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0-11-02 01:44孙秀银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滁州学习者问卷

孙秀银

(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0)

滁州学院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

孙秀银

(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0)

本研究运用实验对比的方式通过课程创新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计和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滁州学院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之路。实验对比发现,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学习者对该课程设计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的写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研究表明:社会文化理论和过程写作法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有利于滁州学院网络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

滁州学院;课程创新理论;网络;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是外语学习者需具备的五大外语基本技能之一。传统的写作教学通常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模仿→教师批改”的模式,注重写作结果,但多年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费时费事且严重低效。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调写作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朝着学习者自主、合作式学习的方向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国内研究者围绕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的整合作了许多实证方面的努力[1-5],诸多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在降低教师投入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2008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都指出,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向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课程管理“三级化”以及教育环境“生态化”的方向发展[6]。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滁州学院英语专业的英语写作教学却依然采取“一本课本+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模式:教师作业批改任务繁重,无暇顾及课堂信息量的传递(也没有条件展示课本以外的信息)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被动接受,严重缺乏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参与无从谈起,45分钟真正成了“一言堂”。这严重违背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语言习得规律。因此,在课程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滁州学院于2009-2010学年度进行了一学期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实践,拟在探索滁州学院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教学之路。

一、研究内容

(一)理论基础

该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实践的设计原则和理论基础是过程写作法和社会文化理论。之所以将社会文化理论和过程写作法相结合,作为具体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二者在语言教学方面的主张存在共性。

过程写作法视写作为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强调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及交互性,提倡通过写作过程而学习写作,重视思想内容的挖掘和表达,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其写作能力[7]。此理念下的写作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写前准备、初稿、修改、反馈修改、重写。

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它强调个人建构是在社会情景之下借助社会互动实现的。中介是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低级心理机能(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自然记忆和无意识的注意)会被保持并发展成更复杂的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高级心理机能(包括逻辑记忆、有意识的注意、概念思维、计划等)[8]3-6。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是通过文化制品(包括工具、符号以及更精细的符号系统,如语言)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人的意识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通过中介的智力活动[9]。社会文化理论中另外三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内化和搭手架紧密相连,并且和中介理论一脉相承。它们的核心理念就是实地社会交互是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10]、[11]。社会文化理论还认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中介符号,社会文化的首要资源,是思想的主要工具。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是社会互动。

受Lantolf&Thorne[11]7对“中介”一词的阐释的启发,研究者将该课程的理论框架具体解析为三大构成要素:物的干预,即英语写作网络交互平台;人的干预,即教师和学习者;及写作活动。三者的动态交互构成了该课程的社会学习过程,见下图:

图1 网络英语设计课程框架

由此可见,过程写作法和社会文化理论都主张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必须以有意义的社会互动为载体,在语言教学上,离开了社会互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写作环境

该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实践的关键承载体是一英语写作网络交互平台。该英语写作网络交互平台可以实现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师、学生、和任务三者的动态结合。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陆运载该写作平台的网站,第一课堂(课堂授课)、第二课堂(课外学习活动的参与)均可顺利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突破了时空限制(详见下面的网络交互平台流程图)。

图2 英文写作网络交互平台

(三)课程实施

写前准备阶段:此阶段是构思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集束法、提问法、提纲法等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挖掘题材。

初稿写作、自主修改、和相互评阅阶段:在本阶段中,学生独立完成初稿并进行网上作文互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网络写作平台的作文交互是多元化的组合模式,是融入了同伴间信息反馈、相互欣赏的高级思维实践活动。

教师反馈、学生修改阶段:该阶段是继学生作文互评之后,由教师主导的全班作文反馈环节,包括优秀作文赏析、集中修改、共性问题的统一讲解等。得到反馈以后,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二稿写作。

