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

2010-08-15 00:47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社群游离网民

信 鸽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网络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

信 鸽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网络大规模覆盖后,出现了网络社群,但在这一虚拟社群中网民的身份认同不能再像现实社会可以用一般社会结构理论来分析。网络社群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网络社群缺少主流价值观;网民在网络社会群体中的身份认同是现实自我的延伸。同时网络的弱控制性也可能使网络群体彼此间的身份认同更加强烈,使网民在网络中重塑自己的形象;网络社会群体使人们的人际关系游离于社会却沉溺于虚拟,容易致使现实交流的困难。政府及相关政策部门应关注网民的身份认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网络社会;网络社群;网民

网络社会是指互联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情境所形成的一个沟通信息的空间。身份认同则是指人们对于自身在社会或某一领域内的地位特征的认识。

自从网络普及后,这一新生事物就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网络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网络应用深入工作家庭,随之也出现了“网民”这个概念。特别是近年来,网民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宽带网民规模世界第一。同时,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以1218.8万个超过德国的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而由这些网民形成的网络空间,又构成了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物质群体,而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又有诸多差别。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空间,网络社群的人际互动甚至成为了一部分人的主要活动领域,当然这一现象为公众参与政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问题也层出不穷。

1 网络社群缺少主流价值观

刚刚提及网络社会出现的原因,一个是网络的迅速普及,这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大量生产,致使电脑价格大幅下降,使普通家庭都有能力负担,这就为网络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客体;另一方面是商业和家庭大面积的运用网络,不管是商务交流还是家用处理常规事务,电脑都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具,这就为网络的普及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另一个是网民的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网络,从当初仅仅用电脑处理文字文件,到把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搬到虚拟世界来处理,甚至在网络这个世界里现实社会的生活都也可以被虚拟进去,加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学历提高,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网络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的接纳能力也大大提高。这样又为网络社会的形成提供了主体。正是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才构成了网络社会这样一个独立于物质社会之外的新宇宙,而且这个它无处不在,是一个纯粹的信息王国,不间断的信息交流,更简单的跨越了国界,超越了现实生活的束缚。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网络的匿名性得以体现。不管是在论坛还是空间,现实社会中那部分曾经是相互独立的群体,现在因为同一个爱好或者对同一话题产生的共鸣导致他们在一起,使那些孤僻的个体和团体聚集到一起,形成更加紧密排他的组织,即未能孕育出包容的社群而只是促成了狭隘的亚文化群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在网络中充分的表达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所不能畅所欲言的表达的言论。更进一步说,组成网络社群的网民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地区,因而初级群体对于网络群体来说几乎是模糊的。而这一群体无法像现实社会中那样在某一实际的空间中相遇,缺少了肢体语言的互动,他们的相聚只是因为精神中有相通之处,能够有效沟通。但在其他的范围内并没有直接的接触,因而这一群体缺少主流的坚定的价值观。一旦这一群体中某一个体将群体的导向引向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他们的便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群体中的其他个体,从而对社会造成重大的舆论影响。艳照门事件是典型的网络负面群体心理大爆发。当某个不健康的网络言论或行为游离在法律或道德约束边缘,是非辨识度较低的网民受众就很有可能被错误的网络言行或心理所左右,从而丧失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自制力,出现网络群体性的负面情绪放大和不健康心理行为爆发。

值得关注的是,网际交往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与一些难以融入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体的认同需求不谋而合。这些亚文化群体的行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怪异性、沉溺性、反潮流、标新立异、非正常心理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少数族群。由于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甚至可能危害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很难进行群体的交流活动。这些现实的“压制”使亚文化群体对网际交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黑客、同性恋者、性倒错者、神秘主义者和邪教组织、各类瘾君子都纷纷上网呼朋引伴,在网络中建立了各种相关网站。各类同道只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就立即可以找到成千上万含有这些内容的网页。然后,他们既可以在网际便捷地交换心得、有偿或无偿地提供各种相关需求的信息,也可以在网下聚会、直接交易或协作行动。可以说,以现有的社会控制能力,根本无法竭制这些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发展。

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网络管理者完全可以引导建立一种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将网民向符合于社会规范与规则的方向去利用网络,使之充分发挥网络作为一种舆论监督对政治或者其他方面的监督的重要作用。

2 网民在网络社会群体中的身份认同是现实自我的延伸

现代网络在交流这一领域的应用主要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用QQ、MSN之类的聊天工具,第二个层次是在论坛、BBS、博客等上交流,第三个是通过网络发表论文或者一些言论,第四个是利用网络上传、下载一些资料,构成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从而比以前更全面更主观的塑造着网民的价值观。这个所谓的主观就是说,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被主流媒体所传达的信息所控制,而是在无形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获取信息,获得自己想要的新闻和资料,从而也在潜移默化的巩固了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因而21世纪的网民更加能够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意识。由于网络空间的隐匿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透过网络的虚拟空间来实现新的身份界定,用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例如人们通过论坛和BBS等方式监督政府工作,发表对某一公共事件的看法。

