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山村人地关系优化调控对策

2010-10-20 07:27欧阳玲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母子农牧民山村

欧阳玲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母子山村人地关系优化调控对策

欧阳玲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根据母子山村实地调研结果分析:该村人口众多,贫困现象突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要使这一地区贫困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人地关系优化,就应该对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

母子山村;人地关系;优化调控

母子山村位于敖汉旗中部,清末前以牧业为主,清末后转变为农业为主牧业为辅,成为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1].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农牧转换,该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并且该村人口众多、贫困现象突出,人地关系恶化.敖汉旗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母子山村是其中典型的贫困村[2].据1996年和2008年贫困状况统计,1996年贫困户占总户数的48.72%,2008年贫困户占总户数的72.64%,比1996年高出24个百分点,1996年贫困人口占总人口49.13%,2008年贫困人口占总人口71.97%,比1996年高出23个百分点,13年间母子山村农牧民的贫困状况并没有好转,人地关系矛盾突出.

根据母子山村调研结果分析,要使这一地区贫困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人地关系优化,使之在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生态体系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对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水源状况、农牧民整体文化素质、政府调控力度、交通现状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的优化调控.脱离贫困状态.母子山村除自然条件本身较为脆弱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在时空上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所以,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就必须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机制.

1.1 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

1 优化产业结构

母子山村地处偏僻丘陵山区,交通不便,市场信息匮乏,农牧民缺乏对地域适应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经济作物的认识,这种观念上的保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种植结构的优化,2006年种植结构中,粮食作物占77%,经济作物只占23%(图1,图2),通过这一比率的对照,经济作物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牧民应该在积极主动了解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拓展适合地区生长的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以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力.如药材、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经济作物,必要时可建立集中专门生产的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最终由市场进行优化种植结构的科学调控.

使其种植业、牧业、林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以提高农业系统的总体功能与效率,首先是通过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种植业结构和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粮、经、饲的多元结构,在本地区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当压缩粮食作物的种植比重,加大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其次是加快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与退耕还还草的顺利实施,阻碍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整应该把维护当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只考虑结构上的调整和生态的恢复,而不考虑经济上的发展,很难使这一地区的农牧民真正的

1.2 优化林业结构

母子山村林种单一,林地多为油松、杨树、柳树、榆树、山杏树几个品种,但在调查中发现,80%以上农户的庭院都种植各种果树及其他经济树种,且长势很好,可见这一区域适宜于部分果木及其他经济林木的生长.母子山村拥有极大的林业资源潜力,每年雨季,林中繁生的各种菌类、生长在固定沙地中的黄柳、沙棘果、山杏等,这些都是发展以林业资源为原料相关产业的契机,因此应该进一步推进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在适应生态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林业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1.3 优化牧业结构

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减轻草地生态系统压力,增加人工草地面积,提高牧草地的牲畜承载力,优化畜种结构,积极发展畜牧养殖.

增加人工草地,提高牧草地的牲畜承载力可由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①在低矮的林地中播撒草种.在母子山村实地调查中,各自然村的林地行距都在3.4 m以上,树木高度大多在9 m以下,行株距间都为自然生长的野草,而与之相邻的牧草地长势很好,因此通过在低矮的林地中播撒草种可扩大人工草地面积;②合理人工播撒优良的饲料草种整治荒山荒滩.目前各村的牧场仅限于坡荒地、沟坡地、沙荒地(已固定沙地),草场承载过度,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这部分草场进行人工草籽撒播,增加单位草地的牧草产量;③对于已固定沙地的灌木林撒种草籽,实行林草混种;④饲料来源力求多元化,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牧草的补充,实施季节性禁牧或轮牧缓解牧场压力.

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优化畜种结构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实行科学养畜,在政府的引导下,控制家畜存栏总数,提高家畜出栏率与出栏周期,提高牧业生产效率.建立牛羊育肥基地,健全饲料生产加工、饲料储藏体系,由政府协调当地以禽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建立禽畜产品的市场体系;②在政府的引导下引进优良品种家畜,优化调整畜群结构,建立健全畜种改良配套方案及设施,强化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立健全畜禽疫病防止体系,普及科学饲养教育.在调查中发现,9个自然村中,没有一个畜牧改良配种站,全村仅有的一个乡村兽医已因打工外迁,绝大多数家禽家畜都为本地化,还没有经过科学意义上的改良或杂交.因此这一地区的畜种优化,是实现调整畜牧业生产方式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1.4 加强第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这一地区的薄弱环节,在2006政府统计数据中,第三产业只占总收入的9.86%,全村没有卫生所,只有1个医药店,乡村医生1人,投资不到6000元的小日用品商店两家,14家米面加工点,常年跑运输的农用车7辆,木工4人,泥瓦匠11人,电器维修1人,全村有3处建筑用料砂石场,可见该地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极不发达.正是因为第二、三产业基础低,所以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可通过政府干预采取以下措施拉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①发展中小型畜产品深加工、粮食深加工企业,由原料商品转换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市场终端产品;②现有的砂石资源应在政府有计划开采的干预措施下进行,防止生态破坏性开采;③政府应出台有利于农牧业发展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以粮、禽、畜为加工原料的生产企业到该地投资设厂;④由政府组织农村医疗培训,设立乡村诊所,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工作.

