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村庄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2010-08-15 00:51李昕任英
山西建筑 2010年12期
关键词:名村陈氏构筑物

李昕 任英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村庄地处华阳山麓、樊溪河谷,西、南、东南与郭峪村接壤;北、东北与沟底村交界。该村具有内涵丰富的名人文化,陈氏家族是“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城堡、官宅、商院相结合的古建筑群。皇城相府被专家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东方唯一的双城古堡”“规模宏大、保护完好,集官宦巨宅、文人故里和民居于一体的代表作”。同时还是体现“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的典范。村落选址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最佳位置:背依苍龙岭,往远有一脉相承的来龙之山——樊山,可谓龙脉绵延;前有案山朝山、临金带环抱之樊溪;左辅以青龙,右弼以白虎。充分显示了古村落山环水绕的风水特征,堪称风水宝地。

1 规划原则与目标

1.1 规划原则

1)原真性原则。古建筑的原真性是历史文化名村价值特色的根本所在,在保护整治中应防止不合理的功能及材料的使用对建筑遗产造成的真实性损害,任何修复工作都应力争使用原材料,并采用可逆性技术。2)整体性原则。历史文化名村是包括建筑、环境、空间格局以及人类活动等元素在内的统一整体,所有组成元素都与整体有一定意义的联系。在保护中不能将其彼此割裂开分别对待,应从整体上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历史文化名村风貌的完整性。3)新老建筑相协调原则。历史文化名村的老建筑是反映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风貌的核心所在,因此,新建筑应该从建筑体量、色彩、形式等方面与老建筑相协调,以保持和维护村落所代表的一定历史时期建筑风貌的主导特征,使其主流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继承。4)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相衔接原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从性质上应属名村建设规划的专项规划,后者在名村保护上起宏观决策作用,前者应在后者的指导下展开。

1.2 规划目标

1)划定皇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范围,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协调发展区。2)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名村的空间格局和风貌的完整性,再现名村所凝聚的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传承地方历史文脉。3)以严格保护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发展旅游事业,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开发力度、发展速度和环境承载能力三者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保护与更新规划

2.1 保护框架

1)以历史为线索,从整体上保护村落的历史建筑、环境、传统空间格局等,以保持村落风貌的完整性。展示陈氏家族自迁居中道庄(皇城村)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历史变故。反映以陈廷敬为代表的陈氏家族在清代政治史、文化史、家族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皇城相府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以“山环水绕幽居之村”的人居环境为线索,保护村落周围自然山水景观与特色风景,体现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特征。

2.2 保护范围划定

1)核心保护区。a.皇城相府核心保护区范围:东至城墙外50 m;东南以内城东南角与南书院东门外影壁东南角两点的连线为基线外延50 m为界;南以南书院南墙外延70 m为界,延伸至河坝;西南角以河坝为界;西以河坝为基线,外延50 m为界,该界南端以马尾沟沟心线与河东坝相接,北端到圈口桥中心与北界延线相接;北以樊家大院后北城墙为基线外延50 m为界,各条界线相互延长相接。b.陈氏祖坟核心保护区范围:南以龙凤山脊为界;东以陈廷敬墓碑东70 m为界;北以陈廷敬墓碑北70 m为界;西以挽诗碑亭西70 m为界。2)建设控制地带。a.皇城相府建设控制地带:东以龙凤山脊为界,西以西山岭为界,南以保护界外延100 m为界,北以保护界外延200 m为界。b.陈氏祖坟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南同保护范围,东同保护范围,北至樊河河心,西同保护范围。3)协调发展区范围:包括村落的其他部分和东、西两山的山坡。

2.3 建筑保护整治规划

2.3.1 建筑保护和整治措施

1)保护,是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建筑(文保单位)以及详细研究后确定的优秀历史建筑属“准文物”的建筑的保护措施。2)整饬,即根据历史地区的风貌特征和要求,对建筑的立面和形体上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强制性的整饬,通过整饬恢复建筑的原有风貌或者减少它们与历史地区环境的冲突。3)保留,对处于历史风貌地区以外的、不影响传统风貌,而且质量好的建筑,采取保留措施。4)拆除,针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措施。拆除的对象主要针对功能不符、对周边环境风貌有较大冲突和视觉障碍、有条件拆除的建、构筑物。

