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过程 建构技能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文化的培育

2010-09-26 06:04陈建军
职教论坛 2010年8期
关键词:建构技能中职

□陈建军

享受过程 建构技能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文化的培育

□陈建军

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的变革,课堂变革的根本在于课堂文化的变革。提出了培育以“享受过程、建构技能”为核心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文化,探索了在这一课堂文化背景下贯彻《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精神和实施新版国规教材的方法和课例。

课堂文化;计算机应用;新课程

一、“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的提出

尽管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文化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堂物质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习惯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基础教育的课程文化,贯彻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新大纲》的精神需要有中职特色的课堂文化,笔者提出了培养“享受过程、建构技能”为核心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文化,以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创新。

二、“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

“享受过程”旨在培养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建构技能”旨在培养学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的本质是根据“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2]的要求,通过创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涵义:

1.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目标的分层是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前提。尽管中职学生在升入中职前学习和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但彼此间的差异仍然明显,统一步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必定会造成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成为后进生,一旦落伍对他们来说享受学习的过程只能成为空谈,因此需要分层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特征,方便了分层教学。

2.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内容情境化是建构技能的基础。建构主义认为有意义的高效的学习一定发生在的一定的情境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体验生活情境和职业情境,有效的情境应该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的内容关联起来,应该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情境与学习内容关联起来,降低学生对新知的畏难情绪,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

3.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大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成教学项目,也适合项目教学[3]。传统传授型的课堂、讲解示范练习型的课堂很难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通过项目化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做中学”,在做中体验、反思和建构技能,在做中合作、交流和养成品质。

其中前3项属于自然因素指标,地貌形态指标以相对高度为主,并考虑绝对高度,同时兼顾流域的地貌特点,确定将流域分丘陵山地区、低丘陵平原区和平原区等3种地貌形态,它与降雨量共同反映区域内与旱灾形成关系最紧密的自然条件,受灾率则以实际统计资料为基础,揭示了区域农业干旱的客观情况;后4项属于社会因素指标,成灾率和耕地灌溉率主要用来反映地区的抗旱能力,其他两项则反映了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最终流域干旱分区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4.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是课堂互动的核心。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享受每一小步成功的喜悦,中职学生太需要老师表扬和鼓励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智能类型的差别,智能的类型本身没有好差之分,智能类型的多样性如同自然世界的物种多样性。

三、“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的实施策略

“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硬件、软件支持,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硬件条件。多媒体网络教室是实施的物质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可以方便地进行讲解示范、边看边练、分组讨论、展示评价、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互动反馈即时高效。

2.软件支持。辅助教学软件是实施的软件基础。尽管多媒体网络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但此类软件主要从技术的通用性角度考虑设计,从教学功能特殊性的角度考虑不够。因此,笔者研发了“每天五分钟”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全面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

“每天五分钟”是一款局域网环境下的辅助教学软件,采用B/S结构,学生端通过浏览器使用该系统。此系统提供自主学习、文字录入、下载资源、上传资源、作品展示与评价、分组交流与讨论等功能,软件也实现了“电子学档评价”[4]的主要功能。

表1 :“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实施的典型流程

3.实施策略。“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不再是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5],是一种倡导动手、对话、探究、互动的课堂教学文化。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均应处理好分层分组、情境创设、互动交流、多元评价等环节,用好辅助教学平台。表1给出了“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实施的典型流程。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过程运用化整为零的策略,计算机文字录入能力是一项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训练过程比较枯燥,利用辅助教学系统让学生每天用5-10分钟时间进行分散练习,降低枯燥程度,同时培养学生一种“持之以恒有规律地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习惯。

实施过程注意民主意识的培养。组相对固定,但组长需动态调整,组长根据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来确定;每组民主推荐一位组员的优秀作品到全班交流评价;各位组长主评全班交流的优秀作品并确定分数,其余学生对交流作品的评价作为确定下一轮组长的依据;其余同学的作品分数通过组内评价和教师课后评价来确定。

实施过程重视多元评价的运用。教师通过诊断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给出学习建议,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会、有进步。可以采用统一进度的分层评价策略,也可以采用进度差异、内容分层、评价分层的策略。匿名评价保护了评价的隐私性,避免在评价问题作品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个性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享受过程、建构技能”课堂教学文化的课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国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2007)》中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思想,方便教师进行项目教学。教材体例考虑了“享受过程、建构技能”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培育和实施。

