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

2010-09-28 06:19雍际春吴宏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陇西本区西宁

雍际春,吴宏岐

(1.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741001;2.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明清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

雍际春1,吴宏岐2

(1.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741001;2.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一统局面的巩固和统治的加强,陇西、青东地区城镇的发展更多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由此进入更为稳定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当地城镇约有37个,清代上升至103个,而实际上两代城镇的真实数量要多于此数。这些城镇除了少部分外,大多是沿袭前代旧城,但城镇规模远大于宋金元时期,县级治所大多在城周4里以上,最大者可达9里,而府州治所多为9里。兰州在清代迅速崛起,跃升为省会城市并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和交通商贸中心。集市与商贸的兴盛成为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各州县治所与境内镇、市集构成一个商贸流通的体系,推动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明清时期;陇西青东地区;城镇发展;商贸集市

西北地区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边疆地带,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对峙的前沿,因而,各地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情况不一,但整体而言,服从于中原王朝国防需要的政治、军事因素则无疑居于主导地位。例如北宋时期陇西、青东地区城镇数量的激增即是典型,故进入金元时期城镇数量又明显下降。明清时期随着国家一统局面的巩固和统治的加强,陇西、青东地区城镇的发展虽然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但更多地则与当地经济社会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由此进入更为稳定的轨道。

一、明清两代陇西、青东地区城镇的变迁

明代陇西、青东地区分属陕西行省和陕西行都司管辖。陕西行省下辖陇西地区之平凉、巩昌、临洮三府和岷州、洮州、靖虏三卫,其中,平凉府仅静宁州在陇西范围。陕西行都司辖有西宁、庄浪二卫和碾伯千户所。据《明史·地理志》记载,上述各府、州、卫中,属于本范围的城镇有府治2,即陇西县为巩昌府治,狄道县为临洮府治。州县17个,又有5卫1所。巩昌府共辖3州14县,其中,秦州、安定、会宁、通渭、漳县、宁远、伏羌、西和、秦安、清水、礼县和府治陇西县共1州11县在本区范围。临洮府共辖兰州、河州和狄道、渭源、金县2州3县,均在本区境内。平凉府之静宁州和庄浪县亦属本区。6个卫所中,洮州卫、岷州卫、西宁卫、庄浪卫之大部和靖虏卫、碾伯所之全部在本区范围,上述治所共计25个城镇。其中,府治2,州治4,卫治5,所1,县治13.除此之外,尚有12个城镇也见于《明史·地理志》记载。如西和县元为西和州,治白石镇,明改州为县,洪武年间县治由白石镇移至今治,则西和县有白石镇。西和县“东北有盐井”,此即今礼县之东的盐官镇。漳县东南有盐井,宋设盐川寨,元设盐川镇,因以为县,按《大清一统志》记载,县治不在镇[1]卷256《巩昌府·古迹》,则盐井当为原盐川镇。礼县为元代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改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礼店千户所,成化九年(1473年)“置县于所城,故城在东,洪武四年移于今治”。可知明代礼县之东尚有故城。兰州之南有阿干镇;金县为元代金州,洪武年间县治北移至今榆中县治,则金县旧城在明代金县之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在金县东北置一条城。元代河州有积石州、贵德州、宁河县、安乡县4城,洪武四年设积石州为积石州千户所;洪武八年(1357年)改贵德州为归德千户所,洪武三年废宁河、安乡2县,六年复置,十二年又废。可知河州尚有以上4城。岷州卫东北有铁州,元置,“洪武四年置铁城千户所,属河州卫,后废。”[2]卷42《地理志》以上12个城镇加上明代所置府州、县、卫、所城,共有城镇37个,为《明史·地理志》所载城镇总数。

《明史·地理志》所载城镇并非陇西、青东地区明代城镇之全部,只能是当时城镇中最重要的部分。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除以上城镇外,陇西县襄武城,金县有定远驿,洮州之西有茶马司。[3]卷59《陕西》又据新编《秦安县志》记载,明代秦安有4镇31寨。[4]第一编第三章《行政区划》83-98除此之外,由于明代史志文献多不见县治以外城镇资料,故无法明了有明一代城镇设置之全貌,只好暂付阙如。

上述城镇,大多承元旧制,只是城镇等次略有变化而已。上述城镇中见于记载为明代新修城镇仅有西和县、礼县、金县和洮州卫。岷州卫、靖虏卫、庄浪卫城为新筑。其余城镇大多只是在元代基础之上的修复扩建。

