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解读的一个新视角

2010-08-15 00:42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科学

李 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民族理论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解读的一个新视角

李 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民族理论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因而民族团结政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顺利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民族学视角下,以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为主要线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的解读: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科学发展观应有的重要内涵;民族团结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

民族团结;科学发展;视角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民族学视角下,以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为主要线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的解析。

一、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是科学发展观应有的重要内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民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56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各个省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广人稀,资源富饶,森林、草原、水力资源、天然气蕴藏量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自然保护区占全国85%以上[1]。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民族地区发展在科学发展的全局中举足轻重,必须加以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在科学发展的总体中特别重要,必须给予关注。虽然少数民族人数不多,但他们也是建设祖国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力军。民族地区(包括非自治区地方)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各族少数民族群众。只有汉族与少数民族及各少数民族之间亲密无间地团结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加强各民族团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不仅关系到民族地方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也关系到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2]。因此,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里,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要以民族团结为抓手,凝聚力量推进发展,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也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科学发展观应有的重要内涵。

为使各少数民族真正并充分享有与汉民族平等的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民族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观要求,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一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可作出解析:1.“民族团结”是这一原则的灵魂所在,“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1]。2.“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表达了这一原则的价值追求。一方面,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为了共同发展条件下实现共同繁荣;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人文生态的民族团结,也正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

二、民族学视角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一)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基于本文前述分析与认识,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应在“人”、“人民”、“人民群众”这些广泛认同的主流诠释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与突出“全国各族人民”、“各民族”、“各民族群众”的表述与诠释。这也许会被认为意义不大,甚至大可不必。但依据我国民族现状及分布特点:从全局出发,这样的强调与突出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因为我国是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从局部看,立足于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现实,这样的强调与突出则显得更加必要,更加重要,因为这里生活的“人”,是以少数民族群众为主体的各族群众。

强调与突出“人”的民族属性的表述与诠释,有利于更好体现党和国家维护与加强民族团结的主观自觉,有利于深化各族群众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全面理解与把握,增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有利于增进并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政治共识,从而有利于促进与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足发展。因此强调和突出“以人为本”中“人”的民族内涵的表述与诠释,不是无足轻重,更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定要有,而且一定要予以重视。因为这是立足国情,从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出发,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解读。

(二)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解读

1.“全面”:在“社会建设”领域突出与强调民族团结的内容是社会和谐应有的重要内涵。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从党的十三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中增加了“和谐”这一“社会建设”领域的内容。从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对“全面”的最新解读。对新增加的“社会和谐”的解析,也围绕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3]而展开。笔者认为,在社会和谐解读体系中,强调民族团结的内容是必要的,也是符合逻辑的。其理由是: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除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应有“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其重要领域就是各民族的和谐相处;而民族团结又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础,没有以民族团结为核心内容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社会和谐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观中“全面”的要求就无法真正实现,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鉴于民族团结在政治与社会领域中所具有的生态属性,可将其纳入“社会建设”范畴,并诠释为“各民族团结、和谐相处”,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我们对社会和谐深刻内涵的新认识,有利于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

2.对“协调”的新解读:突出与强调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协调民族关系,统筹民族发展”的内容。协调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八个统筹”思想中[4]。对胡锦涛同志的统筹思想可分成三个层次加以解析:第一层是统筹的前五个方面,包括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对内与对外、人与自然;第二层是统筹的第六、七两个方面,包括中央与地方及各种利益关系;第三层是统筹的第八个方面,即国内国际大局关系。“八个统筹”思想视野逐步拓展,认识层层深入,境界不断提高,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并深入研究的新理论。在上述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对“全面”内涵的新解析,在对“协调”的解读中,突出并强调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协调民族关系,统筹民族发展”的内容是顺理成章的。特别在全面解读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更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在于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无论在当前或是将来都是发展建设中最具全局影响的重要关系;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还是科学发展重要的价值追求。

