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的非技术因素探讨

2010-08-15 00:51姜希宾
山西建筑 2010年23期
关键词:民居住宅房间

姜希宾

0 引言

现代居住小区的模式并不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舶来品”,是西方世界应付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城市人口集中与膨胀所创造的一种居住方式,这就使得这种居住模式在本源上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有着不同的出发点。老民居群和现代的居住小区的功能是相同的,但它们在空间上的排列有着很大的不同。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改变了自然环境,却失去了阳光,从而引发人们对传统的居住形式的向往。

与旧城区中那些老民居群相比,现代的居住小区在日照、通风、功能、结构、水电设施和消防等方面都占有优势,但不能赢得人们的青睐,那是因为现代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质量比不上老民居群,这里所说的环境更多的是指人文方面的“软环境”。如何使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居住小区很好的融合,这就需要我们专业建筑师运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才能去改造和美化。

1 现代住宅小区和传统老民居外部环境的比较

1)传统老民居的户外活动依附于道路,而现代住宅小区通常是活动与道路分离;2)传统老民居的道路有与住宅尺度相适宜的连续界面,而现代住宅小区的道路基本上与建筑无关;3)传统老民居的底层往往开设店面,室内外活动可以互相渗透,而现代住宅小区的底层一般还是住户,对陌生人持防范态度;4)传统街区很少另外辟出公共活动空间,即使是广场,也大多位于道路的交汇处,居民的出行、购物和交往都依附于道路。街道是开放的容器,具有混杂的功能,不仅提供便利的交通,也允许居民把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扩展到其中。从小区公园到组团绿地,虽然都与道路相连,却和道路没什么紧密联系,只有专门散步、锻炼的人才会去活动,一般进出的居民并不会穿过这些地方。结果是:活动场地因为缺少行人而显得沉寂,造成“没人活动是因为没有人在活动”的情形;而大多数居民除了在家看电视外,又觉得没什么地方好去。

通常人们对环境经历“人—环境—心理”的认知过程,不同的环境就会造成不同的心理体会。现在,一些新建成的小区为了给住户提供更多好的心理感受,也做了许多细致的绿化、小品和硬地,建筑形态和布局也灵活多变。然而,目前的小区环境还很难称得上生气勃勃,许多预想中的活动场地,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在活动,所以不仅需要对居住的行为心理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分析和学习传统街区中长期形成的富有活力的空间模式,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传统的居住环境。

2 传统居住环境的构成

1)从物质要素构成来讲,居住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物质实体,自然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地质、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路径、种植、堆山、叠石、水池等。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的巧妙、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写实性的自然景观,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将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2)从社会构成来讲,我国传统住宅可分为百姓住宅、文人住宅、官商宅第,直至王宫府邸。阶层、生活爱好或信仰的不同,以及审美情趣的各异,使得传统居住环境异彩纷呈。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文人住宅。文人住宅相对活跃,对传统居住环境、对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深刻。

3 传统居住环境也奠定了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古典文化素以其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隐喻手法,与西方文化相映成辉。强烈的人文意识、细腻的审美体验、曲折的隐喻手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可以说最初是由传统居住环境奠定的。

1)强烈的人文意识: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包含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汉唐以来儒道佛学说,还是宋明理学,都是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宇宙生成模式。它立足于人,指归于人,始终关心人的精神发展和道德发展,关心人的生活意义,主张“厚德载物”的价值理性。

2)细腻的审美体验:居住生活中的闲情逸致,逐渐转化为古典文化的美学主张。儒、道、禅中的重体验、重直觉、重诗化的体验审美心理学,古典绘画中讲求的“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文学中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都与传统居住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厚渊源。

3)曲折的隐喻手法:传统居住环境中通过建筑、山、石、水、植物等物质要素的精心配置,达到娱观者之目,益人情性,寄托精神追求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居住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改变,但是中国古典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沉积则不会轻易抹去,在人们的心底始终还保留着对以往生活方式的向往,正因为如此,人们希望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理念融入现代的小区环境。而这些要求更多的是体现在室外环境上。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室外环境的人文因素,对于住宅室内环境的要求中国有着自己的传统而经典的建筑环境心理学——风水,风水可以说是朴素的建筑环境心理学,但是我们的古人又大多将这种心理学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伦理道德相结合,使它具备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虽然风水中也体现了一些技术上的原理,但更多的还是其中国式的寓意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体验。

4 现代住宅小区非技术因素的应用对业主心理感受的影响

颜色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得到的,不管是小区规划的整体色调还是建筑的外立面以及室内设计都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下面我们以住宅室内设计颜色选择为例谈一下住宅设计的非技术因素对业主心理的影响。

首先应根据房间的用途来选择颜色。房间的用途往往决定了所要营造的效果。起居室应当显得明亮、放松或温暖舒适,而餐厅应以暖色为主色调,也可以用深暗色。厨房总是适于用浅亮的颜色,但要注意慎用暖色。走廊和门厅只是起通道的作用,因此可大胆用色。而卧室的风格则完全由各个不同人的品位所决定,一般色彩最好偏暖、柔和些,书房宜雅致、庄重,以和谐为主色调。这都是根据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不同心理需求而定的。

天花面一般要用浅色。浅色使人感觉轻盈,深色使人感觉沉重。

另外还要根据房间的朝向选择颜色。朝东的房间由于最早晒到日光也最早离开而使房间较早变暗,所以使用浅暖色往往是最保险的。朝南的房间日照时间最长,使用冷色常使人感到更舒适、房间的效果也更迷人。朝西的房间由于受到一天中最强烈的落日西照的影响,宜用深冷色,这样似乎更舒服。朝北的房间由于没有日光的直接照射,所以在选色时应倾向于用暖色,且色度要浅。

还要根据房间的形状来选择颜色。颜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房间形状的感觉。例如,冷色可使较低的天花板看上去变高了,使狭窄的房间变宽了。在房间远端墙上用深色度的颜色,会使墙面产生前移的效果,类似的效果可改变房间的心理外观。

诸如颜色、材质、比例尺度以及建筑元素的组织都可以达到改变原有建筑空间效果和心理感受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建筑师在今后的设计中更多的从“人的关怀”角度考虑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5 结语

人是理性和感性互相交织的高等动物,我们是唯物论者,但我们从不否认心理学的唯物性和客观性。人的心理感受是居住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质量。从居住的技术层面上讲,有着较为详尽的数据上的规范,是理性的、容易掌控的,尽管一些书籍的采集是来自人的行为尺度与心理尺度,但它已经形成硬性的规定;而另一面,居住环境中的非技术因素,则不好用固定的数据去约束,它总是要随着具体的环境去改变,是抓不住、摸不着的抽象范畴,但是它对人们感知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做好居住环境的非技术因素的研究,共同设计建造更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

[1][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建工出版社,2008.

[2]黄承元.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J].城市规划汇刊,1985(1):15-16.

[3]邓述平.面向居民需要的居住区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1991(4):21-22.

[4]杨红霞,刘银霞,鲍迎水.建设绿色住宅 改善人居环境[J].山西建筑,2009,35(2):31-32.

[5]相马一郎,佑古顺彦.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民居住宅房间
Chapter 4 Merrick's first home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Jaffa住宅
民居智库
房间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