明代陇西西部与青东地区地当陇右与河西地区的结合部,兰州一带黄河之北,庄浪河之东,即今皋兰、景泰县一带地区,尚在蒙古贵族控制之下,大、小松山一带是所谓“套寇”、“松山寇”等蒙古贵族经常出没和南下的通道。为加强防御,明王朝从成祖永乐年间即修屯堡,从隆庆至嘉靖年间,又沿庄浪河东岸和黄河北岸修建“边墙”,以为屏障。卫所、边墙、堡寨、驿站等共同构成了甘肃镇缘边地区的防卫体系。万历年间,田乐、马应龙等人荡平大小松山,“移皋兰参军驻兵永泰”,又新筑边墙于景泰县北。[5]卷8《舆地志·形胜》于是,今兰州一带黄河北岸皋兰、景泰等地遂告收复,至此,明朝才拥有了今陇西全境。在新拓之地,明王朝“建堡筑城,屯戌相望”,“科地分屯,起坞列障,稍为桑土也。”[5]卷14《建置志》据明人张雨《边政寺》一书记载,本区范围的庄浪卫和西宁卫就有寨、营、堡等近350多个(见表1)。

表1 庄浪、西宁二卫堡塞与驿站表

清朝建立后,本区城镇得到较快发展,城镇数量明显增加。但是,由于史志资料记载城镇建置简略不全,仍难以掌握有清一代城镇建置变迁之全貌。据《清史稿·地理志》所载,陇西、青东地区均属甘肃省管辖,清初设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县),康熙六年(1667年)设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第二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治所移驻兰州。康熙八年正式建省。本区设有兰州、巩昌、西宁3府和秦州1州。兰州府辖2州4县和州判2、县丞1;巩昌府辖1厅1州7县和1个县丞;西宁府辖4厅3县;秦州1州3县和1个州判。此外平凉府之静州和隆德县丞,凉州府之庄浪厅亦属本区。上述诸类城镇分别为省治1,府州(直泰州)治3,厅治6,县(州)15,州判3,县丞3,镇35,驿37,共计103个。

《清史稿·地理志》所载城镇,反映了本区城镇发展的基本概况。但有清一代260多年间城镇废置变迁的轨迹因资料缺乏已难详究。即使查阅各州县地方志,亦难有理想的收获。从有清一代本区各方志中查得8部方志载有各县不同时期城镇的零星记录,可作为清代各县城镇变迁之基本参考(见表2)。

以上8州县方志所载城镇数量与《清史稿·地理志》记载相较,差异甚大,只有皋兰县和洮州厅城镇数相同,其余各县均以方志所载城镇数量为多。如宁远县《清史稿》所载有6个城镇,而道光间为11个,增幅几近翻了一番。再如金县、渭源、漳县《清史稿》均无镇的记载,而在各县志中分别为4个、2个和5个城镇。上述情况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有清一代各州县镇的设置有增有减,如康熙时宁远县有11镇,《清史稿》所载仅6个,显为镇数有减之故;二是《清史稿》记载镇的数量可能有遗漏,并非当时各县城镇之全部。因此,有清一代本区实际城镇总数肯定多于《清史稿》记载数量。在本区方志中有幸获得秦州在雍正和光绪年间各县镇的完整记录,正好可作为清初与清末本区城镇分布概况的参考(见表3)。

表2 清代陇西、青东部分州县城镇概况表

表3 清代雍正、光绪年间秦州镇的数量与《清史稿·地理志》比较表

表3中秦州在清初和清末两个时期镇的总数一致,但各县镇的数量都有增减变化,《清史稿》所载各县镇的数量,除两县变化不大之外,其余均少于方志所载,其总数比方志记载少12个镇。由此也进一步说明,《清史稿》关于陇西、青东地区城镇数量的记载是有缺漏的,实际城镇应多于《清史稿》记载。

二、城镇规模与内部结构

明清两代,陇西、青东地区城镇除了少部分外,大多是沿袭前代旧城,即或是在前代城址基础上的重修,或是对旧城的增筑扩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两代城镇规模明显高于宋金元时期。如宋金元时期除了秦州和西宁州规模较大外,其余城镇大约城周都在3里左右,明清时期除个别外,县级治所大多在城周4里以上,最大者可达9里,而府州治所多为9里。如陇西、安定、狄道、河州、洮州、岷州、西宁、兰州、秦州诸城均在9里以上。明清时期陇西、青东地区西部城镇建设随着统治的加强而发展迅速,以清代西宁府大通县为例,该县治所筑于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于此,二十六年(1761年)改县。除县治外,该县还有清代所筑北大通城和永安城,以及旧有之南川城,一县共有新旧4座城(见表4)。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城镇建设的概况。[6]第二部《建置·城池》