二稿润色、定稿阶段:本阶段中,学生独立完成初稿修改、润色、定稿任务。教师将部分提交后的定稿选入优秀作文专区。

二、研究方法

(一)试验设计

以上述英语写作网络系统为平台,在试验班进行了一个学期(2010年3月-2010年6月)的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同期在控制班采用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命题、学生一稿完成。在该试验推行前后(学期初和学期末),对两班学生分别进行了写作水平测试。两班同期测试内容及时间一致,测试作文评分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作文评分标准,由课题主持人统一密封试卷,然后交与两班任课老师集中评阅。评阅结束后的数据输入SPSS11.5,对两班学生在网络英语写作教学推行前后的写作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

另外,为更加直观地展示该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该项目课题组还自行设计了多元交互环境下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并在学期末对试验班的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发现他们对网络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尝试的认可度。

(二)被试

被试共分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从2008级英语专业本科的三个自然班(每班31人)中随机抽出一个班(2008级英语专业本科2班)为实验组,再随机抽出一个班(2008级英语本科3班)为控制组。

(三)研究工具

该试验涉及的研究工具系针对被试写作水平变化而进行的前测和后测以及多元交互环境下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前测进行的时间是2010年3月6号(周六)上午8:00-8:45。前测作文满分15分,题目是2005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作文真题“Should the University Campus Be Open to Tourists?”要求:字数120字左右。回收有效作文62份。后测进行的时间是2010年6月26日(周六)上午8:00-9:00。后测作文满分15分,题目是2002年专四作文真题:“The Best Way to Stay Healthy”要求:字数150字左右。回收有效作文62份。

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见附件):基本信息和对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课的态度。基本信息部分包含对被试的性别、高考英语成绩、英语写作自评、电脑知识自评的调查。第二部分包含五个板块,共18个句话,涵盖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课的四个环节:留言板在线交流环节、提交环节、阅读环节、和评价环节。问卷采用Likert五分制量表调查试验组对这18句话的认可度。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用汉语制作。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31份,回收31份,经课题组核查全部有效。

使用SPSS11.5软件分析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得知整个问卷的信度系数为.93,这说明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很好,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使用SPSS 11.5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四组结果。

表1数据显示,两组作文前测成绩的平均分分别是10.85,10.53,后测成绩平均分分别为11.35和12.06。

表1 控制组和实验组作文前测和后测成绩的描述统计

对控制组、实验组分别进行前、后测两次成绩的平均分配对样本 T检验,得出其显著性水平p分别为0.000和0.002(表2)。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网络英语写作教学,一个学期的写作教学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方面均有成效。

表2 控制组、实验组前后测两次成绩的平均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控制组和实验组两次测试的作文分数均满足方差同质性(P>0.07)。控制组和实验组在作文前测时的成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被试在作文后测时呈现出成绩显著差异(表3),即经过一学期的写作学习,两组被试的写作水平虽然都有提高,但实验组被试的成绩提高更为明显。

表3 控制组和实验组前测、后测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

上述结果从问卷中也得到了佐证。图3显示所有实验组同学对问卷上18句话(17个肯定句+1个否定句)的总体认可度的分布情况。从圆饼图上看,超过64%的同学对问卷上的18句话持积极和肯定态度(对其中的否定句课题组采取了反向计分)。

图3 五种态度分布图

另外,课题组对实验组同学对问卷中涉及课堂内容的五个板块的不同态度也进行了统计。如表4所示:实验组对作文互评环节的认可度高于其它四个板块,而对留言板交流环节的认可度则相对低了很多。

表4 实验组对问卷中五大板块的认可度

表5显示了不同作文水平的同学(根据其作文水平自评统计)对问卷上18句话的平均认可度。如表所示,随着作文水平的降低,他们对课堂活动的认可度也降低。

表5 不同作文水平的同学对问卷上18句话的平均认可度

(二) 讨论

表3和图3两组数据表明,实验组被试对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课程设计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一个学期的积极体验使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一结果得益于该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社会文化理论与过程写作法的结合。该课程的设计初衷意在为活动参与者创造一个合作式、对话式的学习空间,如维果斯基所说,这样的学习过程一旦融入活动设计者对活动参与者的个体需求和兴趣的思考,便会产生刺激活动参与者的学习和积极参与互动的动力[12]11。在本个案中,在设计写作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到了每个任务的认知价值和潜在意义、与学习者的相关性等,这也促成了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

