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绣荷包》艺术特点异同简析

2010-11-16 06:48张密丽
电影评介 2010年18期
关键词:衬词荷包首歌曲

截止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女子还保留有刺绣荷包的习俗。在封建社会多为不太富裕之家的女子绣制。荷包形似含苞待放的荷花,内装针线、香料和姑娘家较小饰物等的刺绣针线包,久而久之,未婚女子把它作为向心爱之人传递爱情的信物,她们在绣制这种精致工艺品时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情人的思念,对自然景物的赞美等精心刺绣在荷包上,绣制的过程倾注着她们的感情和心血,也凝聚着她们朴实的审美观,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1]可以说“荷包”是她们情感和审美最真挚的反映和标志。她们常常一边用心刺绣,一边轻声吟唱,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伴随着姑娘们刺绣荷包所吟唱的曲子——《绣荷包》就成了我国传统民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题材。《绣荷包》在不少地区都有传唱,这里仅就云南,四川,山西,山东的四首同名《绣荷包》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以求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同仁共勉。

一、四首不同地域《绣荷包》的结构、调式、旋律分析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形态,民俗风情的不同,几首《绣荷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

(一)结构分析

云南的《绣荷包》是由六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三句头的小调,歌词是上下两句,结构十分灵巧,精致。从整体看,全曲有两段,共十二小节,每段三句,每句两小节。第三、六乐句在歌唱时分别重复第二、五句的唱词,曲调上两者相比也都是“换头合尾”,后者作为对前者的曲意的补充句,使整首曲子听起来更加的完整,形成了“abb’ abb’”的曲式结构。其音调有着很强的抒情性。山西的《绣荷包》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上句含两个词格,为五字的相对应的短句,下句的词格有多种变化,不稳定,每句是四小节,“句逗平稳”,节奏匀称。四川的《绣荷包》音乐很有特色,曲调同四川方言密切结合,上下两句的音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还留有当地山歌的痕迹。它上下两个乐句组成重复性复乐段,“是一个规整的启、承、转、合的四句型乐段”,上句是四小节,在曲调结构中起着“启、承”的作用。下句是五小节,是曲调的“转、合”功能,与上句呼应。整首曲子基本上是每唱半句就插入一个短小的衬句,因而四个乐句也就变成了八个相对独立的乐汇,插入的衬词如“咕儿嘎”,“金刚梭罗妹”,“呀儿咿儿呀”等,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欢乐情趣,也生动地表现出了四川女子的“辣味儿”。山东的《绣荷包》是一首上下句重复型的三句体歌曲,为一上二下型的单乐段。在第一句中加上了许多具有地方语言习惯的衬词,使旋律听起来也更加的婉转。而第二句与第三句的歌词合在第二句的旋律中,因此在第三句中通过加衬词来扩展旋律,而第三句的旋律通过变化重复,对第二句起到了强调作用,也使曲体结构保持了平衡,统一和完整。

(二)调式、节奏分析

云南《绣荷包》属于民族五声羽调式,调式骨架音是6123,重复中间音56653,运用了下行跳进5115,上行音程最高为大三度,下行音程在八度音区呈级进关系。以流畅整齐的节奏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同时,中间运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的音型,对音乐有着展开和推动的作用,使音乐听起来也很有动感,随着花灯调载歌载舞的表演,描绘出了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开朗大方,热情活泼的美好形象。第四乐句与第一乐句相比,仅有几个音符的不同,但是音乐听起来就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全曲在很少的音乐材料上进行发展,但是并没有使音乐感觉到俗套,反而在作曲家的处理下感觉到非常新鲜。山西的《绣荷包》属于五声音阶商调式,主干音为251,整首曲子跳进的地方较多,音域较宽,起伏较大。在北方音乐中字多声少是常见的音乐特点,在这首歌曲中也有体现,基本上是一个音符对一个字。首歌曲中切分和连续进行节奏的运用,推动着旋律向前发展,抒发了年轻女子对远走他乡郎君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她的心情焦虑,急躁。四川的《绣荷包》的曲调建立在六声音阶宫调式上,有偏音(7)音,骨架音为 12356。整首曲子多次用了四度、五度、六度的跳进音程。演唱实词时旋律起伏较大,而且基本上唱半句就插进衬腔。实词和衬词交替出现,再配上丰富多样的节奏,非常形象地突出了少女紧张、焦虑不安和半遮半掩的心情。山东的《绣荷包》属于六声音阶徵调式的歌曲。是在五声音阶中加入了变宫,核心音为512。旋律的大致走向基本上是从主音开始经过反反复复的过程在音程上走向更低音区,最终完满结束在与主音相隔八度的主音上。这首歌曲中的每个乐句均以非常匀称的八分音型组合而成。大量装饰音以动感型的切分节奏来处理,因此在这首歌曲中的乐句、乐段等在情绪上的衔接显得非常细腻而又自然,歌曲听起来也有一种欢乐的气息。歌词表达非常含蓄,用“星辰共日月”,“黄莺站树梢”等比喻爱情的坚贞,并且在含蓄中透出了坚定的决心。

