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拟态学浅析数字建筑的机遇与挑战

2010-08-15 00:51邱晓建
山西建筑 2010年23期
关键词:拟态形体建筑设计

邱晓建

现代主义建筑能统治整个20世纪与社会的工业发达程度有关。20世纪是工业时代,工业急速的发展,能完全满足现代主义建筑的需要。而到了21世纪,工业时代已经慢慢的过渡到网络信息时代,这种时代的转变必然会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存在提出挑战。如果现代主义建筑不能适应时代,将慢慢被替代,而对于现代建筑传承的一个意识形态,“拟态”也被提出了挑战。

1 数字建筑设计的过程

非线性建筑强调过程设计,重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的非标准的空间与形状并非随心所欲捏造的,而是高度依赖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与技术手段创造的不规则建筑形体与空间的生成。设计借助于编程或已有软件,影响建筑的各种因子首先转化成计算机内在逻辑语言,而后可通过计算机生成建筑形体,经过不断地修正与反馈,确立最终建筑形体。而借助于计算机数控机床(CNC机床),非标准的建筑形体可以拆分成不规则的部件,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制造出来,并组装成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为非线性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样新型的建筑设计在初期并没有“拟态”的意识形态的参与,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的设计参与。新型的设计方法(数字建筑设计)给我们的建筑思路带来了影响和改变。我们考虑的重点不再是传统建筑注重的建筑形体结果,也就是不去关注建筑建成后是什么样子。我们更注重的是过程,是把应用计算机数字生成技术作为一种设计方法来设计建筑。这就意味着建筑的形体设计本身不需要遵守任何预设的标准,可以自由的选择。而自由的选择就不会再收到之前大脑中的信息,不需要收到“拟态”的第三方的作用来左右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了。那么拟态与建筑设计又是什么关系,下面进行阐述。

2 拟态与建筑

拟态构成模仿的形式,但绝不是简单直接的模仿,它通常是一种适合的模仿。认出相似性是人类辨别特质的一种,“自然创造相似性。人只需想起模仿。创造相似性的最高能力却是人类的”——Walter Benjamin。在建筑学领域,当建筑师发展他们的设计能力时,我们也能发现拟态在起作用——正是这个过程也允许外部的形式被吸收和沉淀,然后被重新表达为设计语言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与建筑语言有特别的联系,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角色的采纳,而且意味着想象自身在某个特殊环境的能力。通常这个过程在建筑术语中通过表达的媒介出现,通过图纸或模型。拟态的学说在此也是相关的。

2.1 拟态与传统建筑设计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上,拟态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一个角色。如本杰明所说:“我们必须认出在仿造、制造一个拷贝的过程中它的本源。实质上它参照一个解释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在一个对象上塑造自身,也制造一个此对象的模型。同样地,拟态作为第三个参与者与这个模型相衔接而起作用,并且模型成了认同原本的对象的媒介。拟态因此是一种被制造艺术品的艺术家所召唤的行动,也被考察它的人召唤。”在建筑方面,我的理解是,我们在创造一个新建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拷贝已有建筑物的过程,在自身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对被拷贝对象的建筑加以改造,从而得到我们所创造出来的新建筑,在其间,拟态作为第三者参与设计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允许外部的形式被吸收和沉淀,然后重新被表达出来,成为我们设计作品的一部分。举个例子说,我们设计一办公楼,在看到场地或者看到任务书的时候,自然而然已经在我们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几种不一样的办公建筑形式就像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在动手设计之前,我们基本上就有了一个设计的方向。在这期间,拟态参与了我们的思想活动,启发我们想起曾经看过的类似的建筑或者是之前设计过类似的作品;而当设计活动深入,我们在考虑关于此建筑的众多因素时,拟态在其中也起着一个媒介的作用。可以说,在传统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里,拟态时时刻刻在其中起着作用。

2.2 拟态与数字建筑设计

在当今的情况下,似乎不可避免,传统建筑设计正受到数字建筑的冲击,那么,数字建造打破了建筑师传统的设计意念,同时好像也打破了“拟态”作为一种潜意识的意识形态对建筑师的影响。当然,在这里也不能说是拟态已经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消失了,如本杰明所说,拟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在建筑设计方面,在使用数字建造这一个新的设计方法或者可以说是新的技术之后,相比较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利用脑海中存有的知识或者说是经验在从事设计工作,一个作品的产生总是建立在以拟态为媒介,以经验和记忆为前提的基础下加以创造,或者说是改造更为恰当,而这个设计出来的新事物,总是在其间能找到过去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影子。那么从传统的建筑设计和数字建筑设计方面的冲突上看,数字建筑似乎缺乏理论根据,而只是在造型上取胜,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掌握了数字技术,就可以轻松从事建筑设计,似乎传统建筑设计受到了冲击。其实,在新的数字建造的建筑设计方法上,确切的说,我们在开始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开始的过程因为新技术的参与,我们在第一阶段往往得到一个拟态并没有在其中参与多少作用的设计作品,当然,我们自己所拥有的美学素养或者认识形态的差异肯定在其中也会起到作用,不过这里不是我们谈论的要点,所以,我们暂且可以忽略,第二阶段,我们在建筑形体出来之后,作为建筑师,我们肯定会考虑到环境,人文,历史或者其他一切与此建筑有关的因素,而在这个阶段,拟态又不知不觉在参与我们的设计。举个例子,我们在中国南京做一个美术馆,首先我们利用了数字制造技术得到一个我们相对满意的建筑形体,而这一切,可以说绝大部分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层次上,其后,我们考虑到这个地段的周围环境,人文地理等等,我们想到了南京的地方文化——明代的城墙,而这一要素我们就利用来作为作品的概念——“明城墙”。在这一阶段,显而易见,拟态参与了我们的设计,因为这是我们在挖掘自己的记忆过程中得到的,也是建立在人文知识基础上的。在这之后,我们的设计作品因为有了确切的概念,我们就会在此基础上,再次利用建筑设计的新技术进行设计和修改,在这个过程,再次回到新技术的主导上来。在这个过程里,拟态在其中部分参与了我们的设计。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传统建筑设计和数字建筑设计有着很多的共同点,都需要建立在专业的知识领域,有人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再困难的结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这可以说是只要能想到的就可以做出来吗,我觉得不是,我们依然需要建筑的无论结构或者力学还是其他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建筑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并且是以使用为其第一功能的事物,同时也是社会,城市,人文等的一部分。

3 结语

在拟态这个方面,无论是传统建筑设计还是数字建造,都离不开拟态这个媒介参与在其建筑活动中。在这方面,它们是共通的。建筑设计不是一个单独可以利用计算机或者高科技就可以实现的过程,我们需要考虑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建筑本身的使用等等一系列因素。这不是计算机高科技能解决的。换句话说,在拟态这个范围内,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和数字建造都只是其一部分,只是使用的方法或者途径有所区别。总之,拟态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依然参与,这样我们的专业素养,人文知识依然是建筑设计的关键,但因为有新技术的参与,我们在设计作品的方法或者是途径上无疑多了新的选择。那么,数字建筑,我们值得尝试一下。

[1]《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编写组.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周 楠.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启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拟态形体建筑设计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建筑设计的困惑
鸡霉形体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