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9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的发展

2010-09-15 09:22李燕领王家宏陶玉流
体育学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专业学位

李燕领,王家宏,陶玉流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学校体育·

1979~2009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的发展

李燕领,王家宏,陶玉流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分析了1979~2009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的发展情况。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经过10批审批,到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有120所,学位点有257个;自1986年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以来,19所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具有29个博士研究生学位点。2005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使体育学形成了体育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的综合格局,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开辟了新的培养渠道,解决了我国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问题。然而,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博士、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置不完善、4个二级学科间发展不平衡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体育学;学位点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在科技开发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日益凸显。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体育战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增加,而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等部门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各类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所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关键组成部分的研究生教育,也就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1]。因此,本文旨在全面回顾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确保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沿革

1978年研究生恢复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着调整。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部有关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法令,此条令的颁布表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此迈向了法制的轨道,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开始走向了正常、健康的发展[2]。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第一个专业目录实施的经验和问题,发文启动修订工作。1990年11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有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武术理论与方法(含气功研究)、体育史、体育管理学等10个学科专业。

随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截止到1996年底,我国体育学设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史、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等11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设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3]。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经过学科调整后,设置了体育学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从11个学科专业压缩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学科专业,4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为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提供了新的学科框架。

2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

从 1978年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恢复招生到1986年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点设置以来,无论是学位点数量还是培养的院校数量均取得较大发展。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战略目标。1995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针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新情况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4]。表1是1981~2005年我国高校10批次体育学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情况。

表1 我国高校不同批次体育学硕士点、博士点设置情况

现阶段,高等院校是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共 10批的学位审批和规划,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从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进行培养,形成了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格局。体育院校一般具有完整的学位授权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随着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能忽略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建立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立了较齐全的学科体系。而综合性大学能够发挥多学科优势,联合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提升了竞争力和研究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这往往是体育专业院校比较薄弱的地方。因此,从院校的学科分布看,未来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要继续本着“充分发挥专业院校优势,积极拓展综合大学资源”的原则,以促进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院校以及学位点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形成了120所院校、257个学位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和19所院校、29个学位点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研究生教育无论是量还是质均较以前有较大的发展(见表2)。

表2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硕士点分布情况1)

2.1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3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陆续设立了不同学科方向的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见表3)。

表3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情况

现阶段,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所形成的25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分布在120所高等院校,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点68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位点4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位点102个、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学位点44个。其中体育院校14所,师范院校40所,综合性大学66所。14所体育院校共有52个硕士学位点,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14个、运动人体科学1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1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11个;40所师范院校拥有4个专业或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点,共有108个,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28个、运动人体科学17个、体育教育训练学4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19个;66所综合性大学拥有硕士学位点97个,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26个、运动人体科学有13个、体育教育训练学有44个、民族传统体育学有14个。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具有的硕士点数量最多;体育院校的4个专业从数量上来看基本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而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学位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专业,尤其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最多。257个体育学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分布为:体育院校为52个,占20%;师范院校为108个,占42%;综合院校为97个,占38%。而我国120所体育学硕士生招生院校分布在华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北区的分别为16、25、41、11、10、17所,分别占13%、20%、34%、11%、8%、14%,院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中南区,而华北、西南、西北和东北区的院校区域分布数量相差不大。

2.2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体育战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增加。而由于国内体育界拥有高学位的人才远远不足,拥有博士学位的从业者更廖若晨星。因此,加强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成为现实发展的必然[5]。

我国体育学博士点的规划经历了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现阶段,19所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中,体育专业院校3所,师范院校11所,综合性大学5所。目前,3所招博士生的体育院校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分别为 2、2、3、2所院校,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武汉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 1个博士点。招收体育博士生的师范类院校共11所,在招生学科专业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较大差别,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招生分别为6、2、6、1所;具备招收4个学科专业的院校已经有3所,占该类院校总数的18%;只招收1个专业体育博士研究生的师范类院校有9所,占72%,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2专业的博士点,占16%。综合性大学具有体育学博士招生资格的有5所,分别为体育人文社会学1所、体育教育训练学4所,并且5所院校都只是拥有1个专业的体育学博士点。师范院校具有数量最多的体育学博士点,综合性大学也成为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的9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6所,综合性大学1所;招收运动人体科学的4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2所;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的13所院校,体育院校3所,师范院校6所,综合性大学4所;招收民族传统体育学的3所院校,体育院校2所,师范院校1所。我国体育学博士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而运动人体科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较少。并且,体育院校的招生面要高于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综合性大学中还不具备招生条件。

