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镇
——兼评葛正鹏著《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2010-11-04 01:48蒋龙成
浙江经济 2010年21期
关键词:新生代城镇农民工

文/蒋龙成

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镇
——兼评葛正鹏著《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文/蒋龙成

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也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学界所说的“农民工市民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人数近亿。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城镇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镇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最近,浙江学者葛正鹏教授等著的《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视角》(以下简称《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从农民工就业问题入手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进行了研究。

老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基本是挣钱回家,一般都把最终回到农村作为自己的归宿,而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不同,他们一部分是在城市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城打工,虽然户口在农村,但他们一般都没有种过地,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他们根本没有准备再回到农村。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也渴望融入城市生活。老一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就是农民,而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工人和城里人。身份的定位不同,导致他们行为方式、消费观念也不一样。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过更好的教育、具备更好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唤醒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他们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需求,重视技能培训,他们已经熟悉了市场经济,知道在与城里人竞争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求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甚至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把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做了很好的归纳:“他们的农村特征大大减少,城市特征明显增加;他们所受的教育增加,文化程度高;他们大多愿意在城市生活,是城市中的文化移民;他们作为现行体制的冲击者,又是现行体制下的不幸者,他们的身份确认,即学界所说的‘农民工市民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是也要看到,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吃太多的苦,温饱也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在吃苦耐劳方面与父辈相比差了很多。他们对岗位工作比较挑剔,常常不能踏实工作,就业精神缺乏,职业流动率高。

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十分现实的困境,其市民化进程举步维艰。“农民工进入城镇后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这些农民工进入城镇后能否生存的首要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选择浙江省新生代为主体的农民工作为研究的突破口,问卷调查涉及浙江省九个地区,共发放样卷550份,回收500份,选取有一定代表性问卷270份,对他们的就业特征、就业渠道选择、就业的稳定性、就业限制、劳动雇佣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农民工进城镇就业的门槛也相应提高,流动性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新生代为主体的农民工城镇就业的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即使比较乐于接受外来务工者的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也是如此。

——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亲友介绍的途径在城镇找到工作的比例仍然很高,达到29.4%,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到城镇就业的工作渠道更加宽广,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的比例大大提高,甚至有部分人群通过网上传媒等现代信息渠道找到工作。

——对于农民工而言,由于他们是城镇外来者,获得稳定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稳定的工作大多是通过亲友介绍的非正式途径获得的,这说明相对较好的工作对于农民工的就业还是很高,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等正式途径获得稳定的工作比较困难。

——农民工进入城镇工作后,有44.7%的人主观感觉到与原城镇居民相比,在城镇的就业受到限制,这种受歧视的感觉虽然在进城镇时间增长或户籍问题解决后得到改善,但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新生代农民工在踏入都市后,渴求融入其中,渴望获得更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就业、生存、发展”的问题,而劳动雇佣关系是他们与就业单位的主要联系纽带。劳动合同的签订对于劳动雇佣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雇佣关系不规范和劳动关系紧张是目前农民工就业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除了就业问题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还有如下困境:一是住房问题。浙江省城镇房价一套60多平方米的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这样的高房价对普通城市居民都望而却步,何况收入不高的农民工。二是婚姻问题。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爱情和婚姻同样需要经济条件为基础。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但受收入和住房的限制,难以走入婚姻的殿堂。三是户籍问题。“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迄今来自政府对农民工最精确的定位。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做稳定的产业工人;城市也没有敞开胸怀,把他们当做真正的市民,“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四是教育问题。当前,虽然农民工子女在浙江城市就读并没有限制,但农民工子女还存在入学难问题。具体原因是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怕农村孩子成绩不好,拉低了学校升学率,而且管理上增加了难度,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缺乏“动力”。

图/金川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立足就业问题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镇,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面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如果他们长期迈不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积累到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成为“问题农民工”,进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社会经济问题。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需要制度建设。笔者认为,除了中央已经决定要出台的政策以外,要让具备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还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进一步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应加大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和边远地区经济的活力。避免县域经济的空心化,在县以下小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青年农民在当地向非农经济部门转移,以减少农民工的候鸟式流动。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进城农民在城镇的就业和收入是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的,因此提高农村潜在流动人口素质是当务之急”。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缩小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

——让农民工在城市买房定居不再是梦想。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导致的身份差异,使得农民工既不能在城市购置保障性住房(例如经济适用房),又享受不到城市的住房政策补贴。“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摆脱“漂移”状态,“居者有其屋”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下大力气解决劳资关系问题。要严格劳动合同制度、周工资制、限制加班及加班工资累进提高制度、城乡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以及针对职工过劳疾病对业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等,这将有利于稳定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使农民工能够在城市住下来。

——增强城乡居民互动。一方面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相互沟通,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引导市民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互动交流,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镇的认同。

(作者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新生代城镇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文化边城镇远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人口与就业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