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研究述评

2010-10-17 06:02莹,王
关键词:流利第二语言言语

高 莹,王 宇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辽宁大连116620)

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研究述评

高 莹,王 宇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辽宁大连116620)

国外语言界就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方面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体系,但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就国外有关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方面的研究从流利性概念的界定、研究理论基础(认识模式、发展解释模式等)、影响口语流利性的内外因素和主要实证分析结论进行综合述评,并对现有国内研究现状予以比较,以期促进我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流利性的获得和对流利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口语流利性,解释模式,非流利产出

全球一体化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语能力的要求愈来愈体现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和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新大纲中提出“使学生能较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及教师对学生口语语言学习结果的表述“他/她的口语表达(不够)流利,他/她的(不够)语言流畅”。流利性是衡量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外显标识,因此对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关键就在于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

但是口语流利性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说,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大多数人所中肯的定义。随着对口语流利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国外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已历时三十多年。学者们从概念、发展模式、解释模式、言语认知(输出)过程获得途径以及实证等方面对口语流利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我国对第二语言流利性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对国内外流利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概念、理论依据、影响因素和研究现状、成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整理,以期促进我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流利性的获得和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研究。

一 口语流利性的界定

口语流利性是第二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评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几十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领域出发,对口语流利性进行不同的界定。最早的有关第二语言口语流利的界定是从母语习得角度延伸而来的。其中Fillmore[1](1979)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探讨了母语口语流利性的概念,他认为口语流利性应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描述,首先,流利性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产出最多的句子,而很少有停顿,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说话时大脑对语言的监控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第二,学习者不仅要有很少的犹豫,而且能够在以一种前后连贯的,合理的,语义复杂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图。第三,学习者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得体进行交流的能力。第四,流利的语言学习者应该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具有以上其他能力。他认为人们使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流利性上的差异。这个定义对后来学者有关二语流利性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不少研究者都尝试对口语流利性下定义。其中代表人物包括Brumfit[2](1984),Sajavaara[3](1987),Lennon[4](1990)和Schmidt[5](1992)等。但是,由于对流利性的描述不够充分,外语教学界对流利性及其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在第二语言流利性定义概念方面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Brumfit认为流利性是"对所习得的语言系统的最大限度的有效运作"。他认为流利性既适用于言语产出(说和写),也适用于研究听辨(听和读)。Sajavaara的观点是流利性即言语行为的交际课可接受性,或者说“交际合适性”,而言语必须符合该言语社团的期望,且属于正常、可接受的、轻松地言语行为。Lennon认为广义的流利性是口语水平的总称,狭义的流利性强调说话的语速,并通常与准确性相对立而存在。他认为语言句句正确无误的人,未必讲的就流利;讲的流利的人,可能不完全正确。他认为语言地道得体、词汇丰富、句法复杂等现象均属于语言知识层面的问题,而流利性是纯粹的言语表现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将,流利性反映的是说话人通过话语使听话人注意力集中于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让听话人注意力集中到说话人言语产生机制的运作上。Schmidt基本上赞成Lennon的观点,他的观点是流利性是一种自动化的程序性的技能(automatic procedural skill),是真正使用语言时对语言的处理能力,而不是作为学习对象的语言。我国学者张文忠 (1999)也对流利性进行界定,他认为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是为使用一种可被接受的第二语言的变体,流畅、连贯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其流畅性、连贯性和语言的可接受性应为言语听辩者所感受到。

从上述对二语口语流利性不同的界定方法和提法,使得对流利性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及视角方法上都有所发展。如,Brumfit从言语产出和言语听辨两方面来界定;Sajavaara强调流利性语言的可接受性和时间性特征;Lennon的解释基于听话人的印象,而Schmidt强调交易的真实性和意义在流利性中的地位(张文忠,1999)。当然,除了以上四位学者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纵观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流利性的界定走着这样一条发展路线:由最初的听者对话语者口语表现现象的一种感知,流畅、连续、减少停顿,逐渐从言语的复杂性、语言的适宜性想流利语言产生的言语计划、语言组织等语言产生的认知基础过渡。每一种看法的提出,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从不同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口语流利性。

二 二语口语流利性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对二语口语流利性发展进行研究的同时,研究者常常运用一些认知学习机制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这些机制主要包括Shiffrin&Schneider[7](1977)的自动化机制(automaticity,Ma McLaughlin[8](1990)将其应用于解释第二语言学习;Andreson[9](1983)的思维适应性控制(ACT)-认知技能获得的理论;Cheng[10](1985)的重构说;Logan[11](1998)和Robinson[12](1993)的范例模式(instance models)等等。其中,较为成熟的口语流利性发展解释模式有以下5种模式:

