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兴起与发展的缘由及未来走向

2010-11-04 06:38
理论与现代化 2010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张 谨

摘要:世界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技术进步是文化产业化的先导和强有力的支撑;资源能源危机是文化产业兴起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拓展必然导致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消费社会的文化转型进一步拉动了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就世界范围来看,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以高科技为支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空间聚集化的态势;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文化产业;兴起与发展;文化社会背景;未来走向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5-0082-07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日本达20%,中国为2.6%左右。2008-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速严重受挫,但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总量竟达8000亿元。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文化产业作为新型的朝阳产业,其来势之猛、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真正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它的兴起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它的未来走向既预示着发展的新机遇,又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文化产业兴起与发展缘由

文化产业不同于第一、二产业,它属于知识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型业态,是文化经济化的必然产物。文化不同于自然资源,它是“人化”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其精神产品等方面的总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技术进步、资源能源危机、全球化、文化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

1.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文化产业化的先导和强有力的支撑。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动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第一、二次技术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迅速进入工业社会,钢铁、汽车、石油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并在30-40年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体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把人类推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这种高科学与高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微电子技术、信息工程技术、能源工程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一批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就电视产业来说,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文化及其他教育产业的拓展。1946年美国人罗斯和威玛制作出高敏度直线性光电摄像管,使电视节目的生产效能有了质的飞跃;1953年又研制成功彩色电视,致使电视用户数量不断增加。随后,卫星转播站的建立,冲破了借助于电视从事娱乐、接受教育的时空限制,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贸易与交流,“美国18岁的青年中,人均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为4个小时”。美国凭借发达的高新技术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尤其是文化设备和电信技术的许多重要发明(见下表1),使个体的文化生产走向了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把人类由文本文化时代推进到了视觉的读图文化时代。“这些新媒体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MP4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的传播,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等”。数字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产业。

2.资源能源危机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工业经济,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为条件的物质经济,进而引起资源能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失衡。有关资料表明,全球共有近1/3的陆地正在逐渐沙漠化,平均每年有600多亿平方米的土地变成沙漠。500年前地球上森林覆盖总面积为76万亿平方米,目前只剩下约20多万亿平方米。不仅如此,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石器时代,每1000年有1个物种灭绝,工业革命时期,每4年有1个物种灭绝,现时代每年至少有1个以上物种灭绝。就几种主要能源储量来看,根据煤田地质专家的估计,若以目前的开采速度测算,世界硬煤储量只能开采150多年,褐煤能够开采370多年,况且它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在石油方面,尚未开采的原油储量不到2万亿桶,而世界每年消费石油为240亿桶,在90多年的时间内,原油将会开采殆尽,人类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转向依赖于煤炭。天然气虽属污染小的可开发和利用的化石燃料和化工原料,与石油、煤炭相比。具有优质高效的特点,但其储量也是相当有限的,其可开采年限不超过50年。要缓解资源能源紧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发展低碳经济、高附加值经济和提高劳动者科技素养方面转变,而文化产业就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的特点。

为抢占文化产业的制高点,许多国家实施了“文化立国”、“科技立国”的战略来壮大文化产业。就美国而言,以高科技和雄厚资本为依托,在开发国内文化资源的同时,广为拓展国外文化市场,力图使“文化资源小国”变为“文化产业强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以视听影视产业属于大众娱乐为由,申请将其列入世界关贸总协定而遭到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近些年来,美国重点发展了图书出版业、音像唱片业、广播影视业、娱乐业以及旅游业。其文化产业在世界上处于霸主地位,除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扬社会资源之长,避自然资源之短,“通过形成各种介于各州政府和具体文化部门之间的非营利性文化组织(non-profit cultural organizations),设立基金会及创设各种资助文化单位的捐赠制度,促进各种文化产业、各个文化部门和具体单位健康多样地发展。因此,就美国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言,可以说其文化与经济的互渗程度和融合程度都是全世界最高的,而这种互渗和融合,特别是整个经济社会体制对文化产业的强有力支持,又使其文化产品的全球竞争力非常强,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有鉴于此,世界各国一方面主动参与文化产业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又力图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的独立性,避免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趋势。

3.全球化浪潮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受本国资源所限,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获取最高经济利润,把那些劳动力密集、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客观上缓解了这些国家的就业压力,增加了民众收入,但降低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产生的国际矛盾越来越复杂。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不仅仅表现

为经济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全球化,即用文化的手段来促进全球的政治、经济、科技的交流与互动。“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无论什么内容和形式的全球化,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全球化。“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一方面促进了文化需求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作为一种商品,文化借助于商品物质形态,比如磁带、光盘、卡通画,就具有大量复制和生产而广泛传播的条件。”其特殊性在于,文化消费的过程就是文化意义的传播过程。

