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辩艺术刍议

2010-08-15 00:52刘广春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齐宣王孟子艺术

刘广春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学工部,陕西 西安 710119)

【语言·文学】

《孟子》论辩艺术刍议

刘广春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学工部,陕西 西安 710119)

孟子是战国时代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其论辩技巧主要有避其锋芒术、欲擒故纵术、引君入縠术、比附说理术、层层追问术、铺陈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孟子;散文;论辩艺术

战国时代的儒学宗师孟子以“好辩”、“善辩”的鲜明特色和卓越辩才称雄一世,享誉千古。孟子曾云:“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孟子工于在论辩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展示个人的才华。流传后世的《孟子》一书,主要是对其论辩之辞的记录,它以锋芒毕露、情辞激越的论战辩驳为显著特点。本文拟对《孟子》的论辩艺术做几点探索。

一、避其锋芒术

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避其锋芒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齐宣王首先发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情。而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对齐宣王的这一问题,孟子显然是不愿谈的,更不能将“罪人”的行为宣扬并让齐宣王效尤。于是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他很干脆地避其锋芒,迅速转换到“王道”的话题。

又如《梁惠王下》中这样一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事齐”、“事楚”之问,不好回答,故孟子以“是谋非吾所能及也”予以回避,又转而谈了自己的一项建议,即凿池筑城,与民共守云云,很快就将话题转入其政治主张的轨道。

孟子不只在论辩的开端运用避其锋芒术,在论辩过程中也常常用到。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王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后必有灾)可得闻与?”孟子都未直接回答,而是避开话头,另起话题,反问对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善于运用回避法是孟子在论辩中惯用的战术,也是为控制局面、驾驭对方、出其不意、反客为主、转守为攻而运用的一个论辩艺术。

二、欲擒故纵术

有擒有纵、先纵后擒、欲擒故纵,是孟子在论辩中很善于运用方法,即所谓“欲擒故纵术”。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将话题引入“王道”后,随之向齐宣王指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接着孟子便就“牛羊”之事进行辨析,施展其擒纵之术:“是心足以王也”——一纵;“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小气)也”——一擒;“臣故知王之不忍也”——再纵;在齐宣王作了“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认同和辩解后,孟子再擒——“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这下齐宣王晕头转向,无法回答,不无尴尬地笑曰:“是诚何心哉?”并无可奈何地承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在此情况下,孟子又一纵——主动解围,替其辩解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这一精彩辩说,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显示了孟子的聪明,更说到了齐宣王的心上,难怪宣王非常高兴和激动地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以上论辩,孟子有纵有擒,以纵为主。经过一番谈辩,孟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赢得了齐宣王的信任,使之心悦诚服、感激含戚,从而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样的战术的在《孟子》其他篇章中也多有运用。如《滕文公下》的《陈仲子章》,针对匡章所谓“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之说,孟子先退后进,对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也。……”这也是采用了欲擒故纵术。

三、引君入縠术

这里所说的“引君入縠术”,是指在谈话中暗布陷井、步步诱逼之术。如《孟子谓齐宣王》一章: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讬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是一段简短而精彩的论辩文字。孟子为了启发齐宣王反省图治,巧妙引诱,从小事、闲事问起,先问朋友不尽其责当如何对待,继问官吏不称其职该怎样处理,对方不明其意图,不知是计策,顺话答话,自然以弃绝、罢免作答,这便于不知不觉中钻入孟子的逻辑圈套,且被无形的绳索勒紧锁定。然后孟子就势一推,直奔主题,诘问国家没治理好,意即人君不称其位该怎么办,齐宣王根本无法回答,现出“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狼狈相。在这里,孟子略施引君入縠术,就使对方落入网中,一败涂地。

《孟子》中这类例子还有许多。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就没有少用引君入縠术。其“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以及上文谈到的以“牛羊”擒纵,又何尝不是引君入縠术的巧妙运用?由此可见,孟子在论辩中善设机巧,常以很简单的问话诱敌深入,由小到大,由远到近,层层收紧,步步进逼,依靠雄辩的逻辑力量,使对方陷入自我否定的矛盾推论中,无力还击,束手就擒,从而达到击败对方、稳操胜券之目的。

