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画之“写意”精神

2010-08-15 00:52赵云雁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中国画

赵云雁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系,陕西 西安 710065)

【中国文化研究】

水墨人物画之“写意”精神

赵云雁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系,陕西 西安 710065)

“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这种思维是以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一种辩证思维观。它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又有别于“抽象”思维,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独特思维方式。要不断总结和发展中国人物画建立在“意象”思维基础上以“写意”为特征的造型体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传统绘画的精华之一,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离不了对这种造型观念的继承。

中国水墨人物画;抽象;写意;造型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独照之匠,窥写意而运斤”1的高论,被认为是最早明确使用“写意”这一概念的。篇中的“写意”二字,阐释了一种主观思维超越时空的高级运动,那是靠心游而抵达艺术境界的无限性。又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这里的“象”是客观物象,神思同物象相接触,因而感通,于是引起情思的变化。由情思的变化,进而孕育为艺术形象,即包含了人的主观色彩的“写意”。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写意”这一概念,最初含意是指艺术家意想中之形象,即进行艺术创造时浮现于创作主体脑际中的形象,后拓展为艺术家已经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以及接受者进行审美欣赏时再创造的审美形象。本文所关注的正是画家已经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在造型中呈现出的写意特征。

中国绘画中关于“写意”的观念是十分独特与深刻的。在绘画中对“写意”的把握与运用,充分体现在画家对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主客观关系的处理上。对“写意”的关照,不但反映在创作过程中,更清晰地体现在中国画的造型中,其独特的有着东方审美特征的不同于“具象”、“抽象”的“写意”造型,有着深刻的含义。写意造型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以“意”取“象”,是以再现客观物象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生命为出发点,讲究以客观物象的外在形象为造型依据,又不为客观物象的外在形象所束缚;写意造型是在主观精神作用下,被意识过滤之后所创造出来的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艺术形象,它是在对物象形神兼备的总体把握中寻求自身审美情趣传示的一种造型形式。

“五四”运动之后,海外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以拯救民族危亡的热情,寻求中国画的振兴之道,以徐悲鸿、林枫眠为代表,主张中西融合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画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的列车。他们坚持中国画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反对中国画的八股和公式化;吸取西画中先进的绘画技法,反对西画中形式主义的侵蚀;扩大眼界,面向社会现实生活,为中国画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徐悲鸿、林枫眠等融合派巨匠在21世纪用西方写实主义改变中国画是把美术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起来的。特别是徐悲鸿,他为开辟20世纪新时代的人物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旧的中国画人物画其落后的表征是什么呢?我以为,从内容上说,绘画创作回避现实、脱离时代。中国画其原有的意象美学是高于摹写客观的绘画原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十分精辟的理论,然而多年来,人物画家们背离造化,仅仅传移模写复古恋旧。因而徐悲鸿等人对300年来画坛完全脱离时代的抄袭之风给予了抨击,对于人物画衰败已极的状况十分深刻十分具体地作了点评。徐悲鸿指出:"夫写人不准以法度,指少一节,臂腿如直筒,身不能转使,头不能仰面侧视,首不能向画面而伸。无论童子,一笑就老;无论少艾,攒眉即丑。半面可见眼角,跳舞强藏美人足。"我们掩卷深思,徐悲鸿这一切中时弊的描述难道不是事实吗?再想一想,这样的具体认识也只能出自实践家之口,只能出自具备了精深人物造型能力、具有西方写实主义美学涵养的画家之口。

从艺术本体的角度来看,绘画毕竟是造型艺术,造型才是绘画的内核。以素描写生为基本训练的前提,画静物、石膏和人体模特儿,重视色彩的运用,强化西方式的写实造型能力,其优点是不可否认的。关于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在徐悲鸿之前过分强调笔墨情趣,而忽略造型,以至于使当时的人物画出现严重的程式化的情况下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与此同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造型问题扩大化、西洋化,这无疑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从而偏离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这种思维是以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一种辩证思维观。它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又有别于“抽象”思维,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独特思维方式。“意象”思维把“意”(即人情:意识、意志、意念、主观)与“象”(即事理:客观物象、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个互通共识的有机体,将“事物”“人格”化,寻求人与物“感应”式的认识法则。“黑白成象”“阴阳相生”,倡导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共存性和可知性,视认识的完美为“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维方式与认识观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式的理想认识观,也突出了中国文化强调主观意识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孕育“创造”性的先决条件,中国画的“写意”式造型观正是依此而创立的。