文化消费的全球化能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美国的电影大片、电脑软件等都具有良好的国际消费市场。“其影视和音像产品的产值,1985年在国民经济中排行第11位,1994年跃居到第6位,成为仅次于收音机出口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并在2000年前后终于超过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美国影片只占全球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一半12AA:。世界文化出口市场基本由几家美国所有或以美国为依托的超级跨国企业控制着。”㈣有关研究表明,一個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其物质产品消费比重将逐渐减小,而精神文化类消费呈上升趋势;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会有重大突破。所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化贸易合作伙伴和文化产品消费大国。与此同时,文化产品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载体。美国电影大片,“除了有物质属性的价值外,它们借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交织而现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则与文化领域有着关联,同时这也与主导社会集体价值与民族文化内涵的政治领域形成一种张力。”这些内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导向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消费中无不打上美国实用主义人文传统的烙印,诸如正义、勇敢、善良、和谐等普世伦理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从而树立起所谓“崇高”、“伟大”的世界大国形象。

4.文化变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的完成,西方社会开始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在物质生活相对丰裕之后,精神享受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阿里斯提普(Aristippos)、伊壁鸠鲁(Epikouros)就提出了崇尚感官刺激的“快乐主义”原则。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和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都肯定了感官在认识事物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它是体悟世界的一种方式。到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理性主义哲学开始占主导地位,以致近代出现了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的纷争。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尼采高举非理性主义的大旗,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揭示了主体理性的高扬带来的危险性、非人化和病态的生命状况,极力讴歌感性的生命冲动和希腊的悲剧艺术,因为它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的“总体图像”。正如尼采所说:“我称为悲剧文化的文化,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智慧取代科学成为最高目的,它在科学的种种引诱面前不为所动,把坚定的目光投向世界的总体图像,力图把握其中的永恒痛苦,怀着同情和爱心把它视为自己的痛苦。”德国另一位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重新思考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图像时代”论断。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提出的“人之死”,就是指作为“主体理性之死”,要求对理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解构。“在这股轰轰烈烈的‘肉体的解放运动中,身体内部的感性力量复活了,人们不再醉心于抽象的理念世界,而开始回归此在存在,感性地体验世界成为一种潮流。”现时代的电影、电视、网络、专业模特、人体美容、建筑艺术、旅游景观、主题公园等都成为时髦的“看的经济”。

除此之外,消费社会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这必然引起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以及个人的娱乐行为发生巨大变化。“闲暇时间是社会结构中某种变化、某种新的规范、新的社会关系的源泉,它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有助于个人和社会集体在时间分配上的意愿和选择。作为一种社会时间,它有着改变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在力量。”这种潜在力量使文化消费获得了可贵的时间支持,从而换取了文化生产的诸多空间。大众文化以其陕速化、商业化、盈利化、规模化的形式发展,已成为全球文化的一大景观。

从表2可以看出,1870年至1998年间,世界上发达国家职21252作时间逐渐缩短。与1950年对比,1998年美国职工年工作时间减少了32天,加拿大减少了38天,英国缩短了59天,法国缩减了53天,日本缩短了52天,德国缩减达100天。休闲时间远远超过了工作时间,这就为休闲娱乐业、旅游业、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最根本的基础性条件。

二、未来走向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大规模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基本上形成了综合化、创新化、品牌化的新特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已呈现出万木争荣、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就世界范围来看,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走向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以高科技为支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文化产业的“创意性”,因而又称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创造这一词汇的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认为,创意产业“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他们把广播影视、工艺设计、表演艺术、广告、建筑及各类软件开发都归入创意产业部门。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撑则是高新科学技术。

这是因为,其一,高新科学技术能够使传统文化产业得到优化升级,更新改造。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对精神产品质量的期望值就越高。传统的文化产业门类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有研究揭示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人均GDP超过30%-40%,文化创意产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喷井”时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二,高新科学技术能够赢得更多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许多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投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其他非政府组织,对文化生产企业的投资意向除兴趣爱好、社会责任感等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取决于文化企业的发展潜力,而衡量其潜力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化企业的科技实力。其三,高新科学技术是塑造文化品牌的核心因素。无论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建筑艺术,还是娱乐休闲、软

件设计,众多的文化品牌都是因为高科技与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而名扬天下的,如好莱坞品牌、迪斯尼品牌、贝塔斯曼品牌等等。“目前,知名品牌产品在全球品牌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中,美国、欧盟、日本分别拥有68个、25个和6个。”由此观之,文化品牌具有以一当十的市场功效,决定文化品牌的不是文化资源的丰富,也不在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悠久,关键在于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锻造及提炼的能力。现时代,“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的b.L~lc人员占该城市全部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是14%,在东京更是高达15%,而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4%。”以高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相互渗透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来看,东方与西方,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就国别来说,以2002年数据为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量最大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再次为中国;就地区来说,欧盟排第一,亚洲第---,北美第三。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各国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空间。文化的动态性特点也决定了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吸收新鲜血液,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寻求双赢元素,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解决文化冲突。