(三)旋律分析

云南《绣荷包》的旋律细腻优美,节奏紧凑,以级进为主,偶尔会出现四度跳进音程。整个旋律走向十分平稳,逐渐向上递进又慢慢向下滑行,犹如微风时河面上起的小波浪。补充部分的重复曲调与歌词不仅描绘出一个俊俏,热情奔放的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也表现出了少女内心细腻,羞涩的心情。山西的《绣荷包》旋律整体走向成下行运动态势,它的组合密集,紧凑。旋律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上行四度音程的跳进。这种四度音程跳进在西北民歌中是常见的。在四个音乐短句中,除了最后一个短句是三度跳进开始,其它三句都是以四度跳进开始,四度音程的跳进贯穿了全曲:2—5,6—2,使得音乐听起来开朗,明亮,而且具有山区民歌高亢挺拔的特点。第一乐句第二小节中装饰音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渲染的作用,更加体现出了一位年轻姑娘对离家远走他乡情郎的思念之情。四川的《绣荷包》旋律构成音程跳动幅度较大,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的跳进音程出现的次数非常多,但是听起来旋律又非常的流畅,并且有一种活泼,风趣的特点,这也是四川小调歌曲中普遍的音乐特点。纯四度与小三度交替出现的旋律音调结构贯穿了全曲,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情绪,也显得音乐非常的有力度。山东的《绣荷包》旋律行进曲折,形态多样,整体音程关系呈下行趋势,音域变化跨度较大,基本上是在五度以内跳进,以三度小跳为主,由于装饰音的运用,出现了七度大跳。音乐听起来优美动听。在这首歌曲中也有大量的衬词在它们恰到好处的点缀下,为音乐增色了不少,也增加了旋律的曲折婉转,如歌曲中的“得儿”“上儿”的巧妙运用,就表现出了一种甜美,喜悦,活泼的情绪

二、四首《绣荷包》差异因素分析

从以上四首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绣荷包》的对比分析中,不难看出,尽管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相同,但它们的地方色彩,民族韵味及风格各有差异。云南的优美动听,四川的高亢,嘹亮,山西的二者兼而有之,山东的真挚淳朴。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调”。那么导致产生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在哪里呢?

(一)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我们知道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并且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产生和形成不同的种族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理解构属于高原和山地。它同属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山有水,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 ,特别是山歌对唱和对歌比赛的风俗习惯更为青年男女寻找恋人,互表爱意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云南民歌优美动听,历史上的移民因素,又使得这里的民歌具有江南水乡的细腻、秀丽。山西位于我国西北部太行山以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干燥,雨水稀少,高原山区的地形,使这里的民歌形成音调悠长,高亢的特点,因为这里自然环境条件的艰苦,人民生活困苦,男人们被迫离开相爱的情人“走西口”,所以歌中又常常带有苍凉,哀怨之情。四川处于长江中、上游青藏高原向平原丘陵过度的地带,因此地貌复杂奇特。这里人口密集、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气候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森林茂密、雨量充足、四季长青。由于较好的自然条件,因而歌曲的曲调就显得嘹亮、挺拔、坚韧。山东地处我国东部,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这里的民歌特点也犹如朴实、憨厚的山东人民一样显得质朴、淳厚。

