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西方

2010-08-17 10:08周安平专栏作者
中国报道 2010年8期
关键词:新兴国家欧洲人实力

周安平 专栏作者

1992年,我离开北京前往瑞士,从东方来到西方。

此时的东西方阵营刚发生了历史性倒置,就在半年前的1991年12月25日,昔日东方阵营的核心苏联正式成为历史。在德语中,东西方的表述分别是Morgenland和Abendland,中文意为“日出的地方”和“日暮的地方”。在铁幕刚被撕破的90年代初期,在我刚踏足这块“日暮的地方”之时,无论如何看不出西方如何日暮途穷,反倒是昔日的东方阵营国家纷纷倒戈,争相向昔日的敌手献媚。独立寒秋的中国,也被迫在瑟瑟秋风之中紧张地应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自1945年雅尔塔会议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对峙的东西两大阵营以及1946年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以来,90年代无疑是西方最春风得意的时候。而在西方最得意的时刻,其实危机已经孳生。

这一危机便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是西方国家试图利用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借助自由化的名义来控制世界经济和财富的手段。但令西方始料未及的是,经济全球化超出了其控制,它不仅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缩小了东西方差距,而且严重削弱了西方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迅速崛起,西方优势不再,其衰落已成定局。

在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西方在瓦解。而金融危机的突如其来,则提前给这一历史进程加速: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加速,跨大西洋关系逐步让位于跨太平洋关系;传统的西方富国俱乐部G7被由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组成的G20集团取代;在民主党上台之后,日本脱欧入亚战略显露头角

如果说上述现象尚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趋势的话,那么以下几个具体的事例则是给上述趋势的精彩的注脚:在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接近尾声时,奥巴马突然闯入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四国领导人的协调会,并在会后淡淡地将美与中国等达成的共识通知了目瞪口呆的欧洲人;今年5月的美欧峰会,欧盟和东道主西班牙忙于筹备的关键时刻,美国人突然告知:

随着美国战略的调整和新兴国家的崛起,我能想象,未来的世界格局必将打破东西方的藩篱,以利益而不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划分战略集团。这一点,甚至连美国的情报部门都看得清清楚楚。东西方不是不可超越,东西方必将被超越。如果说未来还有西方的话,那或许只是哲学的西方、文化的西方 奥巴马总统不能出席。欧洲人又是目瞪口呆:奥巴马缺席的峰会,还能叫美欧峰会吗?更让欧洲人恼火的是,就在同月,奥巴马内阁的几乎所有重要阁员悉数涌到北京,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强烈的反差不能不让欧洲人黯然。

西方的瓦解是从欧洲的衰落开始的,但欧洲的衰落并非自今日始。早在一战时,欧洲的实力就因为内讧而受到削弱,美国趁机强势崛起。到了二战,欧洲几乎被一个纳粹德国灭亡,苦守孤岛的英国在盼来美国的救援之后才获得喘息之机。这样一个欧洲战后自然被美国轻易褫夺了世界霸权。甚至如果没有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欧洲能否实现战后复兴还两说呢。

欧洲不想抛弃和放弃的是其曾经的贵族优越感和尊严,以及与美国的传统关系。为了后者,有时甚至可以牺牲前者:奥巴马刚刚入主白宫,欧洲各国领导人像番邦小国排着队等待奥巴马的接见,还相互攀比谁第一个见到了奥巴马、谁第一个接到了奥巴马的电话 奥巴马执政未满周年,欧洲人便迫不及待地给这位年轻的老大送上了厚礼——诺贝尔和平奖。但奥巴马并不领情,刚把奖金揣入囊中,便在哥本哈根与中国等联手给了欧洲一记耳光。

为了保存G8这个传统的富人俱乐部,不使其在G20的光环下太过黯然失色,据说在下届G8尼斯峰会上,萨科齐的那位明星夫人甚至打算一展歌喉,吸引媒体和世界对G8的关注。

其实,美国政治评论家罗伯特·卡根在著名的《天堂与实力》中已经说得明明白白,欧洲与美国之所以分道扬镳乃是实力使然。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实力差距导致两者在内政、外交、双边关系、经济、全球治理等方面体现出相去甚远的看法。奥巴马就差直接跟欧洲人说了:美国需要的是一个有实力、能够帮上自己的盟友,而不是一个忠心耿耿却始终拖后腿的盟友。

随着美国战略的调整和新兴国家的崛起,我能想象,未来的世界格局必将打破东西方的藩篱,以利益而不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划分战略集团。

猜你喜欢
新兴国家欧洲人实力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跨国并购潮的特点、过程及其应对策略
比例原则在欧洲人权法院诽谤判例中的适用
商标权属于人权?——从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谈起
新兴国家的物流市场发展情况
漆与艺——一种欧洲人的视角
网络空间治理的制度困境与新兴国家的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