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照下的汉英翻译实践论

2010-08-15 00:46蔡爱春胡世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音韵审美观语体

蔡爱春, 胡世平

(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00)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学科互相渗透、融合、交叉,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应运而生。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翻译学由于获得了现代语言学、现代美学及符号学等各学科的理论活力而生机勃发,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学术光辉。能够与翻译研究有机结合的人文学科比比皆是,但“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珠联璧合;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天作之合。”[1](P123)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到严复的“译事三难”,又至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理论等等,这些翻译理论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中国传统的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点。

一、审美观照概述

作为一个重要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美学范畴,“审美观照”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最为直接的联系。“观照”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概念,它来源于佛学。佛教中,“观照”指静观世界,以智慧照见事理。观照,不仅用眼,更要用心;它不仅是用一种视觉直观的方式摄取物体的表象,它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意向性投射,并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审美观照无疑具有感性的特征,观照所把握的绝非仅是感性的形象,而且包括直观中的本质。[2]具体到翻译实践中,审美观照指的是翻译审美的全程,即“从感觉知觉出发来审视原文的美,凝神专注地搜求其审美信息,并运用想像、联想、分析判断、推理,凭借直觉、思维、情感,领悟原语审美信息的特征 (形式要素)和本质 (非形式要素和风格)”。[3](P311-336)

二、审美观照下的翻译实践

在翻译过程中,因为有了译者对原文的审美观照,原文的意象才得以凸现并得到准确的传递;因为译者对原文的审美观照,作品给读者的那种感应才能在目的语中被诠释出来;因为译者对原文的审美观照,作者灵魂的手指在我们灵魂的音板上所敲击出来的声音,才能够以最精确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如果不对原文进行审美观照,美文将不显其美,俏句将不显其俏,丽句亦不显其丽。总的来说,在审美观照下产生的译文应能保留、再现原文的美感。文章将从音韵美感、意境美感和语体美感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审美观照的指导下保持原文的美感。

1.音韵美感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对“音韵”有如下解释:1)和谐的声音、诗文的节奏韵律 (harmonious sound;syllabic rhyme and rhythm);2)汉字字音的声、韵、调 (sound,rhyme and tone of a Chinese character)。可见,英汉语中音韵主要指不同类型的和谐。音韵的使用可以加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也能增添人们欣赏语言艺术的情趣。

请看以下两个新闻标题的翻译:

(1)The Great white Wait

(2)Scientists See Planet outside the Solar System

两个标题中都使用了头韵,读之琅琅上口,标题 (1)中white和wait不仅构成了头韵,还构成了尾韵 (词尾辅音重叠),从而使三个以 [t]音结尾的词紧紧连在一起。若译者未能发现原文之美、体会翻译之乐,译文势必平淡无奇;而从审美过程中获得真乐,并殚精竭虑翻译出来的译文则是:

(1)大雪铺天盖地,民航频频告急

(2)天文学家观察到天外有天

译文 (1)用六字对偶句和压脚韵 [i]再现了原文修辞效果,译文 (2)则同样使用了头韵,原文的音韵美也得以保留。

曾读过一篇文章叫做《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文章笔触辛辣幽默,描述白领女子在十年之内的精神衰老,韶华逝去,清纯不再。关于这个标题的英译形形色色,如:How a Woman Ages?;A Woman's Aging;A Woman Fades Thus;What Causes a Woman to Grow Old?How a Woman Gets Old?等等,这些翻译虽然表达了意思但失却了神韵,唯有一个译文令笔者过目不忘,记忆深刻。译者将其翻译成:The Way a Woman Withers。way/woman/wither三词构成头韵,三个w开头的词十分吸引眼球;再者,wither的本义是“凋谢;枯萎;衰退”,现用其转义,不仅委婉,更难得的是与标题中“衰老”二字的内在含义丝丝入扣、点点契合。能转述原文的基本意思,译文便可算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可若要塑造一个成功的译文,则既要保留原文的结构,兼能传达其神韵,形、神兼备,方为译中上品。

再如,陈毅同志在《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中写道:行行过太行,迢迢赴延安。细细问故旧,星星数鬓斑。文中用了“行行”、“迢迢”、“细细”、“星星”四个双声叠词,给翻译带来了一定困难。

许渊冲先生译文如下:

On and on past Taihang we walk,

By and by to Yan'an we make our way.

Again and again with old friends we talk,

One by one we count our hairs grey.

先生选取了同词连续反复的方法,将on,by,again,one分别用and连接起来,重叠使用,相当于汉语原诗中的重叠词,有效保留了原文的音韵之美。

英语中的音韵美分类繁多,主要体现在头韵、腹韵、尾韵及拟声四方面;汉语的音韵美则主要体现在叠音词(reduplicated word)。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有一颗审美的心灵,体会原文之美,复制原文之美。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直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2.意境美感