2.3.2 建筑保护整治规划

1)核心保护区。a.重要保护点。将核心保护区内建造历史久远,保存基本完好,细部特征具有一定历史及艺术价值,突出表现历史地区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为重要保护点。包括大学士第、小姐院、河山楼、屯兵洞、城墙、御书楼、牌坊(2座,位于相府内)。保护要求:对建、构筑物绝对保护,进行严格维护、修复等设计。构筑物除修复主体外,应确保局部环境的设计与恢复,并对外部环境、材质、地面、高低开合等格局进行整体保护。b.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指皇城相府(内城、外城、南书院)内除重要保护点以外的其他部分和陈氏祖坟(紫云阡)。保护要求:严格保护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门窗细部等,在维护、加固、修复重建中必须按原风貌以“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2)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要求:该区域内新建建筑的檐口高度不超过6 m,新建建筑的性质、形式、体量、色调都必须与历史风貌地区相一致。对于该区域内的现状建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整饬、保留、拆除措施:a.对于应该拆除的不协调的建筑,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拆除或改建的,应暂时维持现状,待条件成熟时拆除、改建。b.根据历史地区的风貌特征和要求,对建筑的立面和形体上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强制性整饬,以减少与历史地区环境的冲突。c.对功能不符、与周边环境风貌有较大冲突和视觉障碍、有条件拆除的建、构筑物,采取拆除措施。3)协调发展区。整治要求:新建建筑檐口高度应控制在9 m(3层)以下,建筑色彩以灰、白、暗红色为主,立面处理应尽量采用或影射传统特色,避免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和铝板等现代装修材料,并应与周围山体环境协调;对风貌影响严重的现代建筑,进行外观改造,取得风貌的统一。整治建筑周围的场地和环境,增加樊溪沿岸的绿化、加强边山植物景观的保育。

2.4 建筑高度控制

1)严格控制历史风貌地区的天际轮廓线。历史风貌地区是集中体现名村风貌的地区,规划严格控制,以保持原有的高度,特别是核心保护区的天际轮廓线;严格控制更新建筑高度与风格形式。

2)重点保护山体边缘的轮廓。皇城相府和陈氏祖坟建筑在起伏的山体上,其外部轮廓应不破坏原有的山体起伏的形态。

3)对景观视廊的控制。保证相府、西山院、陈氏祖坟(紫云阡)三者之间有良好的视线通廊。

名村新建、改建的建筑高度控制分为两个层次:1)二层控制区:是指风貌控制区以及协调发展区的山坡区域,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层以下,檐口高度不超过6 m。2)三层控制区:是指协调发展区的其他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三层以下,檐口高度不超过9 m(局部地段除外)。

3 结语

村庄的保护与更新规划必须坚持维护历史遗存、完善原有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必须保存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传统格局和风貌。在核心保护区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外,不得进行其他新建、扩建活动。在保护范围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按照建设管理的程序进行立项、设计、施工等;并在保护范围内禁止有损文物及文物景观的建设,对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的建设,修建破坏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广告、标牌等设施,损坏和拆毁受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等。

[1] 王 军,赵燕菁.北京正面对一次丧失不起的机遇(下)[J].北京规划建设,2005(3):16-17.

[2] 张兆田.旧城改造中历史文脉的保护——以天津市为例[N].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02-02.

[3] 窦 武.北窗杂记[J].建筑师,2003(6):25-26.

[4] 王 军,赵燕菁.北京正面对一次丧失不起的机遇(上)[J].北京规划建设,2005(1):30-32.

[5] 单德启,姚红梅.绍兴东浦水街的保护与更新[J].小城镇建设,1996(3):14-16.

[6] 张路峰.从柏林看北京:外国学生眼中的旧城保护与更新[J].北京规划建设,2006(3):48-49.

[7] 郑力鹏,吴庆洲.佛山福贤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34-35.

[8] 许五军.赣州灶儿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J].科技广场,2007(8):60-62.

[9] 吴桂军.城市规划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06,32(15):89-91.

[10] 侯寅峰.浅谈历史街区商业街的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07,33(5):70-71.

猜你喜欢
名村陈氏构筑物
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
邻近重要建构筑物条件下的基坑工程设计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给水排水构筑物结构设计分析
强夯施工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分析和保护应用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直销企业如何构筑物流竞争力
陈氏验方回乳灵回乳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