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0-08-15 00:51张兰芳
山西建筑 2010年16期
关键词:建筑材料实验课理论课

张兰芳

1 概述

建筑材料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在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建筑材料课是土木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以后学习“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土木工程”“测量工程”等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通过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和进一步的强化;使学生明确材料检测、评价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做,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能够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质量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但在实际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此门课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听取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并经本人的认真分析与思考,对目前建筑材料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革的部分内容予以阐述。

2 建筑材料实验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组织安排欠合理。由于受到实验硬件条件制约,教师组织实验时,大多都是简单进行。例如:实验受到实验仪器配置和教学时间的约束,每组人数多,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操作的学生只是少数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其他多数旁观或作记录,很多学生做完实验还没摸到仪器,对实验内容缺乏深刻认识。实验结束后,组内成员大多都出现统一的实验结果,没有起到真正锻炼的目的。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体系薄弱。教师对实验课的讲解缺乏生动性,大多都是重复性的劳动,一般是先叙述实验的目的、实验内容,再详细解释设备仪器操作方法、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机械地进行操作、记录数据、填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限制,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各部门教师间合作与协调不够。建筑材料课程与后续的一些专业课在实践教学中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性较差,各专业课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引起上本专业课内容而忘记其他课内容的现象,从而也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也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另外,上理论课的教师和实验课的教师往往各尽其职,相互间对实验课的交流甚少,有的老师在上理论课时,不涉及实验教学内容,因此当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无法与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只收稿日期:2010-01-28 *:重庆交通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YJ200801)作者简介:张兰芳(1976-),女,博士,讲师,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系,重庆 400074是机械地完成实验教学内容。

4)成绩欠评价合理。实验成绩是评价本科学生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验考核的办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验态度、纪律、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对学生实验课的成绩缺乏科学、合理评价,导致学生上课缺乏主观能动性,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极为不利。

3 建筑材料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1)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实验。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愿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预操作”,加强课余时间的辅导,然后教师通过调查摸底将学生按素质高低分成强、中、差三大组,在课堂上将强、中、差三组学生交叉、合理地搭配组成小组,强的学生担当本组组长,带动其他学生,整个小组以“组长”为核心,由他负责本小组的实验操作和辅导,每组都随机抽取1名~2名组员对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简单阐述,或者同时开展各小组之间的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可选择一些技术性高、实际中应用多、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实验进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例如,砂细度模数的测定、水泥混凝土的搅拌、成型等,并评比出优、良、差组,对成绩优秀者颁发荣誉证书。这样既能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整个实验的进程,还能督促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掌握实验要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学生对今后的工作和所上的课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视,如果课程内容与今后工作有关,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所以,上理论课的教师从绪论开始,就应该针对不同专业,让学生了解本课程与所学专业的主要联系,并让学生明确建筑材料实验的主要目的、在建筑工程上的作用,以及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可以通过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2008年 5月 12日汶川地震中,一些建筑物的倒塌就是由于偷工减料或忽视材料质量要求而导致的。让学生明白掌握建材实验方法的必要性,珍惜课堂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手段多样化,改进传统的教学体系。建筑材料实验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例如提高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程度,加强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内容制作成PPT等教学课件,演示实例,教师也可与有关施工单位,质检单位等共同设计把相应的内容制作成录像,并将这些课件和教学录像挂在网上,先让学生观看,使学生通过观看清楚地掌握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步骤等,再进实验室亲自操作,这样避免了一些学生不愿“苦”读教材的弊端,使课程教学手段多样化,并起到预习的作用,提高教师课堂辅导效率,使全班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增强做好实验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成绩都折合成一定比例计算在理论课程的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在30%以下,这样的考核方式结果就是学生对实验成绩重视不起来。新的考核机制必须将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集中在创新上来,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为加重实验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应将建筑材料实验课设成独立课,并加强考核要求。考核成绩可以分成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日常考核主要包括学生提前预习、平时进实验室的情况、上实验课的态度、实验技能的掌握、口述情况、实验报告质量等。期末考试分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笔试主要是对实验室常识认识的考试;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核操作熟练程度、实际操作的独立性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考核前可以将主要的实验项目告诉学生,然后学生随机抽取并在实验室现场进行,例如,在规定的时间用坍落度法测定混凝土的和易性时,当混凝土出现离析、泌水时,学生能够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改进的措施。考核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现场复习,促使学生对各个实验内容在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5)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增强老师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学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各专业的课程较多,对专业课来说,一般是分期上,本学期上完的课,很少有学生回头再复习,因此,如果课程安排衔接不好的话,可能造成学本课程内容而忘记其他课程的现象,例如,在建筑材料实验课撰写实验报告时,数据处理部分就会用到数学的知识,如果学生的主动性差,不复习以前的内容,就会抄袭他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起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对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交叉和互补渗透。增强老师间的交流,特别是理论课老师和实验室老师之间的交流,比如上理论课的老师应尽量参与实验过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欠缺方面,在课堂上加强,实验室的老师通过进入课堂,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上理论课的老师提出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在共同的努力下,不断提高本课程的上课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王 倩.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1):64-66.

[2] 李恭琼.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者培养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5):119-120.

[3] 刘马群.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改探讨[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4):83-85.

[4] 相 军.传统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2,11(4):43-44.

[5] 李晓莲,时志军,李灵君.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30):194-196.

猜你喜欢
建筑材料实验课理论课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探讨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自由”的实验课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