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及现实意义

2010-08-15 00:52杨智平
关键词:自然界生产力资本主义

杨智平

(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浅谈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及现实意义

杨智平

(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了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价值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与发展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设计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并指明了实现途径,和谐社会思想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未来理想社会构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自然辩证法》等,非常广泛地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的思想。研究这些著作,认真领会其社会和谐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想指引: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日益暴露,反对资本主义、向往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建立和谐社会孜孜不倦地做了很多构想,有的论证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有的精心设计和谐社会的具体方案,还有的进行建立和谐社会的实验。如法国的傅立叶发表《全世界的和谐》一文,指出了现存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须为“和谐制度”所取代;英国的欧文在美国印地安纳州对“和谐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抓住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虽有美好的蓝图勾画,却未能真正找到社会变革的途径,但其社会和谐的构想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马克思认为,“提倡社会和谐”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超过了以往的一切社会,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的阶级社会一样,其社会的根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社会和谐的局面也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其中充斥着压迫和剥削,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不和谐的同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进而提出资产主义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重要论断。他们指出,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就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那么,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才能为实现根本上的社会和谐提供可能;在新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还应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从而明确指出了人类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思想的论述,表明和谐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体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构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本质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了“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前景,指出唯有在这个社会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文明极大提高,人才能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会真正实现;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体力、智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和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整个社会是和谐的。可以看到,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实现了和谐统一,也就实现了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但是,人的和谐发展是人发展的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这就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的发展创造充分必要的条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和最高价值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就是着眼于个人和人类的更好的生存。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特征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未来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满足了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体地位,人类在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也创造了自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是通过对自然界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人的目的服务,但是人的行动是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的,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考察,敏锐地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给人类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严重危害,使人类与自然的对立趋势不断发展。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还告诫人类,“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所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是现实的、活动的、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的人。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动中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必然要与他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群体,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形式,而且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形式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生来就必然要组成一定的社会,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天生就是社会的动物。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个论断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的,人与人的和谐也就体现为社会关系发展的和谐程度。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历史过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这些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由此,马克思提出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未来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基本观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看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主要特征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与自然的和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实现这种和谐,还需要我们对自然规律有深入的探索和把握,把尊重自然和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还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缓解利益矛盾,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四、实现路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未来社会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成为实现未来社会全面和谐的“绝对必须的物质前提”。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地进行调整,生产力发展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财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显然,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仍然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发展生产力,不断地创造生产力。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创造出来的现实前提。那么,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人类社会发展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要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应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04,243,293.

猜你喜欢
自然界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