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化构建初中少先队教育体系的现状与运作模式研究

2010-08-15 00:47课题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少先队分层辅导员

课题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一、导言

初中少先队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随着新时期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初中少先队教育中存在的工作定位较为模糊、缺少社会资源支持、缺乏专业工作者队伍等问题日益凸显。分层化构建教育体系工作思路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手法。如何在初中少先队层面上构建起分层化教育体系、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运作模式,是课题组进行专项研究的初衷。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课题组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角度,采用以实地调研为主、文献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在保证第一手资料的代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大量的调查数据和所得的研究结论,将对日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分层化构建初中少先队教育体系提供实证数据和资料支持。

二、初中少先队分层教育现状及突出问题

调研基本情况及结论:课题组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了样本选取,分别选择了石家庄、唐山、保定三地的市区和郊县,抽取中学6所、小学1所,共发放问卷1150份,其中学生问卷共1000份(小学高年级学生问卷100份,初中问卷900份),回收871份,有效回收率87.1%;教师问卷100份,回收94份,有效回收率94%。实地访谈22人,包括辅导员7人、初中少先队员11人,小学少先队员4人。调研发现,各中学少先队组织机构基本健全,具备一支辅导员队伍,能够完成一些基本的少先队活动,但与构建分层化初中少先队教育体系,一体化推进学校“团队”建设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初中少先队工作地位不明确;少先队员需求与实际活动内容不平衡;少先队活动载体单一、支持网络不健全;管理方式不完善、不科学。

问题一:地位不明确,影响了初中少先队分层教育目标的实现。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少先队教育地位模糊,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辅导员工作目标不明确,有37.9%的辅导员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该做什么;有32.6%的辅导员认为目前工作中最不满意的就是初中少先队缺乏组织地位和地位不明确。“重班轻队”、“重团轻队”的现象经常出现,甚至以班代队,以团代队情形也屡见不鲜。一位辅导员抱怨说:“反正班级才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终归我们也就是为初中团组织服务的,干脆直接让班级和团组织接手,少先队不要也罢!”这种情况,挫伤了初中少先队工作者的积极性,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初中少先队地位不明确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辅导员群体对工作认识不一致。在被调查的94名辅导员中,认为初中少先队最需要开展的活动是“辅助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36.2%、“举办文体活动,促进身心成长”的23.4%、“进行道德教育,协助思想进步”的29.8%、“实施技能拓展计划,提高生活能力”的10.6%。四个选项结果均未超过50%,且分布均匀,说明辅导员对工作内容存在分歧,没有形成共识。

问题二:少先队员需求与实际活动内容不平衡,阻碍初中少先队分层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组织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维护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是各级团组织、少先队的主要职能。然而,调查数据表明,少先队员需求与实际开展的活动之间差异明显。初中少先队员们最喜欢的三种活动形式分别是文体类活动(27.3%);夏令营、旅游活动(21.4%);体验活动、益智类游戏(14.1%);而他们经常参加的活动为主题班会(39.6%);公益、志愿服务(29.9%);报告、讲座(17.0%)。少先队员对活动满意度自然不高,61.2%的初中少先队员认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少先队活动;其中不喜欢的最大原因就是认为活动没意思(54.0%),超过5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高年级少先队员中只有29.4%不喜欢或很不喜欢少先队活动,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初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明显提高,二是初中课业负担偏重,希望缓解压力,提高活动质量。而现实中,受到教育资源和辅导员个人观念的制约,活动需求很难满足。这一现状的普遍存在加大了推行初中少先队分层化教育的难度。

问题三:活动载体单一、支持网络不健全,导致初中少先队分层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调查显示,各中学的初中少先队工作状况不同,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活动载体较为单一,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县中学,学生们了解少先队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广播站、黑板报、橱窗。而学生们所喜欢的网络媒介较少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虽然部分学校也在校园网上设立了专门的少先队活动专栏,但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看者寥寥。“批评检讨读队报,翻来覆去老一套;教室操场运动场,前前后后一个地”,单调的活动内容已让学生不满,而活动场所不足、设施陈旧、载体单一更加剧了学生需求与资源供给间的矛盾。

初中少先队教育理应得到学校、家庭双方的重视和支持,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常听到辅导员这样抱怨:“费了很大劲,借来了场地、申请了经费,结果却是学生眼光高,不满意;领导嫌麻烦,不满意;学生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了,也不满意。少先队活动,费力不讨好。”在回答“您认为现有的少先队工作最大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时,23.7%的辅导员认为是经费不足、活动场所设施限制,15.2%的辅导员认为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13.6%认为是家长不支持,三者之和达到52.5%,说明现实中资源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成为制约初中少先队分层教育实施的最主要因素。

问题四:管理方式不完善、不科学,制约初中少先队分层教育体系实施的效果。

目前初中少先队工作在管理层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工作者队伍结构不合理、领导方式僵化、工作缺乏量化考核手段等问题。数据显示,34.1%的辅导员认为“授课任务较重,忙不过来”是在工作中个人遇到的最大困难;20.3%的辅导员认为是“待遇偏低”;10.6%的辅导员认为是“工作缺乏配合”,这些问题都与学校管理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十分突出,就是初中少先队辅导员兼职现象普遍,缺乏一支精干的专职工作队伍。调查中76.2%的被访辅导员是兼职的,兼职教师数量偏多,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少先队工作开展。

三、少先队分层教育的对策与运作模式探索

目前,初中少先队分层化教育体系处在构建初期,工作者思想不统一、地域性差距明显、缺少必要的保障机制的问题非常突出,各学校实施起来也是因地制宜,基本没有形成一套稳定有效的运作模式。要保障实施效果,只有按照团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牢固树立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具有基础性战略地位的指导思想,坚定支持一体化推进学校“团队”建设的思路,结合实际、共同协作、积极推进初中分层教育运作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完善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做出不懈的努力。

