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主流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10-08-15 00:54曾长秋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产业文化

谭 覃,曾长秋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中华主流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谭 覃,曾长秋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要使我国从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必须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其途径一是要正确认识中华主流文化在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二是要发挥好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

主流文化;文化软实力;发展路径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此,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要使我国在21世纪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并且由此成为经济强国,就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正确认识中华主流文化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以及深厚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这种吸引力和影响力来源于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创造力,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具有的高尚与优雅的品质。它既包括政治体制、外交政策、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道德、法律、宗教、语言、文学艺术、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的感知力和号召力。这些领域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它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科学技术成果及转化率、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而言,体现了文化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属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范畴。[2]

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必须是中华主流文化。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华主流文化大体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这笔珍贵遗产”[3];二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经验,这是对中华文化宝库的丰富和发展,也值得总结与弘扬;三是充分吸收与合理借鉴外国先进文化的精华,人类文明成果是丰富多彩的,不但发达国家有,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有,其中只要符合中国优秀民族传统,符合伦理道德界限、法律规章制度的先进成果,都可以汇合成为中华主流文化。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我们在界定了中华主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应该具备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1]文化有没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除了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创意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文化展现出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规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具有统一性,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应当在突显主流意识形态先进性的同时,包容丰富多彩的其他文化。

二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建设要有世界眼光,注重文化的世界性或全人类性,尊重各国人民的传统,对于国外优秀并且不违反中国伦理道德的各种优秀文化,不要存在排斥心理。世界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各国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与合理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应当在清楚地认识本土文化的同时,主动认识异域文化,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兼容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大众文化。无论国家的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充分合理地借鉴,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友好合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创造和发展的文化是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优秀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其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是主体,是根本。我们不能只讲人类共同性,不讲民族特性,尤其不能迎合西方某些偏见而糟践自己的民族传统。“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具有同一性。

三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文化之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而长盛不衰,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作为华夏子孙,必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深入学习与研究我国丰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增进对民族优秀传统特色与品质的了解,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文化事业而努力奋斗,并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来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感召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文化具有互补性,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理论品质,不断地吐故纳新,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发挥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创造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新贡献。

二、要发挥好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

文化软实力现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范畴,并且具有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意义。文化竞争与经济竞争一样,也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推动中国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使文化本身具有竞争力。在当今全球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内容本身的竞争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人们通过经济消费,购买各种文化产品和获得文化服务来进行心理和身体上的“充电”,以得到精神上的各种满足,确保自身各项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当中,谁的企业管理得体,经营有方,谁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占领市场,谁提供的服务能够合法合理并且得到消费者的肯定,谁就有实力或竞争力,从而在文化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有了文化竞争力,我们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巩固文化的主导地位,还可以借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建立和谐友好的外交环境。国家打造以文化竞争力为基本形态的软实力,就能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对文化交流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

2.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只有充分发展文化软实力才能充分发展文化产业。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利用本国经济上的优势与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且把这项措施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各国领导人深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对获得丰厚的利润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产品中,不管是电影、电视、音乐、动画、娱乐,还是带有民族色彩的戏曲、小说、故事和网络信息等等,甚至某些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都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再加上文化本身具有的各种优势,衬托出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强大渗透力和辐射力。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有些国家,文化产业甚至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要通过各种交往,学习和吸收各国先进文化,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作技术,充分挖掘本国的文化资源,创造先进的文化产品,提供高品位的文化服务,让文化产业有雄厚的“实际资本力量”,以此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3.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确保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国际之间的各项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等硬实力为标准,必须把文化作为一个衡量要素。鉴于我国在1949年以前大量的文化珍品惨遭掠夺和战争破坏的历史原因,鉴于解放以后又走过了曲折道路的现实原因,我国在世界上已经由文化古国变为文化弱国。文化的国内凝聚力、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实力相比,更不能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相提并论。在经济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一年一个飞跃,所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产品都打上“中国制造”或者“made in China”的烙印,所占国际市场份额越来越多。但是,在对外文化贸易领域我国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相对于国外大量文化产品的不断涌现,我国的文化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落后于他们。当前,各大媒体在描述我国文化产品对外交流情况时,有几个词非常刺眼,那就是“逆差”、“入超”、“文化赤字”……这说明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已充斥我国市场,而我国的文化产品海外推广滞后,市场占有份额非常有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加以落实,用丰富、新颖、精美的文化产品覆盖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三、对提升文化软实力路径的思考

