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说批评文体述评

2010-08-15 00:42邵维加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韩东美文文体

邵维加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新世纪小说批评文体述评

邵维加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研究归纳了新世纪小说批评文体,认为主持人、作家、评论家、读者共处一个半虚拟空间的互动行为,不仅使批评者身份多元化,也使批评文本鲜活多趣。这种批评氛围,使新世纪小说批评文体主要呈现五种模式:连载式批评、美文式批评、档案式批评、窗口式批评、论文式批评。

新世纪;小说批评;文体

一、连载式批评

以《小说评论》为例。这是一家专门进行小说研究和小说批评的国内知名刊物,新世纪以来,该杂志麾下聚集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小说理论家和批评家,如李建军、雷达、谢有顺、李美皆、贺绍俊、金理、李洁非等。他们在此连载文章,对当今小说创作发展态势和重要小说作家及作品进行评点和引导,尤其对当前小说界的种种怪、丑、卑、颓、私以及批评界的一团和气甚至造假等现象进行诟病荐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批判性和连续性,其文体风格的锐性与个性已引起文学批评界和小说创作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李建军博士以俄罗斯文学为批评主体精神和批评大视角,以《小说评论》为平台,树立了自己的小说批评规范与风格,连载式地进行文学精神是什么的追问和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化”和“小说化”的创新与探讨。他在《何谓好小说》中写到:“一位俄罗斯批评家说,表现‘小人物’是俄罗斯文学的纲领。在我看来,同情底层人和不幸者,则是整个人类文学的精神纲领,因为,文学的精神就是一种以爱为核心的伦理精神……”[1]他将同情底层人和不幸者视为整个人类文学的精神纲领,足够大胆,也有些武断。不过,我认为作为批评家的大视角、总出发点或说批评武器倒也不错:既然以爱为核心和前提,它便有利于在当代信仰“淡化”或道德“缺失”的情形下,对于中国文学创作观念与艺术心理进行重构,“底层写作”也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不是有以平民生存状态的摄影作品作为杂志封面而受到欢迎的吗?如《小说选刊》;不是有大量来自底层生活的平民小说获奖吗?如入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22篇作品中,“底层写作”达到10篇;不是大力倡导当代文学要贴着地面走吗?如各级小说批评高端研讨会。所以,我以为李博士在以爱为核心的文学精神和文学道德前提下,定位“好小说”的标准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底层关怀的小说”,是颇有道理的,也有利于我们对李文的文学伦理规范进行整体揣摩。

那么,什么是李博士的“俄罗斯文学情结”的理想精神呢?我以为就是:尊奉托尔斯泰为小说艺术的立法者,播扬俄罗斯文学先哲们的声音,感佩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精神,坚持不能脱离人的道德品质的小说修辞标准。应该看到,连载式批评也因“按揭”而容易“生软蛋”,即,有些批评因应时应景而显得仓促、不实和不厚。

二、美文式批评

这里指亦论亦创的美文式小说批评专著。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小说理论著作,这些著作“抛弃经典体例,颠覆逻辑性,张扬学术个性,以观点新锐、品格务实、标题诗意化和行文散文化而博有美文式批评的声誉。”[2]集学者、作家和批评家于一身的北大教授曹文轩先生,在他的小说批评专著《小说门》后记中写到:“这本书可能算不上一部十分纯粹的学术著作。因为我在写作它的时候,并没有按时下的所谓学术规范而将自己的主观与个人的经验排除,恰恰相反,倒是一直将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融入其中。”[3]298这是一种全新而有意义的尝试。书中写到:“小说像一列火车在汽笛中运行着,用的是一种不变的节奏,但,就在当旅客(读者)感到疲倦与厌烦时,它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直到停止——停止在了一个阳光下的或是月色下的小站,于是旅客(读者)感到了一种新鲜感和轻松感,尽管这并不是终点——在小说中,经常用来充当这个‘小站’的,就是风景。”[3]401章节安排富有诗意,如第八章《风景》目录(片段):1.风景:小说的重要元素;2.风景描写的若干类型(a)面对:如实素描(b)心灵中的风景(c)风景——一种象征。他用比喻说明小说节奏的变化和小说风景描写的意义,用高度提炼的诗化语作标题,给人以一种美文式的阅读理解和审美愉悦。

曹文轩首创了一种现代散文式的小说批评文体模式,融阐释、批评和欣赏为一体,将批评理念与创作经验、创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批评文体的特点:一是一改传统小说批评的严肃面孔,以一种美文式的叙事策略与叙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游戏和交互游戏的姿态来讨论小说批评,机智地在与读者的互动中达到一种共鸣;二是将高度提炼的学术观点,转换成散文诗式的小标题,大大增强可读性和有效性;三是“脚踩两只船”,在阐述理论的同时积极张显艺术创作个性,优美的散文句式和适度的抒情意味,给人以欣赏式的理论阅读。这种乔装理论性和强化欣赏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小说批评文体新信号。