对策一:明确初中少先队教育主体地位,突出功能化建队思路

研究中发现,目前少先队大一统(中小学少先队同一个章程、同一个口号,同一条红领巾)的现象,并不是制约分层化教育体系的主要障碍,如何做好与初中共青团工作的衔接,才是推进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核心问题。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很多,上世纪90年代,为突出初中少先队教育的完整性,部分地区就做过将队龄推迟到初三的尝试。近些年,也有推行初中阶段团队合署办公、共同开展活动的实验。结合这些实践成果,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突出功能化建队的思路,明确初中少先队主体地位和特殊职能。

“功能化建队”是指在突出少先队与共青团有序关联关系的前提下,在“团”、“队”总系统内,明确少先队工作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与功能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引导组织成员对系统实现必要的功能。众所周知,德育教育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包括如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多个层面。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青少年大部分基本公民意识的养成、人格品质的建立、人际交往方式的形成,并不是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养成的,而是在初中阶段培养起来的。作为初中少先队工作者,应充分抓住这一德育工作契机,明确阶段性教育目标,开展如“在校当一名好队员,在社会上当一名好公民,在家当一名好孩子”实践活动;举办“谁是我的朋友”主题班会等针对性活动。这种工作方法在国外少年儿童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如英国、美国、香港将11~15岁少年作为童子军(对应初中阶段)阶段,区别于幼童军(6~8岁)、小童军(9~11岁)和青年童子军(16~20岁),构建起“组织层级化和功能具体化”教育体系,并将指标细化为个体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策二:积极做好初中少先队活动创新,推进活动品牌化建设

《队章》第十四条明确指出,少先队的活动形式包括:举行队会,组织参观、访问、野营、旅行、故事会,开展文化科学、娱乐游戏、军事体育等各种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以及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与以往相比,少先队分层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教育阶段性目标更加明晰、对活动的针对性、辅助性要求更高。然而,调查的数据令人担忧,超过1/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除主题班会、黑板报、收听广播外的其他少先队活动,两成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任何少先队活动。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上佳时期,情感、行为反复多变,是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而环境的多样化、事物的多元化使当代青少年在具备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的同时,也养成了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这样背景下,少先队工作者“抱残守缺”、“闭门造车”开展工作是不行的,相反,要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心里话,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突出自身特色,做好少先队活动创新工作、推出具有新内容、新意境的品牌化活动。近年来一系列广受好评的少先队品牌活动,如“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手拉手”互助活动、体验教育活动等都是在尊重学生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优势和文化特色,推陈出新,科学管理、积极运作而获得成功的。“从传统活动中衍生新活动,在老品牌中创造新品牌”的工作思路,为推进基层少先队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和教材。

对策三:完善初中少先队支持网络,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教育机制

初中少先队教育分层化运作需要合理运用社会资源,建立多方协调的保障机制。运用勒温的函数关系理论模型来分析,初中少先队支持网络包含两大因素:一是由组织者和工作对象构成的主观因素;另一个是由学校、家庭、社区等构成的环境因素。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初中少先队活动学校化和家庭化的作用,今后工作中,少先队活动社区化将成为拓展和提升初中少先队活动效果的重要方法。少先队活动社区化就是指将少先队活动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背景之中,运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氛围,实施社会化综合教育。其具体做法是将少先队活动搬进社区,积极调动和综合开发社区中的各种教育力量,扩大教育途径、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社区实践,提升思想品德,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成长。如,社区敬老、残障人士服务机构可以成为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居委会可以成为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平台;社区商家、企业可以成为劳动实践基地;社区居民又可以成为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的对象。

对策四:构建“系统规划,有效衔接”的管理体系,推进“团队”活动项目化、科学化运作

实现初中少先队教育分层化运作,就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作为保障。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又反过来促进结构的优化。我国现有的初中少先队组织有一套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一定的教育职能,但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分层化教育体系中重新确立各级各类初中少先队组织的新职能,明确每名工作者分工职责,据此,形成科学管理的规范和工作层次,强化各自在层级体系中的独特作用。“系统规划、有效衔接”是构建这一科学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突出个体责任、注重整体衔接、发挥群体作用、整合管理资源是其核心内容。

实现初中少先队分层管理高效运作的另一辅助要素是保障少先队活动自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好点子加好的执行者加合理的方案”才能形成优秀活动。团中央提出了“团队”活动项目化和项目社会化是“团队”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具体说来就是将工作细化为多种多样的活动,把过去比较分散的活动按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规划、整合、评估、实施,使“团队”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公益作用。初中少先队工作项目化运作与活动品牌化建设相辅相成,单一活动品牌推出,如果缺少必要的具体项目支持,就难免停留在工作理念和口号上;相反,好的项目在多年的打造中,不断积累,也逐渐形成品牌。

初中少先队教育处于整个教育体系承上启下阶段,是体现分层教育优势的关键时机。我们认为,功能化理念构建运行机制;多元化视角创新活动品牌;关系论模型实现资源整合;系统化观点推进科学管理,是构建初中少先队分层教育体系的最佳运作模式。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以分层化模式深入开展工作,保持“团队”教育的持续化;促进“团队”活动的整体化;实现“团队”发展的科学化,必将充分发挥初中少先队活动在教育体系中的组织优势与政治优势,为开创我国教育高效运作、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奠定基础。

结语

课题负责人:刘继贞

课题组成员:田永力,弭龙,付惠卿,董骥,梁羽

猜你喜欢
少先队分层辅导员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