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意象油画中的民族文化审美趋向

2010-08-15 00:47徐玉琼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油画意象民族

秦 艳 徐玉琼

(巢湖学院艺术系,安徽 巢湖 238000)

试论意象油画中的民族文化审美趋向

秦 艳 徐玉琼

(巢湖学院艺术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意象油画是指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进行的艺术创造。其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体验而创作成的,它追求的是生命本体的张扬,不拘泥于具象的形体、色彩和内容,力求以中国人的体道方式为出发点,这也是中国油画本土化和民族化最主要的特征。他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习惯,有利于表现中国油画特有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从而有利于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魅力,彰显民族特色。

意象;意象油画;民族审美;意象造型;意象色彩

1 意象油画的渊源及发展现状

“意象”一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一个特定审美范畴,“意象”之端倪可推溯到周易“立意取象”之说。由此,先秦时代被称之为中国美学史第一个黄金时代。先秦时期的意象观注重人的直觉体悟,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思是“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孙以楷.老子通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355.惚恍”、“窈冥”,似有若无,是通过人的意念和想象来加以把握的。庄子在意象说上也颇具影响,《外物》篇中的一段论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②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筌是用来捕鱼的工具,但捕到鱼却忘了筌;蹄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却忘了蹄;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把握了意义却忘了语言。这里包含了工具和目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法。陆永品.庄子通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这里“言”乃是对“意”的描述,“意”的境界就是与道相适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才真正从审美意义上熔铸成了“意象”这一范畴。《体性》篇中说:“意象是在创作储备过程中出现的内在的、具有高度凝聚性的心理存在,艺术创作的关键就是对其的关照与直觉。”③韩泉欣.文心雕龙·体性[M].“各师成心,异如面”说 浙江大学学报,2001,(1).说明意象审美观已进入到人的自觉阶段。

到明清时期的意象观已发展成熟。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从四个方面对意象的审美特征进行了阐述:首先,意象不粘连艺术形象;其次,逻辑思维与语言不贯穿于意象中;再次,意象介于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间,带有鲜明的个体性与主体性;第四,意象是直觉、体验式的艺术至境,具有表情达意叙事的独特功能。

这被大家认为是中国古代在意象审美特征问题上的最高水平的总结,直接启示着后人。

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将 “意象”的基本结构剖析为 “情与景”、“物与我”、“主体与客体”三个不同层次的关系,并作了简约的、精辟的美学理论概括。对近、现代诗学、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意象油画作为中国当代的词汇是在2005年的春季艺术沙龙上由主办方重点提出的,刚一提出就在全国油画界引起了强大的反响。“意象油画”不同于一般艺术表达方法,它有别于俄罗斯写实体系和西方抽象、观念性油画。究其特点“意象”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形态,往往是把某些具象的形象抹去、虚化,形成一种非象之形的气化状态,并与残留在画面上具象的形相对应,而产生一种幻化、飘渺的意境,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中国意象油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风格与流派,它是中国油画发展过程中,对西方油画语序的延伸,并呈现出中国本土的风貌。它包含着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其艺术实践是借鉴传统写意的文人画,最主要的特点是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强调意的表达。可见“意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是经过几千年来已经形成的一种有别于西方人的审美习惯,有人认为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东方化、民族化”的主要思想内涵。

2 中国意象油画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审美差异

中国意象油画与西方表现主义二者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就是作者都可以自由表达主观情感,但是二者在表达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西方的表现主义更多的是宣泄、发泄内心的情感,而我们是在抒发心中的意境,表现的是一种中国的诗意。

中国艺术创作中推崇含蓄、自然、注重对心灵情感的表现,不注重对外部对象世界的摹仿再现,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艺术在成就教化人伦方面的作用。在艺术的品评标准上,追求气韵生动、意境、神韵、性灵等等。作品无不注重整体的直觉感悟,轻逻辑分析,追求天人合一哲学观念指导下的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现实的人伦关系及现实的情感生活等感知世界。因此中国意象油画里出现的虚化软化的特点及其所带有的水的特质,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西方表现主义强调艺术家内心经营的主观表达的自我表现,注重表现画面的强烈对比,追求变形、夸张、扭曲的美;绘画中注重科学的逻辑分析,画面严格遵循透视法,注重人与自然的分别、以及对外部对象世界的摹仿再现等感知模式。

造成东西方的民族审美趋向差异的缘由主要是源于二者完全不同的精神文化模式。即东西方艺术家生活的知识、心理、民族文化背景、先天秉赋等条件的不同,造成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个体认识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西方哲学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将精神与物质明显区别,形成了二元论的世界观,尔后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而中国文化则始终将人道与天道和起来研究,将本体看成是一个生生不已的过程。既强调矛盾各方面的互相转化、阴阳交互、有无相生,也强调在变化中取其常,以中庸为其度。在这种从动态中求和谐的有机宇宙观的基础上,构成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模式。其特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群体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即人的道德主题之心、感性寸有之心、知识慧识之心,融融相通。

3 意象油画的民族化语境

意象油画的绘画语言充分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所谓“意象”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能分裂为“意”和“象”。意象的语言体系在诗词里表达特定情思和想象空间,以“虚”的方式存在。意象油画是作者在对自然的感悟中,主观地将自然物象与心灵有机结合,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和审美情趣,是“实”的具体形象,有意味的形式,它不是客观对象的外在表象,而是精神和灵魂的形象化的再现,即意造之象。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强调意的表达。