表4 清代大通县四城规模概况表

明清时期兰州城由原来州县治所逐步跃升为省会城市,是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城市。明代兰州地处陇西与河西的结合部,又是北御蒙古贵族的前沿,军事位置异常重要。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兰州由县升为州,隶临洮府。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巡抚由凉州(武威)移驻兰州。八年,陕甘分治,改原驻巩昌(陇西)之陕西右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移驻兰州。甘肃按察使亦从巩昌适至兰州,兰州始为省会。乾隆三年(1738年),移临洮府来治,改称兰州府,并倚郭皋兰县。随着兰州城地位的提高,兰州城市建设格外受到重视。明洪武十年(1377年),在宋元基础上增筑兰州城,周6里200步,形制为东西略长的矩形,城设4门。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瑛移节兰州,在今张掖路以北,通渭路至东内墙之间,修建王府与花园,城内商店,住宅沿各衙署向两端延伸,始形成方格式路网格局。宣德年间,又在兰州城东、西、南三面修筑外郭,城周达14里231步,称东关、南关和西关。正统年间,又在东关北面增筑外郭997丈余,称新关。弘治十年(1499年)在东关续筑外郭360丈余,城周达18里123步。外郭城开9门。[5]卷8《建置志》兰州又是交通商贸中心,明清以来,城内“店铺林立,商贸云集,货物丰积,购销兴旺。”商品贸易兴盛。清朝乾隆时,城内形成5个固定市场:南市、西市以粮食交易为主,东市、新关市经营牛羊骡马;南门外南郭多店铺,为百货商品贸易区。[7]152

今西宁市明代设卫,清雍正三年改设西宁府,置西宁县。明代西宁卫城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元代西宁州故城基址上修筑而成,城周9里180步,为旧城之半,有月城。其后又经明代4次,清代6次增修加固,成为一方重镇。该城由东、西、南、北门4大街构成城内主街,辅以25条小街和东关、北关城之4条街[8]卷9《建置志·城池》,使城市形成网格状结构,大小街巷临街设店,分区设市,商贸繁盛。清代时,西宁府所辖碾伯县、巴燕戎格厅、大通县、贵德厅、循化厅、丹噶尔厅等城镇也是街市齐备,各有特色。如碾伯县城有4街1市(米粮);巴燕戎格城2街2市(米粮市和马牛羊煤炭市);大通县有7街1市;贵德厅城9街3市(粮食市、牛羊市、骡马市);循化厅2街;丹噶厅5街5市(粮食、青盐、柴草、牛兰骡马、羊毛市)。[9]卷2《建置志·城池》

河州治今临夏市,明初为河州卫,旋置河州,曾设安乡、宁河2县,不久罢河州卫辖临德等14个千户所,上寨等9个百户所。明清两代在州境内设24关,60堡寨。[10]934-938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都指挥使徐景截元城之半,向南伸展一里修筑城池。弘治庚申年(1500年)守备都指挥蒋昂重修,城高5丈,厚阔各3丈,周围9里3分,城南北长2里半,与西长2里100步。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两次加修。同治时部分城毁,不久补修。[5]卷8《建置志》

秦州城治今天水市。从明初至清末近600间,经明代4次清代12次兴筑、扩建和修补,重新形成了“五城”格局。“五城”之中,大城为主城,其东之东城和其西之中城、西城和小西关城均为大城的“郭城”,“相属以拥护城”。[11]卷3《建置》“五城”周长约5公里。大城之内为州署机关所在地,城内以东西向街2条,南北向街1条为轴线,辅以小巷,把全城分隔成不同的小区,城内设南北2个市场。中城居大城之西,东西门之间“市肆皆东西向”。西关又名韩公城,“衢通东西,列肆皆南北向,为天水商务繁盛之区。”西关之西为小西关城,又名伏羲城,有东西向街一条,清代时烟商多集于此城交易。东关城亦名韩公城,有东西向街一条,“列肆南北”。城内有关帝庙、文昌宫、天水书院等机构。北关又名菜园,无城郭,有矮墙,街二条,“列肆均南北向”,“向来客栈林立,鄂梁诸商星驰云集,又为土布贩售之所。”[12]《建置一》上述五城中,大城与东关城均以行政职能为主,中城、西关城和北关为商业区,小西关城则是祭祀区。

三、商业集市与城镇的发展

明清时期陇西、青东地区城镇的发展,如果说明代本区西部还更多地与军事因素相关的话,进入清代,尽管政治、军事因素依然存在,但全区城镇建设则与商贸的兴盛紧密相连。如兰州地处陇右与河西,河湟与塞上的十字路口,在清代乾隆时已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货物丰积,购销兴旺。”商品交易十分频繁,并形成了5个市场:“东关、西关多五谷、东新关城壕多孳畜,南门内外、西大街及南关店铺,则商旅之货萃焉。”兰州俨然成为甘肃之经济都会。