首先,伴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未来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如前所述,当今的全球化,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而是全面的全球化、深度的全球化。这种“全面”与“深度”就是通过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批判与传承来推动的。美国一位战略家曾说,“19世纪靠军事征服世界,20世纪靠经济征服世界,21世纪靠文化征服世界。”纯粹的意识形态伎俩已无力摧毁一个民族,但文化的力量远远胜过原子弹的有形威力,无形的精神之手通过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就能使其产品成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有形载体。美国人坚信“谁买下了文化,谁就控制了世界。”人们不禁要问:买谁的文化?怎样才能不被控制?回避没有出路,参与合作和竞争才是最好的答案。

其次,只有拓展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是消费决定生产的经济,有什么样的文化消费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生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城市化水平越高,则文化消费水平就高,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城市化率,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文化生产企业去联合打造品牌和投资。如辽宁出版集团就与上述国家的著名出版公司都有合作,从而可以把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同样地,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众多消费人口受到了各类文化产业投资者和文化产品输出国的青睐。如美国的电影大片、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画片等在中国都有稳定的市场收益。就文化创意产业来说,2008年全球的市场总价值达到1-7万亿美元,而且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以7%的速度增长,可见,文化产品贸易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将占有相当的份额。

最后,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合作,既是大势所趋,更是民心所向。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J陛是文化的一体两面,只有在文化的交流、对话与碰撞中才能彰显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只有凝聚世界文化的合力,才能在保护多样性的同时,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

3.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空间聚集化的态势

文化产业的空间聚集是指若干文化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高端的原创研发环节、中端的生产制作环节和下游的宣传销售环节,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从而使文化产业形成“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优越性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整合各类文化产业资源,达到最优化目标。从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规模化、巨型化的文化企业都是由中小型企业发展而来的。在当前,美国的中小型文化企业也还占80%。只有实现不同形式的资源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生产和销售资源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而形成集群力量,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美国好莱坞产业链,不仅能看到它创造了以世界6%的电影产量占据世界80%以上(高峰时达92%)电影市场的总体价值,还应看到它可以用200万美元购买一个故事(赋予原创研发以价值)、每部大片50%的成本用于宣传推广(承认营销环节的价值)。”这种以某个企业或几个企业为主导,既分工又合作的文化產业区域生产经营手段,是提高国际竞争水平和产业核心技术的重要举措。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创建就属于文化产业空间聚集化的一种形式。

第二,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文化产业组织,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链以核心企业的核心产品的营运为中心,涉及到多家企业的诸多部门,包括开发部门、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协调部门,需要利用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资金和市场等等,这样就可以协调带动其他产业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可以使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助于银行扩展信用贷款,解决集群内中小文化企业担保不足的问题”,从而增加企业发展的后劲,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表3为例,全国、上海、广东狭义文化业的中间投入率虽然低于第二产业,但明显高于第三产业,这就“反映出狭义文化业对其上游产业总体的、直接的带动能力强,大力发展狭义文化业能有效地促进其上游产业的发展。”其生产服务功能明显上升且呈加强趋势。

第三,能够在优化配置资源的条件下,更好地预防文化产业风险。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诸多环节都充满了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它包括创意价值风险、生产技术风险、主体投资风险、市场赢利风险、社会效益风险等。只有依靠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的力量,才有可能规避风险或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我国就有“形集而实不集”的文化产业集群,全国71个动漫园区,8000多家动漫企业,而赢利者却微乎其微。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华纳兄弟2008年第四季度业绩滑落9%;迪斯尼影业2008年第四季度收入下滑13%;新闻集团第二季度净亏损64亿美元。所以,加强文化产业的风险研究,推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互动,是今后必须重点研究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4.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推动的,有的由政府首脑亲自主持此项工作,如英国首相布莱尔。他们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升到摆脱经济困境的有效途径之高度,因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来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未来各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将发生历史性转变。其一,由文化政策、文件的规范型向资本市场的扶持型转变;其二,由单纯的政策文件指导向法律法规的约束转变;其三,由相对保守向进一步扩大开放转变。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受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影响的。与世界文化产业强国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不仅存在发展时间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差距。因此,联合社会各种力量来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以科技创新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来广泛开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以扩大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引擎作用,彰显文化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2019西部文化产业指数出炉 川陕渝居前三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年提高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