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日常生活角度的城市设计

2010-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0年23期
关键词:雅各布空间生活

白 颖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对笔者而言是一本饶有兴味的关于城市设计的书。它的作者简◦雅各布斯以一种观察、认识城市环境的新的视角和方法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此书不是一本对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或对城市设计形式的吹毛求疵。恰恰相反,抨击的是那些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以下是笔者在解读此书的过程中,对当前城市设计引发的一点思考。

1 城市设计的反思

一直以来,建筑及城市设计强调经济、实用、美观,把美观与经济和实用割裂甚至对立,而且把美限于“观”。这本身就是个误解。而使设计进一步走入误区的是,当人们把强调美观作为一种社会的进步,而位居经济和实用之上时,空洞无味的形式美便日渐风行。于是有了城市里千人一面的甚至是为了某种不恰当的炫耀大而无用的广场,有着遭人冷落的街区公园……这些失败的作品,我想我们在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设计师们沉醉于图纸上各式城市空间完美的表达和形式,却忽略了把人和人日常生活作为重要的因素,把真正的使用者排除在外,当然设计的最终结果,不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成为了必然。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工作、居住、休闲、娱乐,被解剖成一个个独立功能的零件。城市设计过程中则把这些功能零件加以组合、装配,于是,整个城市本身也就成为了一个机器。通过交通系统和汽车把这些零件组成为一个功能体。而人则再一次的被忽略了。简◦雅各布斯在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从生活者的立场出发,从常识的角度批判规划理性主义的功能分区,机械教条导致了城市复杂性降低、活力丧失及非人性化现象出现。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观察、认识城市环境的新的视角和方法,即对城市环境与日常生活互动关系的关注。其视野关注的是“人行道”这一最基本的城市空间元素的日常使用和安全感、邻里交往、小孩的照管等与居民日常生活须臾相关的活动,简◦雅各布斯将我们的视野转到对城市中普通人日常生活空间的极大关心,这种视角迥异于与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城市主义忽视和否定日常生活空间的观点,对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关注日常生活空间有着重要意义。

2 日常生活空间的思考

“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由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及先验现象学》中提出,随后被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人关注和发展而成为世纪性话题。主张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家对“生活世界”有着不尽相同的视角和理解。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前反思的、非主题化的、为科学和人的其他活动提供价值和意义的、人们日常可“经验到”的世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是人们的语言交往或游戏;列斐伏尔则要以“日常生活”来抵制技术理性及结构主义与其派生思想对社会和人文科学乃至建筑话语的全面入侵等等。尽管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随着城市环境的变化,沟通方式的发展,全球化以及其他发展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设计中,引入日常生活的视角,为人创造较佳场所,已成为了众多城市设计师们的准则。

3 日常生活规划方法

城市设计向日常生活视野转向是避免现代理性大尺度规划导致的种种弊端和避免城市被同化为千篇一律的唯一途径。

3.1 没有统一的现代社会,也没有统一的日常生活世界

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都不能涵盖城市生活世界的所有方面。虽然日常生活世界具体的方法具有不可通约性,但却可以有相似的方法论。回归日常生活就要避免现代理性大尺度规划,反对机械的功能分区从而导致的城市丧失活力和增加不必要的通勤等问题。机械的功能主义抹杀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适当密度的功能混合才是日常生活,才可以激活人性,诱发想象,才能增加街区活力,缓解社会阶级对峙;同时回归日常生活就要反对目标狭隘的物质形态符号设计,符号主宰的物质形态设计实则是一种异物教崇拜,不能解决本质上是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引起的城市问题,是背离真实的日常生活的。

我国现阶段还停留在物质形态规划的层次,亦即雅各布斯强烈批评的阶段,即以为塑造好的物质环境就能创造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性量化的科学方法和清晰而有秩序的功能划分就可以掌控城市的良性发展。崇尚科技理性的大尺度规划已经造成城市活力丧失,而停留在凯文◦林奇五要素确立上的视觉系统虽然可以愉悦众人使得城市“别具一格”,但毕竟是远在生活世界之外的“身外之物”。另外中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过程日益加剧等诸多变化,规划需要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视野,物质形态决定论和目标狭窄的城市规划目标单一都会贻害无穷。

3.2 重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场所、空间和环境的感知和经验

我们的知觉系统对生活世界和场所空间的各种微妙的知觉以及不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感知,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真实基础和唯一源泉。原有的建筑形体造型和空间理论不能模拟这些丰富的感觉体验。

3.3 消除大尺度现代规划应该诉诸于日常生活的相互交往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就是重要的因素,公众参与不是一个抽象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过程,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城市现状对应不同的实践过程,因而公众参与也要作不同的理解,不可能存在公众参与的单一范式,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都不能涵盖城市生活的所有方面。

3.4 日常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具有社会历史性与民族差异性的现象,而不是僵死的千篇一律的物质生活现象

日常生活决非只是社会生活总体中的那个卑微低贱的一面,它同时也是社会活动与创造性的汇聚地策源地。所以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是对消费体制、资本侵蚀、符号殖民抵抗的根本途径。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全球扩张,带来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只有回归日常生活,根植地域文化才有助于抵制这种潮流,同时彰显城市特色。诚然大的山水格局,优美的自然景色,丰富的城市符号系统能够突出城市特色,但是城市未必厚重耐读,日常生活的回归才能给予城市强烈的生命活力、浓厚的人情味、和谐丰富的社会,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并孕育其中的价值观、精神追求、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这才是城市的“灵魂”,才是城市特色的内核或深层结构,才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另一个的最大特色。

4 结语

城市规划与设计回归“日常生活”就是要从城市环境与实际生活者的互动出发,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核心,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为城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添新的活力,使城市真正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多工程、方案空洞无物,过多地充斥着新潮、眩目的概念,不过是假借“技术理性”之名的大尺度纯粹城市物质形态设计,企图以功能完善、环境美观达到整个城市发展的均衡和完整。这势必会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覆辙。重新回归“日常生活”的设计理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规划和设计范式向“自下而上”的转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痛定思痛的历史给予的经验,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前提,因而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行动。

[1] [英]卡莫纳.公共场所——城市空间[M].冯 江,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 武凤文,徐翠萍.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9,35(4):16-17.

猜你喜欢
雅各布空间生活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暖被窝
暖被窝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的理想是对癌细胞重新‘编程’”——伊夏尔·本·雅各布访谈录
阿达姆松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