第一种是Andreson(1983)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式ACT (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见图1)。基于这个模式,可以认为任何熟练的行为,如口语产出的流利性表达,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Anderson将程序性知识的发展划分为两类过程和三个阶段,即知识编译过程(knowledge compilation)与协调(tuning)过程;认知阶段、联想阶段和自动阶段。Anderson的ACT模式中的这些学习机制大都能在语言学习中找到例证,他们加速知识处理的过程,起到增强流利性的作用(Schmidt,1992)。许多研究者如Raupach[13](1987),O'Malley&Chamot[14](1990),Towell[15](1996)等,在其各自的研究中纷纷应用这一理论,用于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和口语流利性发展之中。

图1 Anderson(1983)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式(ACT)

第二种模式是Levelt(1989)的言语产出模式。Levelt的模式基于信息处理理论。Levelt认为,由于受大脑工作记忆容量小,时间短等特点的制约,而且由于正常的言语产出速度较快,言语产出越流利就越需要程序性知识。整个言语产出模式包括概念形成机制、形成合成机制和发声机制,这三个机制解释了说话人从选择与所要表达的意图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到心理词库里搜寻可接受性的语言形式、进行音(形)编码到发声语言计划,最终实现言语产出。这一模式原以母语使用者作为假想对象,但是后学者经调整,也可用于解释第二语言产出。Levelt言语产模式对第二语言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这个理论,很多有关流利性发展的实证研究得以实现。

第三种模式是Cheng(1985)和McLaughlin(1990)的重组模式(restructuring models)。McLaughlin认为言语者之所以能够流利性言语,是因为其大脑对语言系统进行了很好的改组、演算或重新安排。言语者大脑对语言系统的改组越快愈好,演算或重新安排越快越好,语言的产出也就会越快越好,即言语就会越流利。

第四种模式是这种模式以 Logan(1998)和 Robinson (1993)的范例模式(instance models)。该模式认为言语流利性是言语者经过预警编码,把范例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加以使用的结果。这种整体单位本身是先前应用语言规则所获得的结果。由于这种整体单位以范例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言语者在言语时就能够快速整体提取范例,快速整体输出范例,从而能够快速地产出语言,即能够流利地言语。

第五种模式是由我国学者张文忠提出的输入-练习模式(input-practice models)。张认为在外语或第二语言环境中,以声音及文字形式呈现的第二语言的输入为学习者所注意和接受,成为陈述性知识,经过反复练习后成为程序性知识,对言语产出机制产生影响,反映为第二语言产出在流利性指标上的变换。其建立的流利性发展的解释模式(如下图2):

图2 张文忠的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解释模式

以上5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口语流利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强调通过练习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些流利性发展模式的提出,从理论上部分地解释了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如僵化等现象,具有心理现实性,不仅为流利性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旧,也对外语口语教学具有更大的启示作用。

三 口语流利性的影响因素

从国外几十年的实证研究来看,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影响流利性的因素进行了探查,Lesson[16](1975)从言语产出的编码过程分析了语言产生问题。认为流利性是建立在理想的能力模式上的,任何一个层次上的编码(如策略层次、生成层次、和整合层次)出现障碍,都会影响表达的流利性。Faerch et al[17](1984)区分了语义流利性、句法流利性和语音流利性。认为表达的流利性还受到说话人性格、自信心、熟悉程度等心理因素的限制。从口语测试角度,Foster&Skehan[18](1996),Chang(1999)等从测试的话题、准备时间、话题熟悉程度、测试环境等进行研究,发现对于熟悉的话题说话者的口语表达更为流利,Wiggleworth[19](1997)的研究结果认为准备时间也会影响口语表达的流利性;Robbinson[20](2001)研究了口语测试的任务复杂程度对说话者的影响。我国学者张东昌[21](2004)等对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流利表达的25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说英语的“机会”和“环境”是罪突出的因素,“动机”和“听”、“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的影响次之。

这些研究分别从理论上(言语产出过程)、说话者自身相关因素(内因)和学习测试环境(外因)和教学实践的影响等方面对影响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的因素进行研究。不同国内外学者对类似因素的研究结果趋势较为相似,这对提高二语学习者口语流利性的策略研究和相应的口语教学改革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四 对口语流利性的实证等方面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口语流利性的实证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口语流利性的定量定性分析