很多人都片面地认为文化等同于知识与文明,发展文化也只是靠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而不知道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同时,对一些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也只是单纯地通过展览和观赏的方式来进行推广。文化内容过于简单重复,已经不能及时地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时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形势极其复杂,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到处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统计掺水论”,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形象。在这些背景下,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借鉴当今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此必须选准发展路径。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其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思想保证,也是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引领前进方向的理论基础。首先,要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创造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必须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统特色和优秀品质。其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践中要做到中国文化的高尚性、民族传统性和时代创新性紧密结合。再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创造与文化创新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准则,用高风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严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形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发展战略上,要注重塑造国家的综合文化形象,把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作为“国家行为”。近些年来,为了向各国宣传中华文化,有关单位或宣传机构邀请了一些重点大学的留学生用汉语朗诵、唱歌和跳中华民族的舞蹈,或者参加各个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和武术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有兴致,甚至很多人说因为有中国渊博的文化,他们爱上了中国。同时,我们在很多国家举行了“中国文化年”活动,用各种各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外国人能够充分地了解中国。这些都是国家推广中国文化、塑造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例如: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茉莉花》、《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动画片《中华小子》热播法国并摘得大奖,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到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卷起强劲的“中国风”等等。但是,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我们不仅要大力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更应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内容和形象的了解基本上限于中国传统文化,长城、故宫、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等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现代中国开拓进取、和善友好、敢于担当的精神很少被国外民众知晓。因此,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明对话,为中国文化形象增添更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内容,是我国文化界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运用自身的社会历史实践,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地贴近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放眼世界上一切具有先进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借助高科技手段和现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品牌,在不断的创新和超越中实现中国文化形象的先进性与现代性重构,使各国产生“中国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明古国,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这样一种观念。

在发展重点上,国家的繁荣兴衰与人们的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大力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国民的文化素质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的重要问题。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不能不首先定位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这里讲的文化素质,既包括文化创造者和接收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素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有关研究认为,国民素质与国家竞争力的相关系数要在0.9以上。[4]虽然我们始终不懈地推动着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客观地说,还是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其工作任务仍然很重。2003年我国民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仅占所调查人群的2%左右,而其他国家和实体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美国25%(2005年)、欧盟24%(2005年)、加拿大4%(1989年)、日本3%(1991年)。显而易见,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明显偏低。[5]另外,国民受教育的层次和实践的效率,国民阅读率等关乎国民文化素质的关键性指标,我们都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从现实来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非常悠久,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独辟蹊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上影响巨大、声名远播,受到很多外国人的尊重,不仅是因为这些文化作品的特色和内容吸引人,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这些传统文化上充分地灌输了我们祖先高尚的素质和无穷的智慧。我们必须向前人学习这种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用优秀传统美德教育自己,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综合构建国民文化素质的各种体系,确保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从突破口上看,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是软实力的有力载体,它具有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特点,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基本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是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把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任务,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建立一批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要抓住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有利契机,拓展投融资渠道,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上市融资。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要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和文化中介机构,培育全国或区域性的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物流中心,发展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1]

在保障条件上,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确保文化软实力的顺利提升。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在文化体制的改革中,我们应注意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就是逐步扩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逐步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在国家文化政策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更是如此;二是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文化主体,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实现多种所有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真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6]

总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突出战略重点,并从政策体系上给予有力保障。同时要大力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注重文化创新,不断推进民族主流文化和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做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如此,必能促进中华主流文化引领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从而做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4(1).

[2] 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郭振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N].中国改革报,2008-04-02(3).

[4] 沈壮海,张发林.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02-05(4).

[5] 潘希.我国启动第七次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N].科学时报,2007-06-27(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1-12(1).

Abstract:To make our country becoming a cultural power from a cultural big country,becoming an economic power from an economic big country,China must focus on building a mainstream culture,improving cultural soft power.First,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China mainstream culture’s position of its core in the soft power building;second,we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soft power.

Key Words:mainstream culture;cultural soft power;development path

Chinese Mainstrean and the Cultural Soft Power’s Promotion

Tan Qin,Zeng Changqiu
(Politics Schoo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3,China)

G05

A

1671-2544(2010)04-0060-05

2010-03-03

谭 覃(1982— ),男,湖南株洲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

曾长秋(1950— ),男,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祝春娥)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