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及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2010-09-15 03:39王晓丹陈益人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偶氮染料国家标准纺织品

何 力,王晓丹,陈益人

(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与材料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及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何 力,王晓丹,陈益人*

(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与材料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纺织品安全事关人民身心健康。本文以市场上随机购买的内衣为测试对象,进行相关安全性能检测。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再按照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风险描述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初步探讨我国纺织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的建立。

纺织品;安全性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发和生产有益于人体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国外对纺织品残留有害物质也提出严格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形成非关税“绿色壁垒”[1]。在我国纺织品服装领域,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对纺织品和服装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督管理,希望企业采用对环境无害或者少害的原料和生产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同时,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确实存在着一些质量隐患与问题:企业管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薄弱,一线操作工人流动性较大,操作技能较低,行业总体档次定位过低,仅仅追求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质量安全意识。这些都会给纺织品服装留下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因此,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纺织品服装需要进行风险评估[2]。

2 材料与方法

2.1 测试样品

市场上随机购买的4件内衣,规格如下:

表1 抽查检测的试样

2.2 试验方法

(1) 甲醛含量的测定按GB/T 2912.1执行。

(2) pH值的测定按GB/T 7573执行。

(3) 耐水色牢度的测定按GB/T 5713执行。

(4) 耐汗渍色牢度的测定按GB/T 3922执行。

(5) 耐摩擦色牢度的测定按GB/T 3920执行。

(6)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按GB/T 17592执行。

3 结果分析

3.1 评判依据

评判依据参照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该规范将纺织产品按产品的最终与皮肤接触的程度划分,其中婴幼儿单独划为A类,B类为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C类是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5],各项考核指标限见表2。本次实验样品为成人内衣,故以B类指标为参考依据。

表2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指标

3.2 甲醛含量

实验采用GB/T 2912.1-2009《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1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取两次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计算结果修约至整数位[6],结果见表3。

表3 甲醛含量测试结果

通过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各个试样平均甲醛含量都不超过B类产品国家规定的75mg/kg,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3 pH值

实验采用GB/T 7573-2010《纺织品 水萃取液pH值的标定》,结果以第二、第三份水萃取液所测得的pH值的均值作为试验数据,精确至0.1[8],结果见表4。

表4 pH值测试结果

B类产品的pH值为4.0~7.5,从表中的数据看出,各个测试样品的pH值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4 色牢度

实验采用GB/T 3920-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9]、GB/T 5713-199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10]、GB/T 3922-1995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耐汗渍色牢度》[11],结果见表5。

表5 色牢度测试结果

从检测的实验结果中可知,各个试样的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的评级都为4-5,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5 禁用偶氮染料检测

实验采用GB/T 17592-2006《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13],结果见表6

表6 禁用偶氮染料测试结果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并未发现标准中列出的国家禁止使用的偶氮染料。

4 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4.1 危害识别

4.1.1 甲醛的危害识别

甲醛作为纤维素纤维树脂整理的常用交联剂被泛应用于纯纺或混纺产品中(包括部分真丝产品)。目前用于纤维素纤维为主的织物的防缩、防皱和洗可穿整理的交联剂是游离甲醛的主要来源。含甲醛的纺织品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部分未交联的或水解产生的游离甲醛会释放出来。甲醛对生物细胞的原生质是一种毒性物质,它可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结构并将其凝固。

甲醛会对人的呼吸道及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甲醛经呼吸道易于吸收,经鼻吸入的甲醛93%滞留在鼻腔组织中,当甲醛浓度不高时,会使人产生嗅觉异常、咳嗽、过敏等表现反应,呼吸道长期接触甲醛会因受反复刺激而产生某些病变,例如引起呼吸道皮炎、鼻炎、支气管炎、皮肤过敏,出现红肿、发痒、咽喉不适或疼痛等症状。

甲醛也对眼睛有强烈的刺激,当眼睛接触到低浓度甲醛时,会感到不适,一般当甲醛浓度超过0.1mg/m3时,甲醛会刺激眼黏膜。当甲醛浓度过高时,会对眼睛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从而产生流泪现象。

它也是多种过敏症的引发剂,虽无直接证据,但仍有报道甲醛可能会诱发癌症,故各国的法规或标准均对产品的游离甲醛含量作了严格的限定。

4.1.2 pH值的危害识别

由于人类皮肤由于人类皮肤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可防止病菌的侵人,因此纺织品的水萃取pH值在中性至弱酸性对皮肤最为有益。如果纺织品的pH值过高,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并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15]。

4.1.3 色牢度的危害识别

色牢度与纺织品上禁用染料和重金属的检出量有直接的关系。当纺织品的染色牢度不佳时,穿着中染料会从纺织品转移到人的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皮肤上以沾有的染料可能发生还原反应,并释放出致癌芳香胺,并透过皮肤扩散到人体内,经过人体的代谢作用使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成为人体病变(如癌症或过敏)的诱发因素[15]。

4.1.4 禁用偶氮染料的危害识别

偶氮染料在与人体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其有害成分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然后与人体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的物质混合起来,在特殊条件下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分解产生的20多种致癌芳香胺,经过活化作用而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病变和诱发恶性肿瘤物质,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等恶性疾病。除了伤害人体健康之外,在生产“禁用偶氮染料”的过程中还会大量排污,由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4.2 危害描述

