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

2010-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0年12期
关键词:林盘竹林民居

郑 婧

1 概述

生态,在工业化发展卓有成效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虽然这个名词被众人所知,但真正理解并在实践中认真考虑它的人却并不多。事实上,“生态”原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但现今它的范畴更加宽广,渗透于各个领域,用于描述美好的、健康的、和谐的事物。自然界中各个角落,无论其大抑或小,都存在着一种生态的平衡与协调,只有保持这种状态,它才能长久稳定的延续和发展。在成都平原,由于都江堰的千年浇灌和各地移民文化的影响,这块大地上形成了顺应自然,独具特色的民居与聚落形态——林盘。它们大大小小、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川西平原上,是四川独特的农耕生活形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给人们展现了一种生态的居住模式。以下将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对林盘进行介绍和分析,试挖掘出这种特有居住模式的生态意义,总结其对现代城乡建设的启示和作用。

2 林盘的形态及分布特点

林盘指由农家居住院落与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以及外围农田耕地所构成的聚居及劳作场所,它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院、林、田。院是指院子,即居民的房屋建筑以及前面的院坝;林是指园林、竹林、树林等,它们围绕在建筑与院坝四周,重重叠叠,郁郁葱葱;田是指农田、耕地,它处于最外围,一望无垠,田间或有溪流和小路,深入竹林深处。构成林盘的各要素在精神上由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化为点(院落林地)—线(河流道路)—面(农田耕地),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完整形态。

林盘虽均由这三部分组成,但其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有的包含几户人家,有的则有几十户。从整体环境上看,若干林盘聚落自由组合,形成复杂而又有固定规律的网络结构,从城市到场镇,从场镇到村落,由大到小地被串联起来,形成丰富多样的大地景观。这些林盘根植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历经数千年,仍保持着平衡,发挥着作用。

3 林盘的生态意义

3.1 各构成要素生态效用

3.1.1 林地

从外观来看,林盘中有许多竹林树木,农户依林而居。这些林木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还是林盘中最为主要的生态要素,发挥着重大作用。其生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竹林对水源和土壤的阻截和涵养是从地上和地下两个方面来完成的。首先,竹林枝叶繁茂,林冠和众多的秆茎在雨天能截留住部分雨水,当降雨被若干层交错重叠的枝叶及秆茎截流后,其方向和降落方式都有所改变,速度和强度更是大大减小,从而减弱了雨滴对土壤直接的冲蚀;同时,地上的秆茎和地面的枯叶可有效缓和地表径流作用。2)改善土壤。竹林由于其特殊的组成结构和生长方式,对土壤的改善作用也十分明显。根据骆仁祥等人的研究可知,竹林林地土壤具有很高的抗冲和抗蚀能力。0 cm~40 cm的上层土壤抗冲指数和抗蚀指数,毛竹分别为0.998和1.051,高于刺槐的0.92和0.98,水杉的0.93和0.52。另外,竹林因林下有较厚的枯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林地土壤渗透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缓和了地表径流,发挥了竹林涵养水源的作用。3)调节气候。首先,竹林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合成有机物并释放O2,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有效地调节气温。同时,在冬季,竹林林冠层的枝叶可以吸收反射太阳光,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气温;在夏季,林冠又会阻缓积热的散发。另外,竹林还可以抑制林地的蒸发作用,保持林内较大的湿度。这种低温高湿的气候特征,加上大面积的枝叶,竹林还会造成夜间强烈的辐射冷却,有利于形成雾、露、霜和雾凇等凝结物,增加水平降水。4)防阻风沙、净化空气。竹类是重要的防风树种,因其四季常青,竹冠紧密且较高,所以防风效果好。当狂风受到竹林的阻挡,气团的流动会被影响,风速减小,方向改变,风也被迫分成两路前进,一路从林中缝隙穿过;一路从林冠上越过,风力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尘埃等杂质被过滤掉,空气得以净化。加之竹林所制造的氧气,使空气更清新,人也更舒适。5)减弱噪声。竹林中纷繁复杂的枝叶秆茎会使传入林中的噪声声波不断受到阻碍,发生反射,损失能量,进而达到降低和阻隔噪声,保持林地宁静的作用。

3.1.2 农田

林盘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农田是农民生活的支柱,因而它也是林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自身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它是一个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以作物为中心,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间在能量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上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力学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整体上看,一方面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起着人工湿地的作用,维护着整个大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田与林地相互配合协调,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一起维护着大环境和小区域的生态平衡。同时,林地对气候的调节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例如:林地对水源的涵养和对空气湿度的调控可以有效的防止农田干旱,对温度的调节有益于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发育,同时,它还能减少寒流和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

3.1.3 民居

林盘中的建筑多为成都平原中的特色川西民居,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小青瓦坡顶房屋,也有泥砖砌墙(或茅杆夹壁),麦草盖顶的简陋住所。平面布局以L形、三合院落居多,也有四合院或扩建的重台重院式大房屋。林盘民居的生态意义贯穿于它的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以及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从其选址看,由于川西土地多软性,不利于运输工具长距离运输,为便于生产劳动,就选择了一种分散布局的方式,在农田附近修建屋舍。从建筑的材料看,继承传统农耕生产的原则,就地取材,自我生产。建筑多以周边的竹木为材料,一方面与环境协调,另一方面体现“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思想,极富生态意义。并且木材属于纯天然材料,对人体无害,且很大程度上反映自身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璞归真、与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其纹理质感和色彩都能激发起人们温暖亲切的心理感受。从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看,林盘里的民居与四周的竹林和谐地融为一体,共生共存。高大的竹木庇护着民居,为其挡风遮雨;民居里的人也保护、管理着竹林,让它们更加健康茁壮。从居民的生活方式看,他们根据周围资源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利用,赋予了它们新的价值。

3.2 林盘整体生态意义

林盘中各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它本身包含着景观生态学中基质(农田)—斑块(林地)—廊道(道路水系)模型,也具有生态学中“边缘效应”的某些特点,在林地与农田交界处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地带,从另一方面调节生态环境。在整个城市中,它更是大面积的绿洲,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林盘中人们的活动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在精神和人文层面体现了生态的意义。

4 结语

从林盘各方面特征可以看出,它保存着众多自然的要素,经营着一种原生态的生活,依托土地,反复利用,自始至终保护着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建设模式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保护它们的同时,学习其精髓似乎更为重要——将生活与生态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创造出更为健康合理的生活与居住方式。

[1] 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2] 郑建刚,朱鸿伟.关于对川西农村林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R].2008.

[3] 杜晓帆.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东北林业大学,2007(4):42-43.

[4] 李映发.都江堰水利与灌区生态环境[J].四川水利,2003(2):27-28.

[5] 萧江华.重视发挥竹林的生态功能效益[J].林业经济,2001(5):16-18.

[6] 陈 妍,张福昌.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意义[J].科技信息,2009(3):35-36.

猜你喜欢
林盘竹林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寻访竹林隐士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