项目:用Word 2007制作个人简历封面。(课例选自《任务5.4图文混排》)

上课前5分钟学生们陆续来到了计算机房,教师早已在播放优美的乐曲,并且在教师机上运行了U盘上的教学辅助软件“每天五分钟”,学生就坐后习惯地用自己的帐号和密码登入了老师的辅助教学系统,查看教师对自己的学习评价和建议,然后开始利用辅助教学软件练习打字。

上课铃响时,学生们自觉地结束了练习,互相问候后,一起开始了新课。

点评:课前几分钟往往被忽视,教师应该早几分钟到机房,教会学生利用课前零碎时间,由于老师把打字练习的成绩作为重要的平时成绩,因此学生养成一种课前练习打字的习惯,说明学生接受了这种课堂教学的文化。

1.情境创设、明确主题(约3分钟)。师:2011年的某天,简易外贸公司准备来到学校招聘若干财务人员,09财会班的同学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求职机会,那么该如何去应聘呢?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凭什么?生:回答本领过硬、有特长、凭关系、碰运气、靠细节等。师:“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好一个细节,学习个人简历封面的制作,精致的个人简历封面可以吸引公司招聘人员的注意,一份个人简历封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应聘者的品味。”

点评:导课简洁明了,看似简单,但不经意间自然地点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人生哲理,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2.示范演练、体验建构(约11分钟)。师:一边讲解一份精美的个人简历封面对个人简历的重要性,一边投影展示一组个人简历的封面。然后教师定格在一张教材中任务实施要完成的个人简历封面上,结合教材中学习准备部分的知识点分析这张个人简历的制作要点。然后,请学生参考任务实施步骤,把这张封面模仿出来。教师在投影上给出了样张效果,在白板上给出了操作要点。生:通过教学辅助软件把完成的作品上传。师:在巡视学生练习时,发现学生们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投影对二位同学的问题作品给予了点评。

点评: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巡视着,捕捉迟疑的目光,给予个别的帮助和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事先录制的操作教程。值得指出是教师考虑到点评的作品问题较多,采用匿名评价保护学生积极性。

3.拓展强化、小组协作(约18分钟)。生:分7组进行制作,从教学辅助系统中下载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文素材。师:巡视指导,播放导课时的各种简历封面和音乐,供学生欣赏。

点评:相对于求助教师和自学课件,学生更喜欢向组员求助,此环节中的小组协作是一种互助性的协作。

4.互动展示、交流点评(约10分钟)。师:要求学生上传作品,然后教师利用辅助教学平台让每组民主推荐了一位最优秀的学生参加面试。组长和学生:利用辅助教学平台独立打分,选出录用的3位同学。

点评:该班学生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因此老师创设了招聘财务人员的情景,七位学生的作品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源于老师课前准备了较多素材。这个环节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师生已经习惯了分组教学这种课堂文化,得益于教学辅助软件的支持。学生通过教学辅助软件在组内民主推荐最优秀的学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七位组长(招聘人员)一起对每组推荐出来的作品进行打分,评出最终录取的3份作品的过程,同样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课堂主体意识,这个教学过程没有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这个软件教师培育了独特的教与学文化,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5.小结(约3分钟)。师:作点评、小结和作业布置,给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作品进行打分,学生课堂练习的分数由组长分、组内分和教师分三部分组成,学生在下一节课中可用通过教学辅助软件查看自己的得分,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学习水平。

这节课是制作个人简历项目中的子任务,从课例中不难发现,形成这种课堂教学文化需要教师的精心培育,之所以能以这种方式实施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习惯了上计算机基础课的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背后蕴含着“享受过程、建构技能”的课堂教学文化。

五、结束语

“享受过程、建构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文化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创新解读,是对“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质量为核心”的职教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1]高芹.多元智力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文化重建[J].中国市场,2009(32).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Z].教育部,2009.

[3]叶昌元.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4]田利霞.电子学档评价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中的应用[D].东北师大硕士论文,2006.

[5]宋楠楠.浅议课堂教学文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9(3).

G712

B

1001-7518(2010)08-0062-02

猜你喜欢
建构技能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