表4数据显示,作文互评环节最受学习者欢迎。这是因为在这一环节中,学习者可以与同伴实现思想的充分交流和共享,无论从认知还是非认知的角度,他们都可以获得十分有价值的知识和经历。留言板在线交流环节得分最低,就其原因,一方面,同学们课下没有机会利用这一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当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实现留言板在线交流时,他们的课堂90分钟却被其它活动填满,如作文提交、作文互评等。因此,这一数字也启发课程设计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延长学习者在线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享用思想自由碰撞的空间,这样也有助于下一步初稿的写作和修改。

表5数据表明,学习者的作文水平越高,他们对该课程的认可度就越高。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水平因其专业素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写作水平高的同学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消化整个课程设计,他们比写作水平差的同学更有能力从不同的写作活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本课程设计突破了滁州学院英语写作课的传统设计模式,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创新理论的整合,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一些社会文化理念,如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在中介工具或符号的干预下实现的;内部智力活动源于外部对话活动等[13]。各种外界文化中介的交织能够产生诸如记忆、注意力、理性思维、情感、发展等更为高级的内部智力功能。本个案中的语言学习交互过程包含了各种中介工具,如教师语言、同伴作品、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等;各种文化活动,如作文互阅、作文互评、过程写作等;和各种文化概念,如金钱、友谊、青春等。当学习者融入这些中介的干预过程中时,他们的高级智力活动也在进行。总之,如Scribner[14]所言,这种外界活动与学习者内部智力活动的交互可以改变学习者的发展状态。换言之,本案中实验组同学的语言水平的提高源于其对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课的参与,以及其本身与整个写作环境的交互。

四、结 论

本研究通过课程创新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计和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将网络引入英语写作课堂,突破了滁州学院外语系英语写作课的传统“学生写、老师改”的直线型写作理论,将复杂、动态的过程法写作理论和最新二语习得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相结合,实现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负担减轻的双重目标,也顺应了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但是在该教改实践中,研究者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学活动参与者对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交互平台利用不充分、该平台本身不够完善、教学任务的设计不够灵活等。因此,今后滁州学院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教学应将重心转移至英语写作交互平台的完善和写作活动的设计上来,使二者更好地为课程目标服务。

[1]杨永林.一种基于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写作训练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2004(4):8-14+20.

[2]李 平,章国英.利用网络环境促进自主英语学习——一门网络课程的实例研究[J].外语界,2006(5):19-23.

[3]林文娟.基于博客(Blog)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张艳红,程东元.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07(4):27-32.

[5]刘 燕,赵 燕,苏 一.网络平台,电子白板两种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课程的整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6):9-15.

[6]谷志忠,张天伟.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的发展、应用和跨学科思考——2008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08(6):75-80.

[7]邓鹂鸣,刘红,陈 艳,等.过程写作法的系统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6):59-63.

[8]Lantoff J P,Appel G.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Norwood,NJ:Ablex,1994.

[9]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3):11-17.

[10]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1]Lantoff J P,Thorne S 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2006:7.

[12]Vygotsky L S.Thought and Language[M].The MIT Press,1986:11.

[13]Vygotsky L S.The genesis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s[C].In Wertsch J V.(Ed.),The concept of activity in Soviet psychology.Armonk,NY:M.E.Sharpe,1981:144-188.

[14]Scribner S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ind[C].In Toback E,Flamagne R J,Parlee M B,Martin L M W,Kapelman A S.(Eds.),Mind and social practice:Selected writings of Sylvia Scribn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66-280.

Web-based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Chuzhou University

Sun xiuy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Based on an experiment,the research explored the web-based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Chuzhou University with a term’s teaching practice under a newly created instructional theory and course design.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learners involved in the course he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course design and their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was enhanced.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ch integrated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process writing approach can facilitate the combination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in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University;innovated instructional theory;web;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G642

:A

:1673-1794(2010)04-0116-04

孙秀银(1982-),女,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文化理论、现代技术与英语教学。

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09jyy001)

2010-05-06

猜你喜欢
滁州学习者问卷
《滁州西涧》(草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问卷网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