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经口腺样体切除术的体会

2010-08-15 00:47王宏梅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样体咽鼓管腺样体

王宏梅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传统的腺样体肥大刮除术已逐渐被鼻内镜下动力切吸技术所取代,后者的优点是术野暴露清楚、术中切除腺样体干净、防止损伤周围组织等。我科自 2007年起,完成腺样体切除和 (或)扁桃体切除 42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7年1月—2009年11月我科行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患儿 42例,其中男 24例,女 18例;年龄 5~14岁,平均 7.2岁,病史 6个月~8年。临床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鼻塞、多涕、鼻咽部异物感、耳鸣、听力减退等,均伴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其中伴有鼻窦炎者 16例,伴有分泌性中耳炎者 10例 (14耳),合并扁桃体肥大者 15例。所有患儿术前均行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及鼻咽侧位片检查,诊断为腺样体Ⅲ度肥大。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儿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患儿仰卧经口插管,肩部垫高,头后仰,上开口器暴露口咽部。伴有扁桃体Ⅱ~Ⅲ度肥大或慢性扁桃体炎者,先切除腭扁桃体,止血后,从双鼻腔导入导尿管将软腭吊起,用 70°鼻内镜置于咽部,在电视监视系统下调整角度,明确鼻咽结构及腺样体情况。直视下用背向开口的70°弯头电动切割吸引器经口送入鼻咽腔,自腺样体边缘开始吸切,逐渐向中央推进,操作中药始终保持切割刀刃朝向腺样体进行切除。术中见所有腺样体均突向后鼻孔内生长。腺样体完全切除后用干纱条压迫 5分钟左右,明确止血后抽出。10例 (14耳)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在鼻内镜下行鼓膜穿刺术,抽出 0.5~1.8m l不等液体,均未行鼓膜置管术。合并鼻窦炎者,均未行鼻窦炎手术,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 2周,鼻腔喷氟替卡松 6~8周。

2 结果

42例患者均选用经口入路,所有患者均一次治愈,术后无继发出血、软腭瘫痪及咽鼓管咽口、咽后壁损伤等并发症,软腭水肿轻微。术后随访 6个月~1年,所有患者张口呼吸、打鼾症状消失。1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无复发,合并鼻窦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效果。

3 讨论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气道综合征的最高原因,也是引起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手术切除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不能明视,只能靠术者手部触感决定手术范围,手术往往只切除腺样体中线部分,忽视鼻咽侧方特别是咽鼓管周围组织,同时易损伤咽鼓管周围组织,导致术后咽鼓管瘢痕性粘连,诱发分泌性中耳炎或原有的中耳炎经久不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优势在于直视下操作,视野清晰。采用电动吸割器切除时吸割,而不是拉扯,故不易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在国内推荐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指南中,腺样体切除配合药物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可获得理想疗效。临床实践证明,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者单纯性腺样体切除术并鼓膜穿刺术抽液,术后获得良好疗效。我科在做鼻内镜下腺样体肥大切除术时,均采用经口入路。考虑到患儿鼻腔狭窄,鼻腔粘膜脆弱等因素,鼻腔入路术后易照成鼻腔干燥、糜烂、鼻出血、鼻腔粘连等后果,且术后患儿很难配合鼻腔粘连的治疗。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经口腺样体肥大切除术易操作、安全,运用动力吸切技术可彻底切除腺样体组织,不会损伤咽鼓管咽口,术中出血少,止血方便、快捷,值得在临床中使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样体咽鼓管腺样体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八十) 呼噜娃之腺样体肥大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观察
扁桃体摘除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小儿鼾症的效果观察
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鼻窦炎转归的影响
核消散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