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0-08-15 00:47陆志群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教师

陆志群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现代人立足社会、挑战竞争、体现自身价值的必备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在语文教学领域,围绕素质目标,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教育,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一、潜渗暗透,增学生“创新意识”,酿“春雨效应”

创新意识淡薄是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因素。结合职校生专业、年龄特点和心理状况,教师在语文知识传授及能力培训中,适时切入创新意识教育,因势利导,潜渗暗透,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如同“春雨”一样的效应,谓之“春雨效应”。

有继承发展、推陈出新,才会有文学的百花齐放、源远流长。创新,使得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的文学新人能各领风骚,使得变化多端、形式各异的各类文学作品各展所长。所以,缤纷多彩的语文教材蕴蓄着丰富的“创新意识”教育素材,教师于知识的讲习中适时渗入创新意识的教育,可以不着痕迹,别有收获。

介绍作家时可巧作渗透。例如,讲到苏轼的词时,教师可作如此介绍:苏轼是词坛改革创新的弄潮儿。在他之前,词的风格多为绮丽柔靡,内容局限性很大。苏轼独树一帜,大胆创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拓宽了词的表现内容,开创了一代豪放派词风。正因此,今天我们不仅能品味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低吟浅唱,也可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豪迈绝唱。——如此,学生不仅了解了相关的文学知识,也感受、经历了创新意识的教育、洗礼。

讲析作品时可适时切入。作品的分析往往要从该作品的特色处展开,而“特色”也往往是该作品的“新意”和“创意”所在。教师抓住特色进行教学,不仅易于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且此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绝佳时机。例如,教学《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如此切入:《雨中登泰山》是一篇出色的山水游记。泰山,号称“五岳之长”,历代帝王在此封禅祭天,骚客墨人登此吟诗作赋,远有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名篇传世,近有杨朔的《泰山极顶》一类佳作夺人,如何将泰山的奇观胜景再现于读者眼前而又不落窠臼呢?本文成功的关键在于另辟蹊径,翻出新意。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作者巧扣“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风貌,感受“冒雨”登山的独得之乐,因而文章给人一股扑面的清新感。写文章贵在写出新意,最忌人云亦云,步人后尘……然后,教师再紧扣此“新意”所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探讨写法特色,自可于完成常规教学目标之余,使创新意识教育如绵绵春雨滋润学生心田。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师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积极钻研教材,锐意改革教法,丰富教学形式,探索课堂教学新路,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效,也会对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墨守陈规、刻板单调的“八股”教学模式,则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

二、教学互动,育“创新契机”,调“共振效应”

1.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共振

教师要致力营造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我、开发思维。特别要注重创设学生自主交流的小空间,如课前围绕教学目标布置讨论型、调研型预习要求,课内组织同桌讨论、小组交流、集体辩论等教学活动,课后拓展、延伸互动式作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让他们在思想上互相感应,知识上互为补充,心理上有充分的安全感,从而能自由驰骋思想,大胆发表独到见解,积极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思维便可进入高度活跃状态,此时学生创新求异的积极性会特别高。如某教师刚开始要求学生为一篇课文续写结尾时,学生沉默之后,只是挤牙膏似地简单说了几句,且思路雷同,毫无新意。后来老师组织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推断力,学生们争议热烈,浮想联翩,各抒己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各种设想层出不穷,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精心组织教学,激起师生思维共振

当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够像和谐的旋律一样默契协调时,便可产生思维“共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要激起师生思维共振,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精髓。其次,要熟悉学生思维实际,了解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再次,要讲究教学目标的恰当设立,内容的精心组织,方法的灵活选用。脱离实际,方法不当,教师的教学就可能是“对牛弹琴”,而学生则“如闻天书”。教学协调,才可能出现水乳交融、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课堂也才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喜人景象。《废墟的召唤》是当代女作家宗璞的代表作。作者面对落日晚霞中的圆明园遗址,在典雅瑰丽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一种强烈的渴望改革、振兴民族的真挚情感。文字优美,笔法简约,结构严谨,描写细致。但该文情感含蓄深沉,对知识面较窄、理解力不强的职校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不切实际地开展教学,其效果往往不佳。某教师课前先组织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温习了中国近代史,课上再以深沉凝重的语言略述建国至今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自然引入《废墟的召唤》的学习,这样再读着那断柱残碑、乱石衰草,议着“走还是留”的问题,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极易形成师生间的思维“共振”,孕育了创新思维的火种。

