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行为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2010-08-15 00:47高永生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管理工作

吴 莎 高永生 郭 旺

(1.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2.军械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3)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系统地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本文拟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将组织行为学理论与高校学生的管理实践相融合,探讨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令,科学地有计划地组织、指挥、协调学校内部的各种因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并对其进行预测、计划、实施、反馈、监督等的一门管理科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生的心理、思想、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等。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研究学生管理的机制、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只有用正确的理论做指导,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能保障高校实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可用于学生管理的诸多方面,如应用性格理论,可指导教师切实了解学生;应用人与环境状况理论,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学生的行为;应用认知错误理论,可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目前,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的系统化

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结构更多地将动态环境因素和管理效率考虑在内,在组织结构再造的过程中,从原来简单地考虑到学校环境因素拓展到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和虚拟环境等因素。如,在高校中增设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

(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人本化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高校逐渐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工作中把学生从教育管理的对象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把学生工作的中心从教导、管制转变为引导、教育,激化学生的潜在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人们从感觉的需要出发,引起欲望或追求目标,它促使内心紧张(未得到满足的欲求),然后引起去实现目标的行为,最后使欲望达到满足。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很多情况下都应用了激励理论和方法,如学校设立奖学金、学生科研立项等。

(三)高校学生工作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高校从培养学生的目的出发,充分优化配置社会、学校和学生这三大资源。在学校所处的动态的丰富的社会大环境中汲取营养,引进资源,并且不断地加以维护和拓展。比如说校企合作项目的设立,不仅有利于高校的科研工作,同时也为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了专业基础。

三、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指导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方面看

1.个体。在组织的各类资源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如何,直接影响着人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效率,而人的行为效率又直接影响着群体和组织活动的效率。因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包括心理、知觉、学习、价值观、态度、行为以及之间的关系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或风格,教师必须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这不仅会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工作压力、领导风格等直接产生作用。此外,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家庭背景、学校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且一旦形成,往往相当稳定和持久,这就意味着其改变过程相当缓慢,因此,在大学期间教师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

2.群体。对群体的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探索群体活动的内在规律。组织行为学对群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的结构与功能、群体的发展过程、群体的凝聚力、人际关系、群体沟通等。对群体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全体的凝聚力,善于进行群体决策,为实现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服务。例如,高校中的社团、学生会等都是大学生锻炼自己很好的场所;班级活动、学院活动等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总之,应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二)从组织行为学研究建立的四个假设方面看

1.行为的可预测性。人的行为不是变化无常的,而是有一定的可以观察的规律性可寻。对于大学生来说,往往是刚步入校门的大一学生的教育管理比较容易,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从一开始就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习惯等。

2.行为因果性。学者研究行为的因果关系,常常以人的反应能力为例:当人们碰到热的东西时会马上把手缩回来,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反应。在对待学生问题上也是如此。学生出现问题,不是偶然的,教师不能仅注意其表象,而应探究其原因,只有从根本上探究其原因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3.行为的多样性。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多样性,组织行为的研究必须设想许多影响行为的原因,并从复杂的因果过程中解析学生的行为,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有限的。

4.行为的可概括性。人的行为是可以用一般化来概括。对于大学生来讲,虽然每种情况的基本单元不同,但是可以作出一般性的概括。例如,一个企业内的员工的个性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也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当企业遇到某种情况,如削减工资或降低福利时,大多数员工会作出相同或相近的反应,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位、经验、需求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样也是如此,学生的心理、个性虽然各不相同,但其行动具有共同性。因此,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共同利益的事情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共同反应。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通过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做好。而组织行为学是指导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理论之一,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方法,就一定能够创造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徐子健.组织行为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6-28,32-33.

[2]杜学元,马莉,吴越.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5):84-86.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群体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