综观体育学29个博士学位点的院校分布,体育院校为9个,占31%;师范院校为15个,占52%;综合院校为5个,占17%。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4所院校于2003年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而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个院校于2007年也成立了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6]。而19所博士生招生院校中,华北地区博士生招生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5所,中南地区有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 5所;华东地区有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7所;东北地区有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两所;西南与西北地区均没有博士生招生院校。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主要集中在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分别占26%、26%、37%,东北地区占 11%,而西南区和西北地区均为0所,从地域分布看,呈现出不平衡的分布状态。

2.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我国体育学科学位建设与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规模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按照二级学科的要求,强调学术性、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体育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7]。

2005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5]8号,附件一)和《关于申报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学位[2005]12号)的有关规定,批准了北京体育大学等 21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专业代码设置为(540100),并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招生学科领域进行招生,每单位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且招生领域一般不超过3个,并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从而促进了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多类型方向发展[8]。

2005年7月6日,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培养工作正式开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与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主要面向从事专业运动训练,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运动训练人员、各级运动竞赛的管理人员、中高级体育锻炼的指导人员等,是体育硕士专业培养的群体。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是在体育领域从事教学、训练和管理工作的在职人员,采取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学制2至4年,授予硕士学位。

综观21所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中,招收体育教学领域的有21所,招收运动训练领域的有19所,招收竞赛组织与管理领域的有7所,招收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的有10所。其中,华北地区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山西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4所院校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与管理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清华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两所院校拥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两个领域的招生资格,北京师范大学拥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中南地区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2所院校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武汉体育学院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与管理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华东地区上海体育学院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与管理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华东师范大学有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2个领域的招生资格,苏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拥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2个领域的招生资格,浙江大学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福建师范大学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西南地区的成都体育学院与西北地区的西安体育学院分别拥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而东北地区东北师范大学和沈阳体育学院分别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3个领域的招生资格。21所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中,华北、中南、华东、西南、西北、东北区院校数量分别为7、3、7、1、1、2所,相应比例为33%、14%、33%、5%、5%、10%;其中,体育院校为11所、师范院校为6所、综合院校为4所。目前,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已经进行了5届,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将近5 000人。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体制上的一个重要调整,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开辟了新的培养渠道,健全和完善了我国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超越了我国硕士研究生传统学术性、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转变,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3]。

[1] 鲁长芬. 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6-10.

[2] 方千华.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与改革设想[M].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77-82.

[3] 杨贵仁.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黄汉升. 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7,27(9):3-22.

[5] 田麦久,郑吾真,黄竹杭. 体育学博士立足于国内培养之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4):1-7.

[6] 李小伟. 我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揭牌[N].中国教育报,2005-11-03.

[7] 高玉英,张春合.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2):60-63.

[8] 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2007年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体育综合考试大纲及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0.

[9] 杨贵仁.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gree programs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09

LI Yan-ling,WANG Jia-hong,TAO Yu-li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degree programs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1979 to 2009. Through the approval of 10 batches of degree programs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 have been 120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which were qualified for recruiting master postgraduates and 257 degree programs in China, while since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as qualified for recruiting doctor postgraduates in 1986, there have been 29 degree programs for doctor postgraduates in 19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which were qualified for recruiting doct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With the setup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degree in 2005,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d formed a comprehensive structure of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scientific degree or a disciplinary degree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opened up a new chann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olved such problems as that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high level professiona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ere undiversified, in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setup of research directions of doctor and master postgraduates is in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4 level 2 disciplines is unbala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units and regions is in disequilibrium,while few of them are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regions. xample, on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units and regions is e; the development of 4 level 2 diciplines ience of physical.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postgraduate education;degree program

G80-05

A

1006-7116(2010)10-0059-05

2010-03-22

李燕领(198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