其实,既创亦论的批评文体样式可鉴于美国当代小说家雷蒙.费德曼(Raymond Federman, 1928-)的“批评小说”(critifiction)概念,他于1976年率先提出,批评小说既是小说又非小说,既是小说批评又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批评,而是将各种完全不同的话语——叙事话语、批评话语等自由地杂交糅合在一起,在虚构与事实、小说与批评、叙事与论述等不同层面之间纵横驰骋、恣意发挥[4]。可以说,曹先生的美文式批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范家进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点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严家炎的《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从章节标题到行文议事,文化意味和散文意识很浓;吴义勤的《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好看耐读,呈一种随笔趋势。

作家兼批评家兼理论家将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小说批评的新增长点。从某种意义说,小说批评的发展正如小说本身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文学作品本身是可以作为小说批评的载体的,正如批评史上以诗论诗和以小说论小说一样。在当下多元化的小说批评界,以美文入论,不啻是吹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春风。

三、档案式批评

这里指刊物中的《小说家档案》栏目,它将主持人、作家、批评家置放在一个平台上,以某个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实绩和创作体会为探讨、批评对象,零距离地进行对话与交流,造成一种不同于网络的完全虚拟,也不同于真实存在的半虚拟的空间感。这种集中、精要和专题式的批评沙龙,以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小说家档案.韩东专辑》(《小说评论》2008年第1期)为例。主持人於可训和他的博士生李勇及作家韩东构成了《韩东专辑》。在此之前,韩东我们不可谓不知,一位新时期80年代中期才崭露头角的,由写诗改写小说且较早成功的中青年诗人兼小说家。而现在,韩东给我们首先的或说最深的印象是“愤怒”——一位反对写作霸权,憎恶伪善和狡诈,极富个性和绝不合流的“另类”作家。他有名言:“如果他们是写作,那我的就不是;如果我的是写作,他们的就不是”,从这位小说家身上我们分明可以体验到“愤怒出小说家”的种种元素;其次,“卑微”中显出“高贵”,一贯坚持诚实谦逊写作姿态的他竟有“向自己学习”的惊人之语,这是一个必须全面考察才能下结论的小说家;再次,韩东沉静、内敛的叙事风格往往使我们将本人与文本错位认知。通过《韩东专辑》,我们重新认识了或说整体构建了韩东印象:一位颇具个性有点另类的诗人小说家。除了韩东,还有许多当代作家,我们都不得不对他们和他们的作品重新瞪大眼睛:范小青、严歌苓、阎真、卫慧、棉棉,等等。单一的创作过去了,单一的接受也过去了。

档案式批评激发起我们的一种立体见识:主持人的见解,采访人的采访与见识,采访对象的应对与自述,其他批评家的见解等,多角度多渠道,又融为一炉。此刊末尾《××作家作品出版目录》,将创作概况呈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其档案性。我揣度杂志社主编的主导思想:一是以当前有影响力、有创意的作家作品为重心、为专题,以主持人(批评家)为导向,以采访人(编辑或学者)为具体执行者,以作家为采访对象,看似主持人导演实则是编辑导演着一个个小说批评的专题剧,以重点推出批评对象和批评内容并带动其他。“文如看山不喜平”,这是一种编辑策略也是一种批评策略。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模式似论文又非论文,既有采访互动性又非新闻采访,而是利用“采访”互动式地表达编辑理念、小说创作新态势和小说批评理念。三是将批评对象(作家)的总体印象、创作经历和主要学术品格尽情凸显,犹如人事档案。四是引经据典少,即兴、平实的东西多,不仅易懂也好看耐看。

档案式批评,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将作家及作品的介绍、探讨都一一周备,有时甚至是只“击”一点,不及其余。但这种批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组合式批评,由于有名作家和名批评家出场,往往带来很大的批评效应。

四、窗口式批评

可能受到窗口式办公或服务那种靠近、便捷、一条龙运作的启示,窗口式小说批评在这个快节奏社会里应运而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以全国著名文学刊物《小说选刊》2007年第12期为例,窗口式批评分《阅读与阐释》《作家创作谈》《责编稿签》和《评论》四个版块。

扉页上的《阅读与阐释》是针对本期刊物的俯瞰与导读。开首写道:“当本期杂志送到读者手上的时候,冬天来临了,许多的朋友,可能是一边享受着煤炭的光明和温暖,一边走进了《一个冬天的童话》”,真正体现了“现实关照,人文情怀”的办刊宗旨,才捧之,已暖之。几句导读就将人带入了一个典与雅的境界:《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把命运的悲惨推向一个极致,这似乎有几分残酷。但他是在悲剧中努力褒扬一种质朴的美德,让这种质朴美德呵护每一个人物的心灵,用悲剧与美德完成一种有力的呼唤”;《手铐上的兰花花》的“作者并非是要鼓励人民警察放弃原则,而是要描述爱的力量,是要用‘底层的温暖’,烘烤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他把那厮守与征服写得如泣如诉,就像那声声高亢的信天游,沁人心脾。”内容配合全文主旨精神,言简意赅,四五百字蕴含的信息量很大。