在考察口语产出流利性的变量指标方面,Towell et al[22](1996)提出了五项时间性指标,即语速(speech rate),平均停顿长(average length of pause),发生时间比(phonation/time ratio),平均语流长(mean length of speech run)和发音速度(articulation rate);Foster& Skehan(1996),Mehnert[23](1998),Lennon(1990)及Gaies[24](1980)等提出并检验了表达性指标,如每百音节更改次数,改述和替代与全部更改之比和剔除音节数与总音节数之比(ratio of pruned length to total lenghth)。同时,Riggenbach[25](1991)指出不同观点,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心目中的流利性都不尽相同,而听话人基于印象对学习者口语流利性所作的判断则是整体性的,因此除了考虑时间指标和言语表达指标外,还要考虑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句法复杂性等。进而提倡增加使用 Mehnert[26](1998)和Gaies(1980)所使用的所述必要事件与全部必要事件之比(ratio of reported necessary events to total necessary events),无错误T-单位与全部T-单位之比(ratio of errorfreee T-units to tatal T-units),平均c-单位(剔除后)长度,平均T-单位内从句数,等几个指标。国外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就如何对口语流利性进行测量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从时间性指标、表达性指标和准确性复杂性指标等角度上对流利性进行测量。

2 言语产出的语音特征进行定性分析

Lickley[27](1994)提出语言语音中的韵律是定义流利性和非流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韵律信息可以用来区分流利和非流利话语,认为言语产出的连续性不仅指语流的不间断,还应表现为韵律的自然流畅等。同时 Guergana Savova&Joan Bachenko[28]在论文中总结提出四种导致口语非流利性产出的四种韵律特征。Levelt,Willem & Ann Cutler[29](1983)和Hokkanen,Tapio[30](2001)先后在论文中阐述了在口语输入修改现象中韵律的标识问题。

3 考察语块在口语流利性中的作用

语块是指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形式和意义较固定,运用语境较确定,兼具词汇和语法功能,由多个词组成,以整体形式被记忆、加工、储存和提取的成串的语言结构。Nattinger和Decarrico[31](1992)认为语言的流利程度不是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存储了多少生成性的语法规则,而是取决于学习和大脑中究竟储存了多少数量的语块,是语块使人们流利地表达自我。而Lewis(1997)在研究中将语块分为4中类型,即复合词(complex worlds)和聚合词(polywords);搭配(colloca-tions/word partnership);惯用语(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和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和headset)等。

4 针对口语非流利产出的研究

对非流利现象的研究正是口语流利性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Fox Tree(1993),Lickey(1994)和 Shriberg (1996)分别撰写了博士论文《言语非流利的理解》,《自发言语中非流利产出的检测》和《非流利产出理论初步》中较为系统的对非流利产出的可比研究提出了初步的框架,可以将其视为口语流利性和非流利研究从零散走向系统的重要标志。

Johnson(1959)Shriberg(1994)和Tseng(2003)等对非流利性的概念界定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Goldnan-Eisler (1968),Hieke(1983)和Lickley(1994)纷纷对非流利现象中的停顿现象进行数值界定,停顿的类别,和停顿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等等研究。Hieke(1981)和Lickey(1994)及O'shaughnessy(1993)对非流利性重复中的词汇词性、上下文语言特征、重复处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等进行阐述。Kormos[32](2000)和Levelt(1983)等对口语非流利自我修正现象在整个话语产出机制的产生,自我修正的形式和语言特点及自我修正能力的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对非流利现象的研究,正是从正面研究学生口语产出的问题,而从侧面对提高口语流利性提出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因为口语流利性研究和非流利性产出研究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在诸多的国外研究成果中,国外学者对口语非流利产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涉及方面较广,研究也渐成体系。从八十年代起,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学的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流利性研究逐渐从自然观察和实验研究转向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5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语言界关于口语流利性产出(和非流利性产出)的专门研究很少。从1996年起,才开始有学者撰写外语流利性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①对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介绍和评述:如张文忠(1999)就国外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进行综述分析;杨军[33](2004)对国外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进行述评;陈平文[34](2008)就国内外口语流利性理论进行成果综述等;②对口语流利性发展现状分析、少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张文忠(2000)和(2001)对第二语言流利发展先后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属于对学生口语语料进行的流利性各方面做出的描述性研究和利用实验组进行的对比性研究;③国外单个提高口语流利性方法的实证性研究。谬海燕,孙蓝[35](2006)周爱洁[36](2002)和孟凡韶[37](2009)等分别对Maurice(1983)提出的旨在提高语言学习者语言表达流利性的课堂教学活动--4/3/2活动引入课堂,并对引入后的口语流利程度的提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④口语流利表达的成因分析。张东昌,杨亚军(2004)从影响口语流利程度的因素,即从学习环境,学习者自身和学习过程三大类共25个变量入手,并结合其对教学上的启示进行研究。

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在口语流利性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还处在对基础理论的梳理和评述阶段。对于流利性研究的其他诸多方面,如二语学习的口语流利性与英语母语口语流利性的对比研究,影响口语流利程度的语音特征研究,口语流利性发展模式理论对学生口语非流利性产出特点的影响,对言语产出的上下文语言特征的实证分析、提高口语流利性策略的提出和有效性验证等等,还是凤毛麟角,几乎为空白。相对于国外日渐成熟、体系逐渐完善的口语流利性和非流利性产出的研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大空间。