一般来说,某一物质被认为是人类致癌物质或对人体健康有害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以及危险特征分析等定量危险度评价。通常是通过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推算出终身暴露于一个单位的化学物质中导致的超额危险度,最终确定出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如参考剂量、实际的安全剂量、可接受的日摄入量、最大容许浓度(限量值)或估计的人群效应阀值等等。表2中列出了本次实验各个指标的限量,在测定的各个样品的各项指标均低于限量值。

4.3 风险描述

纺织品里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和禁用偶氮染料这些指标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有些纺织品里无法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例如,甲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抑制汗腺的分泌,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手掌角化过度,其溶液并可引起皮炎,呈红斑、瘙痒;纺织品的 pH 值过高,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并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所以,纺织品是否伤害人体健康,取决于里面有害物质的含量是否超标。本文中各种检测指标之所以以国家标准为依据,是因为该值经过了严格的科学实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这四件内衣的甲醛含量、pH值、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染料都是符合国家标准限量值,说明我国这些内衣品牌中的这些指标在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内。因此综合评估认为:该4种内衣质量安全风险尚不足以造成人体健康的危害。

5 小结

我国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强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纺织品服装中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异味和可分解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五个大类进行考核,从而对纺织产品提出了安全方面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使纺织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中能够保障人体健康和人生安全。本文从该标准中选取其中4个可以直接定量分析的指标,通过这4个基本指标来确定纺织品是否安全,但如果要更好的评定纺织品是否对人体有害,还应该加入其它检测指标。例如,穿着合成纤维衣服的人常出现疹子、瘙痒、湿疹等皮肤症状,有的还发生头晕、支气管炎等疾病。这是纤维中化学物质离解出来造成的。在纤维加工制造时,要加入抗燃剂、防菌防霉剂及防虫剂等,有的抗燃剂可能有致癌性;防菌防霉所用的是有机贡和有机锡化合物,防虫剂采用有机氯化合物,这些化学品都是有害物质[19]。所以,要完善建立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增加新的检测指标,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以便能更完善对纺织品安全性能的评定。

将风险评估应用在纺织品服装监管工作中,能有效地减少质量安全隐患,赢得解决问题的时间,降低纺织品服装出口遭受损失的风险,降低纺织品服装给消费者身体和健康构成损害的风险,维护中国产品的质量和信誉,维护诚信、安全、优质、可持续发展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有效履行检验检疫工作职能,起到保障安全、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作用。

[1] 靳颖,王海琦,沈学友,等.绿色壁垒对中国纺织工业的影响[J].检验检疫科学,2006,(2): 65-67.

[2] 徐志红.纺织品服装需要风险评估[J].中国检验检疫,2009, (12):29-30.

[3] Hilda C Dos Santos, Maria G A Korn, Sergio L C Ferreira. Comprehensive report of the textiles monitoring body to the council of trade in good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xtiles [J].Indian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1, 426(4):79

[4] Hornsby PR, Hinrichsen E, Tarverdi K. Textile chemicals on the human body to participation in a number of security analysis and discussion[J]. ICCM, 1998, 360(23):53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912.1-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S].

[7] Sanath Rao, Shruthakirthi D.Shenoy, Suraj Davis, et al.. Detection of formaldehyde in textile by chromotropic acid method[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November-December, 2004, 70(6): 342-34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573-2010,纺织品 水萃取液pH值的标定[S].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920-2008,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摩擦色牢度[S].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13-1997,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水色牢度[S].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922-1995,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汗渍色牢度[S].

[12] ISO 105-E01:1994.Textiles-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Part E01: Colour fastness to water[S].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592-2006,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S].

[14] M.Chakraborty, Sanjay Gupta.Some basic concepts of eco-textiles and status of banned dyes [J]. Colourage, 2001, (6):33-35.

[15] 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16] Oeko-Tex Standard 100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Testing in the Field of Textile Ecology[S].

[17] Kamaljit Singh.Sarbjit Singh Shupendra Singh Butola.The German ban-A Realistic appraisal [J].Colourage, 2002, (1):43-47.

[18] Fowler JF Jr, Skinner SM, Belsito DV.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from formaldehyde resins in permanent press clothing: An underdiagnosed cause of generalized dermatitis[J]. J Am Acad Dermatol, 1992, 27:962-8.

[19] 罗云,樊运晓,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Security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Quality Safety Risk Assessment of Textiles

HE Li, WANG Xiao-dan, CHEN Yi-ren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Material,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Texti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health . In this paper, using underwear which random buy in the market as test object to carry out security performance testing.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relevant standards, analysis the test results, based on hazard identification, hazard and risk characterization to describe the quality of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s, discussed China's textiles quality safety risk assessment.

Textiles;Security Performance;Quality Safety;Risk Assessment

TS101.9

A

1009-5160(2010)04-0015-04

*通讯作者:陈益人(1964-),女,教授,研究方向:纺织品设计与检验.

猜你喜欢
偶氮染料国家标准纺织品
利用正构烷烃建立快速筛查禁用偶氮染料定性分析方法探究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纺织品偶氮染料中致癌芳香胺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
偶氮染料与化合物的颜色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