《创作谈》中作家面对读者,紧密结合自身作品而谈,营造出一种极强的现场感,以“无间道”产生一种和谐美。由于是窗口式作文,限制了全面铺开,编辑与作家只能撷取最切合本文、最精湛的片言。如中篇小说《手铐上的兰花花》作者吴克敬,在《是什么给了我灵感》中写道:“孕育和生产了‘信天游’的陕北,给了我一个可能,我便试着选用信天游的元素,来为我的底层写作铺垫。”“在陕北,《兰花花》是一首近百年的‘信天游’,其哀婉高亢的演唱,唱到了今天,会唱出多少悲欢与离合?”全文不到500字,几句就交待了写作由来、手段、目的和作品特点。《创作谈》的篇幅小,迫使作者写得短、写得精、写得巧。恰如巴尔扎克所言:“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5]

《责编稿签》是一种通俗、对路、具有阅读指导意义的批评快餐,不仅实践了该杂志社“贴近生活,关注读者”的编辑理念,而且因便捷性、互文性、提炼性和“短平快”的写作风格倍受广大读者青睐。《小说选刊》一刊之中,往往可见几处“责编稿签”,是介绍,是评论,也是导读,它比前两种“窗口”更小些,直接披理入题,亲切、点要、轻盈,仿佛让人直接聆听编者的真切话音,如:评《声铺地》的编者写道:“在这个温暖的故事里还有一粒高贵的理解的种子逐渐萌芽,并于小说结尾破土而出:穿越冷漠的吴表哥,‘我’对老田终于由隔膜而理解。事实上,这不只是两个人的理解,而是两个时代的和解”——好一个“高贵的理解”和“时代的和解”,责编才华过人,言语如风行水上。

稿签《过筛》颇具导读性、便捷性和点评性。向念“爱其师,信其道”的我,认为还可以这样说:“懂其道,爱其文”。这可以说是一种出版经营之道,更是一种小说批评之道:对路,创新,贴近民众,与时俱进。《评论》实际上是传统式论文的翻版,所不同在于:它附着于刊物与作品,有似大“跟帖”;篇幅不宜过长(一般2000字);主体思想与办刊宗旨一致。如阎晶明的《怎一个‘拙’字了得》(评刘云生《一个冬天的童话》)写道:“说‘拙’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小说语言的质朴无华。作者结构故事的方式和对所涉及的主题的态度即是证明。”结尾:“生活悲剧的后面,蕴藏着情感与道德的童话。这个梗概式叙述的故事,竟然为我们呈现出多重主题、丰富的意味。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正是这种拙到毫无圆滑之处的写法,让很多难得的情感——道德元素挽留其间。”语言之精美观点之精辟,令人叹服。

此外,《作品与争鸣》《小说月报》等杂志也有《创作谈》《评论》等栏目(窗口),配以相应的小说评论。不过比较起来,《小说选刊》的“窗口”更多样、更富特色、更近民众,这使得小说与批评同时取得了许多附加值,是新时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小说批评文体,前景看好。

第五种即是传统、静态、单篇的论文式批评,至今仍占主流地位,在新世纪其体例上未有根本性改变,此不另立题赘述。

[1] 李建军,何为好小说[J].小说评论,2008(2):39.

[2] 邵维加.从大文化批评到文学批评:曹文轩《小说门》解读[J].齐鲁学刊,2007(6):106.

[3] 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4] 费德曼.批评小说:形式与策略[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3:29.

[5] 巴尔扎克.论艺术家[M].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81: 67.

Review on Criticism Literary Style of New Century Novel

S HAO Weijia
(College of Law and A rts,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 344000,China)

The criticism literary style of new century novel is studied.It is considered that,the interactive behavior of the director,the writer,the critic,and the reader in a semi-virtual space,not only causes the critic has diverse status,also causes the criticism text novelty and interesting.This kind of criticism atmosphere makes the riticism literary style of new century novel mainly present five kinds of patterns: serial-type criticism,belle-letter type criticism,file-type criticism,window-style criticism,and thesis-style criticism.

new century;novel criticism;literary style

I 207.7

A

【责任编辑 王立欣】

1008-9225(2010)05-0048-04

2010-05-3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立项成果(ZGW1003)。

邵维加(1954-),男,上海人,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韩东美文文体
一匹马
可爱的叙事者——读韩东短篇小说《素素与李芸》
美文欣赏
美文阅读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重新做人
落后的家乡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