简而言之,意境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辞海》(1999年版)对“意境”作了比较详尽的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途径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悠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如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意境是华夏美学的核心和基本范畴。意境创造的极致就是创造含蓄美、朦胧美,也就是模糊美。[4]中国古典文论中常以意境之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只消三言两语,只要组合得当便能出情、出景、情景交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短短12个字,四个物象尽入笔下,“大漠”与“孤烟”,“长河”与“落日”,诗句精炼至极,却成就了广袤宁静的意境。更有甚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尽沙·秋思》,马致远),作者在曲中不拘泥于语法,仅用名词构建意象,获取意境。句中没有什么粘连成分,更无逻辑标志,但完全能够被读者理解,并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足以让远在天涯的断肠人思之落泪、唏嘘不已。可以想象,若要译出此等美文佳句,译者必要有“旬月踟蹰”的精神不可。然而,难则难矣,倘若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能深刻的感知原文之美,对原文进行审美观照,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之美亦非断然不可。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有一段经典描述: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轻声诵读这段文字,读者好似来到了月光照射下的荷花池畔,那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荷花,便似就在眼前,那阵阵幽香,股股清磬,恍若萦绕鼻间。译者用一颗审美的心去观照原文时,便会发现作家是如何营造出如此梦幻仙境。作家一方面写实,写出现实中的叶与花,给人以具体的印象,如“层层的”、“一粒粒的明珠”等,都给人以精确之感;另一方面,作家借助模糊的、朦胧的语言,如“弥望”、“田田”、“袅娜”、“渺茫”等,用它们去着色、去渲染一种幽深的情韵,抒发一种恬淡的心怀。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将该段英译如下: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like scattering pearls,or twinkling stars,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a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无疑,这是一段成功的译文,原文之美尽显其中。汉语中所描写的景物在英语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不仅仅是汉译英,在英译汉中,经过译者的审美观照,将原文意象保留下来的译文定然是更胜一筹。如:

Some fishing boats were becalmed just in front of us.Their shadows slept,or almost slept,upon that water,a gentle quivering alone showing that it was not complete sleep,or if sleep,that it was sleep with dreams.

倘若忠实的将原文译为:

在我们面前,停泊了几条渔船,他们的影子在水面上睡着了,或者说是几乎睡着了,一个轻微的颤动,说明影子没有完全睡着,假如说是睡着了,那么,也是一边在睡,一边在做梦。

这样的译文,在语法上是通的,但是失掉了汉语的精神,变得干瘪而无生气了。[6](P46)译文听起来简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在耳边叨唠,在叨唠渔船“睡着了”、“几乎睡着了”、“没有完全睡着”、“假如说是睡着了”等等,简直让人忍无可忍,试问,如此译法,何谈意境?

若能跳出原文的束缚,得其意而传其神,将得到以下译文:

渔舟三五,横泊眼前,樯影倒影水面,仿佛睡去,偶尔微颤,似又未尝深眠,恍若惊梦。

两相比较,高下立见。从此可受启迪:译者不仅要动手,还要动情。翻译须入人、入景、入情,方能译出精神境界。

3.语体美感

语体是适应题旨和语境的需要为实现交际功能而形成的语言运用体式。语体有正式 (the Formal Style)与非正式 (the Informal Style)之别。再细分,前者含有庄严体 (the Frozen Style)与正式体 (the Formal Style);后者含商议体 (the Consultative Style)、随意体 (the Casual Style)和亲密体 (the Intimate Style)。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内容、交际方式、交际目的,选用不同的语体。刘宓庆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强调说:“译词如果不注重文体特色,受影响的还不止词汇本身。由于语域是文体的基本要素,‘脱格词’的一再出现,就会改变行文总体上的文体风貌。”[5](P166)因此,在翻译时译应对原文进行审美观照,正确辨别原文的语体,并确保译文能准确的传递出原文的语体形式。

如美国作家Judy Syfers的《I Want a Wife》一文,该文是幽默小品文,作者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在文章中生动罗列和成功嘲讽了大男子主义在家庭生活中的诸多表现。对该文的翻译如果把握不好其语体特征,便会完全失却原文的神韵。

I want a wife who will see to it that my personal things are kept in their proper place so that I can find what I need the minute I need it.

译文a:我想有个妻,她能把我的东西归放在合适的地方,以便我在需要时能够随时找到。

译文b:我想有个妻,她能把我的个人用品置得其所,一旦需要,我便随手可得。

译文a与b相比,语体差异明显。a可归为“商议体”,b用词庄重,可归入“正式体”。而b中趋于正式的遣词,如“置得其所”、“一旦需要,我便随手可得”,以其文体的升格,和原文的整个背景和氛围更加吻合。文章的表现力增强,作者对大男子主义的鞭笞得到更有效的描述。

If,by chance,I find another person more suitable as a wife than the wife I already have,I want the liberty to replace my present wife with another one.Naturally,I will expect a fresh,new life;mywife will take the children and be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em so that I am left free.

译文a:假使,我恰巧遇见一个比我已经有的妻子更适合做妻子的人,我想有换之另娶自由。当然,我向往新鲜而充满生机的生活;我的前妻将抚养孩子,负起全部责任。这样,我就完全自由了。

译文b:假使,我偶遇一个比现任妻子更佳的人选,我需要有“更新”的自由。很自然地,我向往鲜活的新生活;前任妻子将继续抚养孩子,独自对他们负全责。这样,我就完全自由了。

两相比较,译文b中使用了“偶遇”、“现任”、“人选”、“更新”此类的正式用语,“拥有更新妻子的自由”这样一个荒唐的想法如此煞有其事被表示出来,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译文中“任”字的使用,“现任妻子”、“前任妻子”,这种译法向读者暗示:在男人心中,妻子就是一个职位,是一任接一任的,前任去了,下任马上开始任职。大男子主义的荒谬被一个“任”字揭露无遗。

三、结语

译者,时时面对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其经常性的工作就是鉴别美、欣赏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美为主体而存在,而主体在审美中既认识、接受美,又能动的创造美。[1](P21)要对原文进行审美再现,则首先要明了文章的美集中体现在其音韵、意境和语体三方面。在英汉互译的实践中,若能够正确的对原文进行审美观照,分析原文的美学要素,再加上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美学修养,译出意美、音美、形美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1]毛荣贵.翻译美学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晶.审美观照论 [J].哲学研究,2004,(4):98.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孙迎春.“意境”译法探索 [J].中国翻译,2002,(5):78.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音韵审美观语体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