明清时期,无论是府、州治所,还是县治所所在,经济发展与商业繁盛是城镇发展的基础与根本。例如,西宁府丹尔噶厅“明末商贾渐集,就水土之便,筑成村落”。[5]卷14《舆地志·沿革》至雍正五年(1727年),筑丹噶尔城,“乾隆九年,杨应琚以路通西藏,为汉土蒙回贸易之所,请设厅治。”[5]卷8《建置志》道光九年(1829年),遂设丹噶尔厅。在明清之际百余年间,丹噶尔由村落到厅治的城镇发展进程中,商贸功能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再如河州、洮州自宋代以降,向为茶马贸易重地,“河洮二州实为西番之襟要,故茶马二司,特设于此,至今藉其利也。”[3]卷59《陕西》“洮州积货通商可称繁富者,惟旧洮堡一处。其俗重商贾,善居积,洮地精华聚于是焉。”[13]卷2《舆地》该州有集市6个,州南门外营10日一集;西河滩集“番汉贸易于此。”七月会集“为贾骡马与牲之所”。六月寺集、十月寺集“为贾骡马牛之所”。不难看出,洮州自唐宋以来作为内地与边族间的民族贸易的中心,商业活动十分兴盛,这也是洮州城赖以发展的重要凭借。

由于史料残缺,我们还难以对明清两代本区商贸活动与城镇发展的全貌作出准确的判断,但从一些零星资料提供的点滴信息,亦可窥其豹斑。西宁府诸城镇的发展,虽渊源甚早,但作为现代城镇前身的历史,则自明清始。如西宁府治今西宁市,重建于明洪武年间,至清初乾隆年间,西宁城有东、南、西、北门和东关城大街共5条与28条小街纵横交织,其间宫署、民居、庙宇、市场杂布其中,热闹兴盛异常。就城内市场而言,就有15个之多,按类分计有粮面市(3个)、苹果市、骡马驴市(2个)、柴草市(2个)、石煤市(2个)、石炭市(2个)、缨毛市、牛羊市、硬柴市8类。西宁府下辖之巴燕戎格城有大街2条,集市有米粮市、马牛羊市和煤炭市,大通县城则7条街,城西关设有日市。贵德厅城有9街和粮食、牛羊、驴马3市。[8]卷9《建置志·城池》除此之外,本区部分州县市集状况见表5.

表5 清代本区部分州县集市状况一览表

(续表5)

上表所列4个州县,拥有集市共33个,平均每县8个,最多的会宁县有12个集市,最少的岷州与漳县各有6个。上述集市中,会宁县郭城驿市不仅地处驿传交通要道,而且“糴户云集,糴车载道,凉兰两路皆取资焉。”[14]卷2《舆地志·市廛》漳县新寺镇“商贾云集,货物山积,为宁岷陇伏第一巨镇。”[15]卷1《城池》由此可见,明清时各州县治所与境内镇、市集构成一个商贸流通的体系,各县或各州县之间由一些重要的集市和中心城市联结为商贸网络,互通有无,商旅不断,推动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1]大清一统志[M].四部丛刊本,1922.

[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山海书店出版社,1998.

[4]秦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秦安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5]升允,等.甘肃新通志[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6]刘新运.大通县志[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7]兰州市城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城关区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8]杨应琚.西宁府志[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9]邓承伟,基生兰.西宁府续志[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10]临夏回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夏回族自治州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11]费廷珍,等.直隶秦州新志[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12]刘郁芬,杨思纂.张维.甘肃通志稿[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13]张彦笃.洮州厅志[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14]毕光尧.会宁县志[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15]周裕杭,杨学震.陇西分县武阳志[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90.

〔责任编辑 艾小刚〕

On the Towns Development in Qingdong Region in Longxi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Yong Jichun,Wu Hongqi

(1.Research Center for Longyou Culture,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Gansu 741001,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ical Geography,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China)

During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townsdevelopment in Qingdong region in Longxientered into amore stable path.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rewere 37 towns in Ming and the number rose to 103 in Qing Dynasty in the localarea,and the true number should bemore than these.Mostof these towns came from the pastand the scalesare bigger that those before Yuan Dynasty.Lanzhou rose abruptly in Qing Dynasty and became the trade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The prosperity ofmarkets and trade pushed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which promoted the localeconomy.

Mingand Qing Dynasties;Qingdong region in Longxi;townsdevelopment;tradeandmarkets

K23

A

1671-1351(2010)06-0044-05

2010-09-20

雍际春(1961-),男,甘肃清水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陇西本区西宁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陇西县节水灌溉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全国水土保持现场工作会在西宁召开
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山地植物区系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开原市小甸子区多金属矿成矿期及分带性研究
浅谈陇西秧歌的变化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