2 改善水源状况,实现对天然降水有效时空调控

水资源的匮乏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如何改善当地水资源状况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当地的水源现状和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实地调查情况,要想使这一地区的水源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如何提升地下水位,这一方法不是普遍的,也是很难实现的,母子山村的地形地貌恰好具备这一天然条件,9个自然村依次由南向北沿沟谷两岸的山体斜坡分布,每年6~8月份是沟谷山洪暴发的高峰期,大量的山洪沿沟谷主干道汇入老哈河,如果这部分山洪能得到科学的调控和合理的利用,就能够使沿沟谷分布的各村水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具体措施为:①发动各村农牧民以大会战的形式分段储集山洪,降低水利工程劳动成本,从源头至布登皋下游处设四处拦洪坝建立小型水库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匮乏的状况.②经过分段储集山洪治理,这一区域的水资源体系将重新进入良性循环,在沟谷沿两岸大量种植经济树种(如果树等)以保持两岸水土流失,水库中可发展养殖业,撒放鱼苗、放养鸭、鹅等,可建立立体生态系统,发展农村生态旅游.③将大面积的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使地表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 提高农牧民整体文化素质,实现科教兴农计划

3.1 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

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2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成立村级文化站,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干部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要根据各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如科技辅导站、图书室等.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4 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强化政策的微观调控

4.1 制定农牧区的科学发展规划

政府应总结多年来人地关系的建设发展教训,积极借鉴农牧交错区内已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成功经验,聘请或咨询专家学者,针对农牧交错区所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的调研分析,制定适合本区域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治山、治水、治田、治林、治牧、治人、治法等综合体系优化区域内的人地关系,使这一地区尽早的脱离贫困.

4.2 强化乡、村政府行为

在改善生态环境、平衡人地关系的进程中,政府应发挥其核心主导作用,积极协调各部门、各行业、各社会团体、各种经济形式,协调当地农牧民,使各方力量积极配合,协调统一地参与到平衡区域人地关系的进程中来.

4.3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应彰显其强大的监管力度,严格限制私垦荒地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制止一切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农业行为,确保国家各种政策措施在农村基层落到实处.

4.4 加强农业信息建设

加强政府对农牧业信息的掌控,建立健全乡、村信息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势,积极掌控农、林、牧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使政府以市场变化为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以信息搭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引导开拓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4.5 加强农村统计工作

以科学、实事求是的农村统计数据作为政府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加强数字化信息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4.6 实施劳务输出,促进人口城镇化进程

母子山村人口严重超载,人口的大量流出是脱贫、减缓人地矛盾的重要举措.因此,政府应组织农牧民有序外出务工,进行劳务输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安置农牧民的进城问题,为其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子女的入学及住房等问题,政府从政策上应给予大力的支持,防止进城的农牧民又成为新的城市贫困人口.

5 改善当地交通状况,实现村村通车

发展经济,交通先行.母子山村的交通极为不便,有的地方还只能走人不能行车,个别村庄农田收割还要人扛、畜驮,道路多为土路和沟谷砂石路,沟谷间坡大、谷深(最深处30 m,沟宽530 m,最缓坡度25°以上),部分地区机动车无法进入,阻碍了同外界的联系,给这一地区的农牧产品交易带来极大不便.改善交通状况适宜以下措施:一、该村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砂石资源,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组织当地农牧民积极改善交通状况,母子山村离公路较近,最近处只有4~5 km,公路工程量相对不是很大,可采取分段逐年推进的治理措施,在农闲季节发动广大农牧民有组织有计划的以会战形式推进修路工程.二、一处工程,两项成果.应结合水利治理工程推进村间道路改善,部分拦洪堤坝既可拦水又可做桥,使沟谷间的通车距离缩短,最终实现村村都能通车.

结合以上措施可使这一地区的交通得到很大改善,让外面的世界走进来,使这里的村民和农牧产品走出去,这对于促进该区域的经济繁荣,最终走出贫困、达到人地关系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乌兰召苏木发展史.敖汉旗档案馆.案卷号:1.

〔2〕敖汉旗志.第一章,建制沿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K 901

A

1673-260X(2010)12-0164-03

猜你喜欢
母子农牧民山村
山村日出
母子相依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山村一天一个样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沉寂山村崛起时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