(二)语言背景的影响

语言的区划是以方言为依据的,民歌从一开始是用方言演唱的,不同地方的称、叹用语都会形成民歌的地域性差别。

云南方言语势平缓,语调起伏也不太大,声调基本上是级进关系,因而歌曲旋律中的音程也多以级进进行。“山西属于西北官话普通话的上声字读去声,去声字读阴平,阴平字读阳平,尤其在语调上更加突出,山西话的语尾音多为抑制,因而山西民歌的旋律跳动性较大,乐句多连续下行。”[2]四川方言具有优美风趣的特点,是西南方言中色彩浓郁和非常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它属西南官话。重庆(原属四川)话与北京话相比,除阴阳平相近略低外,其余各声高低走向恰好相反。特别是阳平的低调别具特色”[3],在这首歌曲中充分表现出来,歌词中的“荷、头、求、仇、黄”等字,四川的方言始终使音乐处于较低音区。山东的鲁中话与普通话相比,前者的阴平字读音与后者的上声字调值相似,阳平字读音与去声调值相似。“语势即人们说话的声调趋势,降是语调的基本形态”,因而歌曲中的落音分别是1、5、5,形成全曲下降的趋势。

三、对四首《绣荷包》细微之处演唱之点滴把握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四首《绣荷包》差异的因素在于地理环境和语言背景,自然也就有了演唱风格的不同。因此,我们在演绎时不能只简单的唱出它们的音符、节奏,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歌曲的风格,准确表达出歌曲所要抒发的感情。

云南的《绣荷包》既然具有旋律优美、细腻、柔和、流畅,并且具有江南民歌清新秀丽的特色,那么我们在演唱时就应注意和把握连贯、圆滑、柔美这些关键。如在演唱“飘”、“双”、“情”等字时,要延长字腹,字头到字腹的过度要快一些,演唱“飘”、“双”、“情”等字时要分别把“pi”、“shu”、“qi”唱得稍长,这样听起来会更加的甜美,柔和,体现出歌曲柔美的风格。山西的《绣荷包》字多声少,四度的跳进音程在旋律中多次出现。演唱第一句时要唱得明亮,圆滑,突出音乐高亢,委婉的特点。在演唱第二句旋律时要逐渐慢下来,并且与第一句相比唱得稍微暗淡一些,突出音乐的苍凉,哀怨之感。旋律高亢,嘹亮的四川《绣荷包》,歌词中有很多四川方言的衬词,具有较强的地方特点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唱好这首歌曲,首先就要把握好歌曲中的衬词,要把这些衬词唱的有弹性,泼辣,使歌曲听起来更加的活泼,突出四川人开朗豪爽的性格,山东的《绣荷包》真挚淳朴,旋律中多次出现四度、五度的跳进音程,其中装饰音的运用还有七度大跳,音域较宽。如果整首歌曲用真声演唱是有困难的,因此就需要借助假声来完成作品。唱高音时要注意巧用真假混合声,在演唱高且长音时易拉直声音唱。更要把歌曲中的装饰音唱出来,方能突出旋律的婉转、优美。

尽管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及方言与性格的不同所形成的艺术特点与艺术氛围不尽相同,但《绣荷包》以其不同的韵味,广泛传唱、经久不衰、、都带给了人们耐人寻味和甜蜜的美的享受。

[1]范奇玉.三首《锈荷包》艺术特点之比较[J].三明学院学报,2005,(3):336-339.

[2]范奇玉.三首《锈荷包》艺术特点之比较[J].三明学院学报,2005,(3):336-339.

[3]易人.情深意长的《绣荷包》[A].民族音乐论文[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衬词荷包首歌曲
剪下个荷包样
绣荷包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戴荷包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张傲全新单曲《爱我所爱》暖心来袭
陈曦全新单曲《不转弯》震撼发行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