在学院教育中,把素描作为各专业的基础,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为困境中的人物画,在出路上找寻了一种可能。在利用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卓有建树的大家,虽然在艺术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差异,但是他们的作品,却集中体现出对造型能力的强化和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为中国画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中国画中挥之不去的素描意味,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画的意境和笔墨等精神文化内涵。

世纪之初的伟大变革,虽然尚未取得最后的成功,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它反映出人们在现阶段的迷惘和困惑,其中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关乎哲学,也关乎美学;既有基于艺术本体意义的,又有基于社会的原因。以素描写生为基本训练的前提,,重视色彩的运用,强化西方式的写实造型能力,其优点是不可否认的,但其缺点是在造型上消弱了作为中国画的写意特征,从而走向具象写实和抽象样式的两种极端,偏离了中国传统精神。“中国传统精神的特点……‘两者取中,两极取和’,以中庸为其度,力求避免从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大摆动。而这种从静态中求和谐的有机宇宙观,构成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模式。2”植根于传统精神的写意造型,是中国画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精髓和特色。以往任何时代绘画上的变革其造型内核都没有改变,即使主张“我自用我法”的石涛也只是内部的调整,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近代中国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当代美术教育模式下,如果对传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传统的精髓将随着中国画在当代的体格转型中有可能会被逐渐遗失,使中国画越来越偏离中国传统,嫁接在西方艺术当中,从而失去特征。忽视对传统的继承研究,就是对传统的背叛,就是对审美本质的挑衅。

中国画的意象造型、写意特征,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它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念,是一个开放的、包容性极强的观念。从建国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要创造有个性的意象造型,不但不能排斥写实造型能力的培养,相反还要强化各种造型意识。经验表明,写实能力的掌握无碍于意象造型的发挥。清代画家郑板桥提出:"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板桥集·题画·竹》)这两句话真正体现了我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也是意象造型的金科玉律。元代以后的真正大写意画家,如徐渭、朱耷、石涛、郑板桥等,虽高度地重视写意、重视个性的抒发及美的创造的自由性,但都有未完全离开写实和形似的基础。现代大师齐白石也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所画非目所见,形似未真,何况传神?""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方能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甲子的石诗草》)。在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李伯安的人物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西方写实能力与意象思维的结合。他的不朽之作《走出巴颜喀拉》最早绘成的《天路》、《圣山之灵》两段上,我们可以看到头部严格的光影,体积乃至解剖关系,其写实能力可见一斑。但在后来的《藏戏》、《朝圣》部分李伯安已经开始逐渐摆脱素描写实和谨慎刻画的束缚,而在纯水墨积墨基础上逐渐向结构雄肆的画法过渡,由“以形写神”向“以神写形”由客观再现向主观表现的过渡。一种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意向机制和西方艺术的写实能力的结合,使李伯安的人物画创作为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另拓出一种崭新的独具创造、给人启发的新境界。这也让我同时想起当代著名人物画家郭全忠,在他早期的代表作《千言万语》、《自乐班》等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他扎实的素描功底和过人的写实能力。但从他近些年《农民问题》、《早读》等作品来看,他用写意的方法展现真实,以写实的精神支撑写意风格,从而赋予写意人物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李伯安、郭全忠他们向西方画种的借鉴是为了增强画面的表现,但他们的艺术思维方式却立足于东方意象思维的根基,这使得他们的人物画有其坚实的民族艺术的基础。当他们一旦摆脱被动再现客观的西方素描式描摹时,“物以心迁”、“境随心造”的中国式意象造型思维使他们的人物画形象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目前中国人物画一方面仍然要加强写实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更要加强传统人物画从生活原形到意象创造的研究和总结,学习传统人物画过目不忘的默写能力、大胆夸张、概括的能力、自由描绘形象的能力。总之,要不断总结和发展中国人物画建立在“意象”思维基础上以“写意”为特征的造型体系。中国画的写意造型的特征,是传统绘画的精华之一,中国人物画发展离不了对这种造型观念的继承。在各种观念融会的当代,能够及早的在中国人物画教育中建构并完善自己的造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写意造型观念的研究,仍需要不断的深入。只有这样,中国绘画才能以其独特的风格,作为西方绘画的对应体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潘运浩.美的神游——从老子到王国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3]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4]洪惠镇.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绘画比较[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张君宽]

J212

A

1008-4649(2010)04-0051-03

2010-09-12

赵云雁(1975— ),甘肃省天水市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系教师。

猜你喜欢
写意人物画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