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计量认证规范化管理

2010-08-15 00:51田彬亢
山西建筑 2010年16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准则管理体系

田彬亢

检测实验室进行计量认证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简称《评审准则》)中规定的 19个要素。《评审准则》对19个要素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要求通过认证的或准备进行认证的实验室应按19个要素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体系文件运行。但并未规定可供参考或借鉴的较为具体和明确的管理模式,在已经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中,规范化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1 计量认证的准备工作

1.1 领导认识、全员参与

实验室领导(包括最高领导者和领导层成员)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层,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改进资源配备等方面发挥着决策作用。因此,实验室领导是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实验室各级人员是实验室组织的根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有效的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为实验室带来收益。实验室应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向全体人员进行《评审准则》和管理体系方面的宣传培训。

1.2 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由实验室最高领导者正式发布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是实验室各部门和全体人员在检测工作中遵循的准则。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领导要尽快结合实验室的工作内容、性质、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便指导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工作。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纳入质量手册,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都知道并贯彻执行。

1.3 确定过程和要素,分配职责,配备资源

建筑工程检测实验室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提供符合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的形成是由各个检测过程完成的。因此,实验室应按照《评审准则》各要素的要求,确定检测报告形成过程中的质量环节并加以控制。为了对各个质量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应将各个过程的质量活动分配落实到相关部门,根据各部门承担的质量活动确定其质量职责和各个岗位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限。实验室在质量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涉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人员配备,根据需要应进行适当的调配和充实。

1.4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和运行的法规,也是计量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应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四方面内容。质量手册是根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描述与之相适应管理体系的基本文件,提出对各过程和活动的管理要求,是各检测实验室的内部“宪法”,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程序文件是规定各实验室质量活动方法和要求的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作业指导书是规定质量基层活动途径的操作性文件,针对具体的作业活动,是程序文件的细化,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业指导书包括操作规程、自校规程等,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第四层次文件包括原始记录、质量记录表格、检测报告等,是质量活动的见证性文件。实验室所编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的所有条款和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文件之间应相互协调,避免产生不一致的地方。通过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检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1.5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就是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各环节和各部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内部审核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对影响检测工作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较严重问题,开具不符合项目的报告,要求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进行必要的整改;通过管理评审对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内部的薄弱环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不适宜处,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修订或换版,制定出更适应于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从而形成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2 计量认证的基础工作

2.1 人员培训

1)作为检测实验室应根据需求制定并实施人员培训计划,内容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检测标准规范等内容。2)实验室应对培训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能力验证、人员比对、操作监督、内部或外部审核等方式证明培训的有效性。3)实验室应按《评审准则》的要求认真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各类人员的业务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记录存档。

2.2 规范实验室环境

1)实验室的环境要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各检测区间的分布要合理并严格避免产生交叉污染和相互影响。2)实验室内水、电、气管道的布置要整齐并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水泥检测室、养护室等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地方应有环境条件记录。3)有化学分析项目的检测室,所用各种器皿及试剂应分类存放,备用试剂应有专门的存储室或储存柜,有毒有害试剂应存储于保险柜中,并由两个人保管。4)实验室必须配有“三废”处理措施和器具,对“三废”的处理应满足环保要求,做到无害排放。5)对涉及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检测项目实验室应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

2.3 检测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管理

1)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是检查仪器设备处于受控管理的措施之一,《评审准则》明确规定检测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应实施标识管理,即使用合格、准用、停用三色标识。标志的内容应包括仪器编号、检定有效期等内容。2)所有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档案,并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准以及档案的管理工作。仪器设备档案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以及标识;启用日期及验收记录;检定或校准记录及合格证书;使用和维护记录;故障维修记录等。3)每台仪器设备旁边除应有使用记录外,还应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4)加强标准物质管理,保证所有标准物质来自有资质的机构并在有效期内,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2.4 资料档案管理

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检测方法、检测技术规范等受控文件进行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审核文件的有效性,保证在用标准是有效版本。对有关法律、标准规范、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原始记录、检测报告、供应商等档案进行分类归档管理。

3 计量认证的体会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是计量认证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实验室最高管理层作为策划与组织实施者必须起带头作用,激发起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分工协作,才有可能取得计量认证的成功。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计量认证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培训内容应包括检测标准规范、有关计量认证法律法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多方面内容,只有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尤其是全体人员都确实理解《评审准则》的要求,才能保证计量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3)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计量认证成功的保证。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把基础工作做好,尤其是各种质量记录要齐全、细化,并按程序文件的要求做好记录,才能保证计量认证工作取得成功。4)计量认证工作能促进检测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计量认证,一方面是获得国家的行政许可,另一方面实际上就是实验室管理向国际上靠拢,与国际接轨的过程。新的管理思想使各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检测工作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通过对《评审准则》的学习,以及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感受,增强了市场观念,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路融入每个岗位中,提高了服务意识和质量,以公正、诚信对待每一位客户,以优质服务取得客户信赖和社会的认可。

4 结语

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应深刻体会计量认证评审的内涵,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将国家权威部门的反馈信息作为管理工作推进剂,逐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建立符合自身实验室特色的管理机制,使之良性循环,长远发展。

[1] 陈文毅,杨东冬.农田标准化建设工程业主规范化管理的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16):208-210.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准则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