从这一角度讲是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的,人们可以更开放更灵活的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力。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地方机关联合公安部门,对于匿名举报或者上访的人进行跨省的追查,这种不合理的打击报复现象也说明了政治仍不够民主,但是事件的解决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网络的力量。从个人角度讲,人们在网络中找到了对自己身份地位的重新塑造和认同,现实中的边缘群体在网络空间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从而获得网民的尊重,赢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名誉、权威与敬畏感,满足自我内心的虚荣感;生理或外观残疾的人在虚拟网络里可以扮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昵称的选择、签名档的设计等等进行自我表露,随心所欲地转换性别、性倾向或外貌特征。他们甚至可以在网络中充分的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绪。这倒有些像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所指出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像是一场表演,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那么说网络就是一个人们得以释放那个本我的空间,是这场人生戏剧的后台,让人们卸下面具扮演一次属于自己的角色,随意的展现一个理想的自己。如果不满意,甚至可以随时退出这个后台,换一个地方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因而网络是真实自我的一个延伸。但是很难说这种身份认同就一定是好的,我们假设的前提是人们在网络中得到了这样一个身份认同,如果人们没有得到想象中的身份认同呢?如果有人恶意在网民寻求身份认同的加以恶性引导,会不会就会使这个寻找认同的人决心突破社会规范的束缚,去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呢?

另外由于网络中信息的流动性大,人们往往在网络中塑造的形象是多重的,人们都企图在网络中塑造一个完整的个体,至少是现实中的自己所不能做或达不到的,也只有在网络身份的多元化、身份的多重性当中,人们才能得以重新审视自己,认为自己是完整的个体。

3 弱控制性使网络群体彼此间的身份认同更加强烈

网络的普及为大众提供了发言的机会,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信息,都可以自由选择和分享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这种方式使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因此,网络中发布的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而这些信息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

换句话说,网络信息的交流会降低社会规范对社会群体的约束力,网民可随心所欲地以各种面目和身份出现在网络之中。个人的职业特征、文化程度、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思维特点等差异决定了其对舆论参与选择的不同。他只对其感兴趣的、或者认为正确的、价值较大的舆论表示关注,而对其他同样有价值的部分就可能不予理会。由于兴趣爱好趋同,因而大家遭遇相左观点的机会将会很少,网民的言行也常会出现高度趋同性,以至于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中,由于网民掌握了较高的网络媒介技术手段,这种群体的力量甚至比现实世界中群体的力量来得更迅速更强大,对同一事件的关注度更高,言论更趋一致。因而网民可以说在这样一种高度一致中获得一种价值感的认同。

但这种弱控制性也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因为旧的社会规范已经逐渐不能约束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自我,追求除生存以上的其他享受。因此必须重视网络群体的心理引导方式,以及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4 网络社会群体使人们的人际关系游离于社会却沉溺于虚拟

网络给网民带来了新的身份认同,人们感受到了在虚拟世界里的乐趣,能够大胆的释放自己。但是人们随时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也可以随时选择离线。人们在网络中出现、组成共同体等都是一种偶发行为,人的兴趣的改变会使人成为网络空间中的游客,网际交往因而成为游离的人际关系。这种身份认同对于个人发展来说,起了安全阀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高压力下人们紧张的神经,提供一个安全泄压的良好渠道,从而也为社会的和谐和良好运行提供了比较温和的环境。

至于“游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人们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两个社会之间,既不完全处在现实中,也不完全沉溺于虚拟,虚拟社会是人们主要生活之外的第二个世界,但是这个社会的约束性要远远小于现实社会,人们在这两个社会中交替,不断的变换着自己的角色,重塑着调试着自己的角色,甚至有时候虚拟社会的人物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人们也会适当调整的自己的一些行为,以使两个人物不至于太过相异。另一方面,游离是指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彼此之间是游离的,这种人际关系也是游离的。网际交往是一种自主的暂时性交往,双方在一段时间内相互依附,然后一方居于主动,另一方居于依附,最后两者关系逐渐淡化。

正是由于这种游离,让人们更加沉溺与虚拟,抱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网络空间四处可见的各色人群使游离者产生了一种厌倦了过客身份,而寻求某种归属的意趋。这样,一方面,志趣大致相同者就开始人以群分,互通有无,结为某种网络社群;另一方面,志趣互补者也可以互为供需,形成某种固定的链接。当现实生活无法提供这样具有共同认知的群体和互补关系时,人们就可能因感觉到网络给予他们融入其中的好感而沉溺于其中了。

也就是说,网络社会群体中,网民之间存在有身份认同,但这种认同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要充分分析。针对网络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相关政策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保护其有利影响,降低其不利的影响,如建构社区信息中心,协助民众进入网络;进行网络监督,提高政治透明度;网络管理者要正确引导网络的发展方向,将网络社会群体整体导向好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1]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戚功,邓新民.网络社会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NETWORK IDENTITY OF SOCIAL GROUPS

XIN Ge
(Law and Politics,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A large-scale coverage of the network after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community,but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 of users identity can not be like the real world can use t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general.Identity of the Internet community there are some new phenomenon:The lack of Internet community and the mainstream values;Internet users in the network of social groups in the self-identity is an extension of reality.At the same time controlling the network may also be weak between the network groups,identity is more intense,so that users in the network rebuild its image;The network of social groups that make people's interpersonal alienation from society to indulge in a virtual,easily led to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Government and the relevant policy departments should focus on identity of users problems to guide them to a good direction.

Network Society;Network Community;Users

C913

A

1672-2868(2009)01-0035-04

2009-10-12

信鸽(1989-),女,山东人。江南大学法政学院,研究方向:网络社会问题及农民市民化问题。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社群游离网民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社群短命七宗罪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游离血红蛋白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及应用
游离于翻译的精确与模糊之间——兼评第八届CASIO杯翻译竞赛获奖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