三、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将民族团结视为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前提与保障。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5]“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6]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历史一再证明,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2]。胡锦涛同志最近视察新疆时指出: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民族的生命线,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要求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7]。党的领导人的这些思想观点无不反映了民族团结对于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具体如下:

(一)新型生产关系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既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生产关系的发展,二者的共同落脚点都是人自身的发展。而要实现良性的发展,最根本的基础条件是和谐。在高度关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取向中,尤其应该特别关注生产关系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谐。因为和谐不仅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生存的法则。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在现代生产关系中增加人与人和谐的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人际关系的和谐大而言之,首先是民族的和谐,而民族和谐是以民族团结为基础的。民族团结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保障。

(二)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发展建设中发挥着统摄、整合与优化其他资源的核心作用。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聪明才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不少未知领域有待探索,困难挫折不可避免,这一事业的复杂与艰难程度是中华民族振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只有集民智、倚民力,才能迎难而进。“中国人分散开来力量不大,集合起来力量就大了”[8]。各族人民只有团结一心,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集合起来,汇聚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力量,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三)现代化各项事业长足进步的保障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是科学发展的价值所在。民族团结是这一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如前文所述,民族团结在新型生产关系建设及提供人力资源保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使它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为现代化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提供了基础性的重要保障。此外,只有发展、维护并加强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保障社会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

历史与现实一再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里,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有效打击与扼制民族分裂,捍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民族团结是稳边固国的基础,损伤了这个“固国之根”,国家统一就会陷入困境;毁坏了这个根基,就必然会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如果发生分裂动乱,就会给国家,给民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不少国家由于陷入民族纷争,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流离失所,这样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引以为鉴。”[2]而只要我们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指导下,发展好、维护好民族团结,那么建立在各民族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中华民族共识不断增强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以其强大无比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引领着、凝聚着各民族人民,同心前行,捍卫国家统一,推进科学发展。

(五)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8]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良性人文生态环境,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社会稳定与否关系到改革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清醒认识到“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8]。“只有实现民族团结,社会才会稳定,人民才能定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1]。“3·14”西藏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7·5”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都是由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组织策划实施的,其矛头所向都是民族团结这个稳边固国的前提与基础。这也让我们在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上认识到:民族团结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全国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特别是地处边疆的民族区域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更是关系到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情。

四、民族团结是科学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

在当代中国,实现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进步,就不能不讲民族团结,就不能不重视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事业发展、人民幸福所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保障作用,就不能不把“民族团结建设”作为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重要的环节建设好,就不能不把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协调民族关系,统筹民族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的重要方面。因为上述观点共同阐释了一个道理,民族团结有机地融入了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是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反映了科学发展内在的本质要求。

共和国60年建设的历史进程也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证明:正是因为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原则,始终不渝地坚持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了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民族团结建设,协调民族关系,统筹民族发展,切实发展与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利与权益,我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才普遍增强,民族团结水平才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才空前高涨,聪明才智才充分发挥。总之,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维护了祖国统一,推动了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5-159.

[3]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6-10-19.

[4]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0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277.

[7]胡锦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EB/ OL].新华网,2009-08-25.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44-358.

[9]刘红英.论科学发展观的审美内涵与审美价值表现[J].云梦学刊,2009,(3).

(责任编辑:云 飞)

National Un ity and Scien tific Developmen t——A new angle of interpreting the conception of scientif ic development

L IFa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heory,Party School of Xinjiang Uighur Autonomous Region,U rumqi 830000,Xinjiang,China)

The concep 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guiding p rincip le for China’s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policy of national unity must be guided by the concep 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o rder to develop smoothly.Fo r this reason,it is necessary,in the national field of view,that we interp ret the concep 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a new way based on national unit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national unity is the important aim,the significance,and the necessary connota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National unit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its p rerequisite and basic guarantee,and the intrinsic nee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national unity;scientific development;angle

book=2010,ebook=19

D633

A

1671-0304(2010)02-0038-04

2010-01-05

李芳(1977-),女,新疆石河子市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民族理论教研部讲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边疆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科学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科学拔牙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