四、比附说理术

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善用比喻是孟子说理和论辩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孟子》中的取譬设喻达159处,古人总结的10种比喻方法即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详喻、简喻、引喻、虚喻,在《孟子》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其脍炙人口者,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长”(《公孙丑上》)、“恶醉而强酒”(《离娄上》)、“弈秋诲弈”(《告子上》)、“杯水车薪”(同上)等等。就论辩艺术而言,比附说理术能使抽象事理形象化,使论辩富有机趣,且以修辞与逻辑、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力量,将论辩引向深入,因而兼有明理与引导的双重功能。

在《任人有问屋庐子》一章,任地有人问屋庐子:“礼与食孰重?”答曰:“礼重。”又问:“色与礼孰重?”答曰:“礼重”。进而又问:“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去请教他的老师孟子,孟子说:这有什么难回答的,“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何啻)食重?取色这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屋庐子受此启发,茅塞顿开,前往应之曰:“珍(扭)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珍则不得食,则将珍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譬喻精妙,真是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孟子师徒善用比附说理术,令人叹为观止。

五、层层追问术

善问也是孟子的一大特点。当今已有学者指出:“孟子辩论的‘巧’字,最重要体现在一个‘问’字上。”从上文的论述不难看出:其转换话题,善问;其启发引导,善问;其先纵后擒,善问;其巧设圈套,善问;其比附说理,善问。综观《孟子》一书,有设问、责问、诱问、追问、诘问,有正面问、侧面问、反面问、回头问、重复问、连续问,有藏答于问、明知故问、打比方问、换概念问,假设着问、对比着问,变换各种方式问……一部《孟子》,真可谓集问话艺术之大全。

谈话、论辩中运用追问,一问接着一问,能够一气直下,层层推进,寻根问底,穷追猛打,致对方以被动挨打的窘地,无法招架,从而很快将其击败。

请看《许行章》孟子与农家许行弟子陈相的论辩: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治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

对农家的观点,孟子坚决反对,但并未直接批驳。而是顺其话题,从许子吃的、穿的、戴的、用的问起,步步为营,直逼主题,然后反手将其驳倒。和前引许多引人入彀的妙问一样,孟子开始的问话看似闲冷,但全在闲冷处体现精神。尤其重要的是,孟子在此一连12问,穷追不舍,语气由缓趋急,内容由浅入深,咄咄逼人,不给对方以喘息之机,直问得陈相理屈词穷,陷入自我否定的矛盾境地。

六、铺陈排比术

谈辩中的铺陈排比术,能增强说话的气势,强化内容的表达,增强鼓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且有增强语言节奏感和旋律美之作用。《孟子》261章,除个别短章外,多有语言排偶、气势畅达的特点。尤其在论辩中,孟子为正面阐述和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常用铺陈排比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孟子在《齐桓晋文章》说服齐宣王之际,畅言其仁政主张和“王道”理想:

“五亩之宅,树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些铺陈排比的话语,挟带着强烈充沛的激情、排山倒海的气势压向对方,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从而圆满地结束了这次辩论,取得了彻底胜利。又如《滕文公下》有一章在批驳了景春以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的言论后,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气势强盛、喷薄有力、高亢激越、酣畅淋漓的正面阐述,显然得力于其铺陈、排比之术。还有“庄暴见孟子章”(《梁惠王下》)为阐明其“与民同乐”的观点,“许行章”(《滕文公上》)为论证其“劳心治人”之学说等等,都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气盛辞壮,造成势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滔滔不绝的雄伟壮观。

综观可知,孟子是战国时代纵横辩坛、所向无敌的常胜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他留下的论辩艺术遗产,值得我们发掘、学习、借鉴。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对于我们今天坚持科学真理、批判歪理邪说,宣传政策法规、建设法治社会,掌握论辩技巧、指导学生论辩等,也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宋)陈骙.文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傅道彬.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4]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责任编辑 王爱萍]

I207.62

A

1008-4649(2010)04-0063-03

2010-07-21

刘广春(1976— ),陕西省旬阳县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学工部办公室主任,讲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齐宣王孟子艺术
沉默的齐宣王
齐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
磨刀不误砍柴工
纸的艺术
滥竽充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