3.加强广泛联系,提高教学“共振”频率

职业教育应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因此,注重知识的广泛联系和实际应用至关重要,也有利于提高课堂上学生与教者、作者产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频率。

语文教学不能禁固在狭小的空间里,应视课本为一个“大世界”,课堂是一片“小天地”,教师要通过教学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实际应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也要使他们得到美妙的诗文鉴赏,获得一定的科普知识;讲习《气质与性格》,应该在让学生学习严谨的逻辑说明顺序的同时,了解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阅读《废墟的召唤》,应该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文辞之余,引起对历史、对现实的深沉思索……注重不同领域知识的适当拓宽、相互渗透,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能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熟悉的问题,从而产生创造性的设想。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为了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创造,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诸如,教学《广告二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用途与写法,而且要指导学生在收集、比较、分析广告之后,能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尝试创作广告。这样,学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切实提高创新能力。

三、激发动力,开启“创新思维”,创“磁场效应”

1.以灵活实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职校语文教学在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注重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应特别突出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学有实效”、“学以致用”,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有效的原动力。因此职教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地方经济特点、技术更新需求等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顺应市场的规律要求,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动力。例如旅游专业的口语训练相当重要,因此在语文课中可适当扩增部分训练课时,还要在具体训练上动点“匠心”:可经常选择学生喜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训练的“话题”,紧密联系专业,开展系列场景对话、本地名胜风光的导游式介绍等训练活动,这样学生会思维活跃,表达欲强烈。课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于知识传授的同时兼及口语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鉴赏蔺相如的雄辩口才;欣赏威尼斯风光介绍的要言不繁、娓娓动人;体味对延安抗日根据地风景的独特感悟……如此,学生会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口语能力的提高也会很快,其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不言可喻。

2.以匠心独运的提问艺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巧妙的提问艺术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能力也有独到功效。

一是选准提问角度。准确地把握提问的角度可以引起学生多思、深思。例如在教授《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从假设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果项链没有丢失结果将会怎样?如果玛蒂尔德一开始就知道那只是一条假项链,情节将会变得怎样?从而将学生引入一种愤悱的问题情境中,激起其极大的探求兴趣,将其思考引向深入。二是开阔问题空间。不要总让学生在狭小的范围内定向地去寻答案,而是要拓宽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实效。如果教师对思维空间限制得太窄,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失去主动探求、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的积极性,从而扼杀其创造性思维。三是丰富提问形式。教学提问的形式应丰富多彩,根据内容、要求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可以是师问生答,也可以是生问师答、生问生答,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的能力。多形式的提问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激活学生思维。四是适当设置“波澜”。过于直露、平白的提问虽然可以创造出课堂的热闹气氛,然而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毫无益处。让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中苦苦寻觅,探得“柳岸花明又一村”之境界,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开发,其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也必定高昂。

3.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巨大的求知“磁场”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尤为关键。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理论联系实际,课堂结合课外,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提高创新能力。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广告二则》之后,结合专业选定一则课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搜集资料,潜心琢磨,精心设计,独立制作一则广告,体现个人特色,然后在课堂上摆出擂台,品评优劣。学生兴致高昂,暗暗较劲。结果课余潜心思索,课堂上各展所长,各亮高招,有的配诗作画,形式新颖;有的斟词酌句,精警流畅;有的巧用修辞,别出心裁……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不仅透彻把握了广告文体的特点,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美教师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