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的参与视角,而且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发展人际关系、调适心理的场所,这个场所有利于消除交往退缩心理和虚无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2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类型和作用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学生社团按照组织形式、活动方向、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等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理论学习型社团.如我校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研究会、时事论坛社等.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型社团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学习能力,目前这些学生社团组织和成员人数在社团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思想政治性强,政治方向鲜明,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的一个阵地.

二是学术科技型社团.如我校的电子技术协会、无线电协会、计算机协会、数学社、文学联合会、经济社等社团.这类社团目前在高校发展趋势很强,它们的宗旨是研究专业学习问题,消化、深化和实践专业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为主体组成,跨系、跨学科的这类社团在高校的发展也比较快,这类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三是社会公益型社团.这类社团有的与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有的以义务服务的形式,开展社会志愿、社会援助服务.如校红十字会、爱心社、环境保护协会、礼仪服务队等.

四是文娱型社团.主要是在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和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的社团.如:各类乐团、舞蹈团、合唱团、棋牌社、书画社,摄影社等等.

3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社团建设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社团大多挂靠在校团委或院分团委,由校团委负责学生社团的注册、登记、管理、指导、奖惩等工作.这种体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但弊端也是显然的.首先,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严肃的内部考核体制和客观的工作分配体制;第二,在人事方面普遍存在“大一进、大二退、大三大四看不起”的现象,成员的流动性大,组织发展不稳定,社团的传承性弱,好的思想和方法不能继承下来,许多原来比较好的项目会随着社团人员的变化而中断,规模较大的社团中有名无实的会员为数不少;第三,活动层次难以提高,社团品牌化意识淡薄.第四,财务管理不规范.

3.2 学生社团建设深度不够,专业指导教师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各个系部或是团委老师,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教师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一手包揽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学校对社团指导老师的聘任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也是软性的,对指导老师付出也没有明确相应的待遇,指导老师的全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兴趣参与到社团的指导中,加之社团的指导老师大部分是兼职的,自己平时工作都比较忙,因此出现了指导教师“有时间投入就大,没时间就不管”的局面,随意性很强,不利于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可能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关键所在.

3.3 学生社团建设资源不足,物质条件欠缺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方面为社团经费不足.高校学生社团经费一般有三个来源:第一,会员加入时所缴纳的会员费,这部分钱很少.第二,校团委拨款,但由于团委本身经费有限,最后能拨付给社团的经费也就十分有限.第三,企业赞助,一般学校也不鼓励社团自身进行商业活动.另外一方面,学生社团的活动场所和办公场所也十分匮乏.这些制约因素不仅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4 学生社团建设骨干选拔、培养机制较薄弱

社团骨干队伍是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社团活动涉及面广,牵涉人群多,活动影响大,需要负责人有较强的组织、领导、指挥、协测能力和较高的思想觉悟.但在很多学校,社团干部并没列入学生干部行列,不受学校、学院的重视,在对学生干部的奖励中往往忽略了社团干部,更没有把社团干部纳入学校、学院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并且由于社团大多数成员是新生,能力都比较欠缺,各种知识、能力需要从零开始学习,由于指导教师的缺乏,学生社团本身又难以独立承担对其成员进行系统、专业、连续的培养工作,只能通过老生带新生的办法培训社团骨干成员,使社团骨干的现实能力与客观要求有很大差距.

4 在新形势下,优化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机制,规范社团管理

高校必须把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学质量建设工程和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由学校团委宏观领导,院系提供支持,专业教学部门、教研组或课题组等具体管理相结合的协作管理机制.形成学校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并要求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个本校、院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第二,强化社团内部档案管理和“传、帮、带”制度.社团的发展和深厚底蕴的积淀是从社团工作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中反映和积累出来的,社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这也是社团文化的一种传承.作为某个社团的现任的负责人要尽到培养下一任负责人的责任,为社团今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第三,提高学生活动品位.学生社团活动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活动要创新,通过组织一些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精品活动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第四,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提高社团活动资金的利用率,合理分配资金以达到资金运用最大化.

4.2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内部管理和指导

第一,建立一支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学生工作、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导师队伍.学校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或者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第二,深化“社团指导教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建设指导.让指导教师进驻社团,培养和教育社团干部、把握社团发展方向.使社团在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在主要社团干部的带领下,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第三,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对那些热心社团工作,在社团工作中悉心指导、全程参与的指导老师应适当给予一定的报酬,在教师评优方面可以给予适度的政策优待.如设置“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奖.

4.3 改善学生社团的工作条件,优化社团发展的

外部环境

学校团委及其他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做到组织上重视,政策上支持,工作上关心,活动上指导,资金上倾斜,努力改善学生社团办公等硬件设施和活动条件.学校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社团活动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添置必要的设备,提供应有的活动场地,为学生社团工作的更好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4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社团干部

首先,必须针对这些骨干力量,从工作方法、管理技巧、领导艺术等几方面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和经常性的团队成员培训,有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再次,学校要把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和管理之中,以提高社团干部的积极性.最后,在学生社团当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为社团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对于形成学校的文化氛围,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都有着重要意义.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5号文件[Z].

〔3〕王志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4〕罗凯.浅析学生社团在高校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8(5).

〔5〕王烁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高校研究与评估,2009(11).

〔6〕郭维华.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2009,28(3).

〔7〕佘喜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G 641

A

1673-260X(2010)12-0209-0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大学生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