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博中国馆看现代中式大屋顶建筑

2010-08-15 00:51陈保建
山西建筑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馆中式岭南

任 伟 陈保建

世博会展馆是一个展示国家综合面貌的窗口,作为主办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集全球华人创想于一身,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将中国文化元素和现代风格糅合在一起,实现了形式和功能完美统一。中式建筑的造型语言如何在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展现,从而将建筑的文化特征表达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世博馆区中国馆的熠熠风采再一次令我们展开了思索。

1 世博会中国馆

1.1 造型特点

世界博览会作为一次世界性的展览盛会,将于2010年5月在我国上海举行。展览会场的各国场馆已先期竣工。中国国家馆通体采用了中国红,色彩上鲜明的展现出了我们的文化属性。作为泱泱中华的儿女们在这场世界性的展示盛会面前都热切的期望着能够一展我们的风采,让世界能够充分领略到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国家馆作为一个最集中的展示体,它担负着展示国家形象、彰显民族自豪感、体现世博会主题思想的多重使命。为完成这项工作,世博中国馆调动起全球华人的智慧。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以和谐为核心,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展示中国庄重祥和的国家形象。中国馆的外形形制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礼器,鼎的造型。因为视觉的原因,从下方看去整个馆体用中国古建筑的梁搭接形成馆顶,向外层叠挑出形成的屋檐又与中国建筑斗拱的结构形式相吻合。支撑馆顶的四根馆柱整体上看是“鼎”的四足,屹立于大地之上,让整个建筑有雄视四野的气宇;近看四根柱子又因为细节尺度的良好处理,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的梁柱结构。一个建筑两种解读,分别串起了中华文化璀璨的青铜时期和封建帝王时期。建筑采取现代建筑的设计语言,以简洁的梁式形体构成塑造出了中国馆的国别、民族、文化特征。

1.2 新理念的体现及建筑文化内涵

建筑设计是一项工程实践又是一项艺术创作,不同的时代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各有不同。从古代的砖石、木瓦到如今的水泥、钢筋混凝土,在建筑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建筑理念和建筑材料扮演了建筑发展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导演和编剧的角色。一座优秀的建筑作品的诞生是一次材料科学和设计理念的集中展演。2008年北京奥运主体育馆鸟巢,纯钢结构建造,形体简洁、抽象,科技感十足,契合了当下建筑设计领域里的后现代风潮,又展示了其节能环保的措施。可以说鸟巢及其身旁的水立方这两座建筑代表了我们国家在建筑设计领域对造型、功能、象征意义等建筑自身所必备要素的具体思考和实践。事实证明它们确实达到了设计时的初衷,无论是在使用功能上还是受众心理映射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新材料的大胆采用与建造理念的充分结合,真正将能代表这个时代发展阶段的建筑作品推向了历史舞台前沿。建筑理念是一段时期里人们对建筑的感性、理性认知经过充分考虑成熟后形成的一种科学认识。它左右着这个时期的建筑实践活动,同时也通过建筑实体将具体的细节展现出来使人们能够触摸、感受到这些理念。先进的理念能够促发人们的创造力,产生更大程度上的再创造;落后、错误的理念则将人们引入一种误区、弯路,耗费时间与资源,阻碍创造力的生成和发展。世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该建筑拾取了中国古建筑结构造型中的构件特点,用现代的钢结构和复合材料加以完成,整个建筑寓意深厚,形制别样,充分体现了新材料武装下的建筑理念,将节能、模组化建造等理念切实的落实在了这座永久性建筑里,使之真正成为了世博会园区建筑之冠。

2 中式建筑大屋顶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如今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里已经较为成熟的运用起了中式建筑的造型风格元素,世博中国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方案的胜出,更是再一次的展现了岭南建筑风格在探索中式大屋顶建筑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前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年~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岭南建筑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体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整个中式建筑大屋顶的衍生与发展,岭南建筑对其进行的探索与推进促成了如今的中式大屋顶建筑设计的格局,有继承有发展,最能集中展现我们成绩的就是世博中国国家馆。它来自于对中式大屋顶用于现代建筑方面造诣最深的岭南建筑学派,真正体现出建筑设计领域在探索中式建筑风格融入现代建筑,用以表达人文精神方面在当下取得的最高成就。

3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式建筑风格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取它作为中国建筑的代表也许有失偏颇,但确实应该看到的是在建筑设计越来越同质化的当下,建筑风格和建筑个性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建筑实践过程中的诉求。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国人对建筑单纯满足容身这一功能性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将现代建筑更多的融入人文色彩,展现其建筑精神已经成为了所有建筑实践工作者新的追求。这里作为等级层次的最高形式,体现国家精神的大型建筑就成为这些所有诉求的最集中载体。让建筑更多的体现属于建造者的独有的精神属性,既是对建筑精神探索的延续和深化,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在现代建筑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下,建筑个性真正被唤醒了,这就催促着我们建筑设计者的再学习与再创造,真正的和谐是人、建筑、自然的和谐,为此我们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第4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中国馆中式岭南
忆岭南
雨岭南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不辞长作岭南人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易说岭南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