[1] Fillmore,C.J On Fluency.Individual Deference in Language Ability& Behavior[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2] BrumfitC.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The Role of Fluency and Accurac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326

[3] Sajavaara K.Second language speech production:Factors affecting fluency[A].In Dechert H D&Raupach M (eds).Psycholinguistic Models of Production[C].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7

[4] Lennon.P.Investigating fluency in EFL:a quantitative approach.[J]Language Learning 1990.(40):387-417

[5] Schmidt,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cond language fluency[M].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4:357-85

[6] 张文忠吴旭东.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J].现代外语,2001,24(4):341-351

[7] 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研究[J].现代外语,2000,23(3):273-283

[8] Maclay,H&C.E.Osgood.Hesitation phenomena in spontaneous English speech[J].Word 1959(15):19-44

[9] Anderson J R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0] Raupach,M.Temporal variables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speech production[R].In Temporal Variables in Speech,eds.H.D.Dechert&M.Raupach.Newyork: Mouton.1987

[11] Towell R.R.Hawkins&N.Bazergui.The development of fluency in advanced learners of French.[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84-119

[12] Levelt W 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Cambridge,MA:MIT press,1989

[13] Foster P&Skehan P The influence of planning and task type on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8):299-233

[14] McLaughlin B.Restructuring[J].Applied Lingustics,

1990,(33):135-158

[15] Logan G D.Towards an instance theory of automatis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8(95)

[16] Robinson P&Ha M.Instance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rule learning under explicit condition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3):413-438

[17] Sandrine Henry&Berthille Pallaud.Word fragments and repeats in spontaneous spoken French[J].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003(90):77-80

[18] CarolineL.Rieger.Disflencies and hesitation strategies in oral L2 tests[J].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003(90):41-44

[19] Guergana Savova&Joan Bachenko.Prosodic features of four types of disflencies[J].Theoretical Linguistics2003 (90):91-94

[20] 张东昌杨亚军 李蓉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表达的成因分析与教学对策[J].外语界,2004,99 (1):15-20

[21] 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J].Brooks/ Cole/Thomson learning1999,9(3-4):123-146

[22] Shirberg,E.Preliminaries to a theory of speech diflluencies[D].PhD thes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4.

[23] Lickley,R.J.Detecting disfluency in spontaneous speech[D].PhD Thesis,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94

[24] Postma,A.&H.Kolk.The covert repair hypothesis: Pre-articulatory repair processes in normal;and stuttered disfluencies[J].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1993(36):472-487

[25] Shu-Chuan Tseng.Repairs and repetitions in spontane

ous Mandarin[R].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003(90): 73-76

[26] Fulcher,G.Does thick description lead to smart tests? A data-based approach to rating scale construction.[J].Language Testing1996.13(2):209-38

[27] Gaires.S.J.T-unit analysi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applications,problems and limitations.[J]TESOL quarterly 1980(1):53-60

[28] Riggenbach,H.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fluency:A microanalysis of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s[M].Discourse Processes.1991(13):423-4

[29] Mehnert,U.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ngths of time for planning on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8.(20):83-108

[30] Biber,D.,S.Johansson,G.Leech,S.Conrad&E.Finegan.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Pe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

[31] Nattinger,J.R.和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UP.1992

[32] Maurice,K.The fluency workshop[J].TESOL Newsletter,1983.17(4):29

[33] 杨军.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4):278-284

[34] 陈平文基于国内外口语流利性理论的英语教学研究[J].外语界,2008,126(3):40-47

[35] 谬海燕,孙蓝.非词汇化高频动词搭配的组块效应——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36] 周爱洁.论4/3/2活动对提高英语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2,23(5):78-83

[37] 孟凡韶.4/3/2教学技巧与提高英语口语流利性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4):52-55

Key words:fluency in spoken language,intepreting models,disfluencies

Abstract:The studies of fluency in second language made by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been forming a relatively integrate system gradually,while the corresponding studies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outset.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overvriew of foreign studies,from the conceptions of fluency,the basic theories(cognitive models,developing intepreting models,etc.)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fluency in spoken language and the major empirical analyses.aiming at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responding studies in China and the acquistion of fluency situation of English learners in spoken languag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fluency studies inside and outside of China.

The Overview of Fluency Studies in a Second Language

GAO Ying,WANG Yu
(School of Software,Dalian Univeris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620,China)

H319.9

1673-2804(2010)-0208-05

2010-05-03

猜你喜欢
流利第二语言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流利口语练习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