3.1 意象的表现方式是写意的

意象油画应以意境和神韵的表达为主要目的。我们传统的美学观点认为写实的东西不是最高境界。画人物要“以形写神”,画山水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再现对象不是最终是目的,情感的真实才是意象表现的宗旨。如中国画注重于画面神韵的表现,常常用简练的“神来之笔”来表现十分复杂的东西。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绘画中干净利索不一定便是优点,而拖泥带水却往往是痛哭流涕的留痕。”意象油画在实践中,注重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借鉴,使意象油画的探索具有鲜明的东方特征。在吸收中国画的“泼墨”手法上,具有随意性,偶然性,呈现出丰富的变化,特别是寻求黑、白、灰与点、线、面内在的构成关系所构成的形式意味。

3.2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造型观

这种意象的造型观强调主观表现,表现人的主体精神,又称之为“意”或“心”,故有“写意”、“写心”、“写情”诸说。在造型上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减弱形体塑造的成分,增强书写的因素,并最大程度发挥线条的作用,出现类似中国画点、擦、皴、染的手法。

意象油画中的造型是在尊重对象的客观特征的基础上,同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对客观对象做相应的处理。白石老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给意象造型做了一个完美的概括。意象造型不能被客观物象牵着鼻子走,要依据主观的情感对客观对象做一定的取舍和变化,才能放开手脚,最大程度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如欧阳的油画作品画面处理趋于平面化和抽象化,有时吸收水墨画以白当黑的观念,留有大块空白或虚的空间。空白是表现艺术里面特有的境界,能给人很多的想象空间。包括用笔里面的节奏、干湿、浓淡,好像音乐一样。把这些东西融合过来,再与西方的色彩结合,这样画出来的油画,从骨子里面能够有中国味。

3.3 色彩是意象油画的灵魂

色彩同人类的生活习惯、联想、审美息息相关,可以唤起各种情绪,借以表达情感。色彩作为油画的“特定”媒介,只有在主观的积极创造中才能获得特定的精神内涵,是画家对色彩学形象的独特感受和艺术创造,是自我感情的形象表达。西方传统绘画在色彩上运用光色原理再现物象的真实色彩感觉,“真实美”是他们的审美追求。而意象色彩不是以形貌的真实为主,它可以不受真实光色的束缚,甚至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物象的某些属性,重构物理之色,表现的是难言而可感的精神意识,寓意于彩、移情于彩、以彩尽意、以彩抒情。比如中国绘画经常用墨画梅、竹,有时甚至用朱砂画竹,这正说明中国绘画的色彩观更多服从于画家的心理逻辑和意象表达,从而超越视觉表象的局限。这里竹子的真实色彩并不重要,其充分表现的是艺术家的意志和情感,使色彩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

4 有利于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油画本是一种传达思想和感情的手段与媒介。它虽然源于欧洲,有几百年的传统,形成了古典规范和现代面貌,但这并不意味油画表现语言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各个民族在接受这种技术和技能时,可以根据本民族的需要有所选择地加以采用。受民族传统美学观念和趣味熏陶的中国艺术家,对来自欧洲的油画做了适当的“改造”,赋予它写意的特色,从中折射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审美趋向“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学命题之一,也是衡量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和美学价值的中国油画的重要标准之一。

意象油画作为绘画创作形态与类别之一的“意象”绘画,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艺术形态。他体现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审美习惯,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西方油画的“我化”,体现中国油画独有的民族个性特征,有利于彰显中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尚辉先生所说的 “意象油画不是油彩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格或流派,而是把中国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意象思维和叙述经验投射乃至转换到油画语言的审美结构中而形成的油画民族名片。

意象油画如何有利于突显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作为创作者,我们只有认真的体验生活,和谐处理好个性体验因素在绘画创作中的矛盾关系,不夸大,不减弱,认真挖掘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财富,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精品,使中国油画在世界艺坛中享有应有的位置。

总之“意象油画”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进行的艺术创造。其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是由中国人的独特体验创作而生成的,它追求的是生命本体的张扬,不拘泥于具象的形体、色彩和内容,力求从中国人的体道方式为出发点,这是中国油画本土化和民族化最主要的特征,从人类油画史的角度上说,意象油画也是最能够包蕴中国诗性文化特征的油画。它是油画现代化和中国化的一种表达,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和外延拓展都大有裨益。

[1]王裕雄.意象探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2]尚辉.中国意象油画[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3]沈康.浅析中国油画的“东方意象”[J].美术大观,2007,(5).

[4]王林.意象油画及油画民族化思考[J].文艺研究,2005,(8).

REFLECTION ON THE TENDENCY OF NATIONAL AESTHETIC NOTION ON IMAGIST OIL PAINTING

QIN Yan XU Yu-qiong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Chaohu College, Chaohu Anhui 238000)

Imagist oil painting is the artistic creation under Chinese culture background.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magist oil paintings in China come from the unique experience of Chinese people’ pursuit of life. Starting from Chinese people’experience of Taoism,imagist painting breaks the restriction of concrete shapes,colors and content.Thos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Imagist painting agree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favors the performance of personality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oil painting.Therefore,it is beneficial to the presentation of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imagist; imagist oil paintings; na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s; imagery creation; imagery colors

J205

A

1672-2868(2009)01-0074-04

2009-10-15

巢湖学院青年资助项目《意象油画的民族文化审美趋向研究》资助(项目批号XWQ-200820)。

秦艳(1979-)女,安徽巢湖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油画技法及美术理论。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油画意象民族
一张油画
抚远意象等
我们的民族
油画《塬下》
油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意象、形神
多元民族
《岁月长又长》(油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