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论观念的价值取向构建❋

2010-11-25 22:57张利群
文艺论坛 2010年6期
关键词:客体媒介要素

■ 张利群

文学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因而将文学作为活动来对待,才能更好地揭示文学的“人学”性、社会实践性、精神个体性的本质属性,也才能更好地说明文学的审美特性与特征。但长期以来,文学理论偏重于对文学作静态考察而缺乏动态分析,故而以作家作品论为中心和基础来建构文学理论框架和体系,难免带有“本质主义”的痕迹,也导致简单将文学等同于作品而忽略了文学活动中诸多要素的偏向。因此,确立文学活动论的观念及价值取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之所以被认为是“换代”教材和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提出文学活动论,将其与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体系框架首先讨论“文学作为活动”①,也就意味着从文学实践的文学活动出发,而不是通常从形而上思辨的文学本质讨论出发,以构建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②这印证了文学讨论的出发点应从文学实践活动出发,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的合理性。立足点和出发点不仅意味着观念、价值取向的更新,而且也意味着思维、方法的转换。因而,文学活动论表达出新的文学观、批评观和文论观,表达出文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正如陈瑜指出的“‘文学活动论’是开启《文学理论教程》理论体系的钥匙”③,其实也是开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钥匙。

一、文学要素构成观的价值取向构建

将文学作为活动的观念,实质上是将文学要素及其关系作整体观、系统观和构成观。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构成观就是在文学活动论基础上提出的:“几乎所有旨在广泛包罗的理论,都把一部艺术作品的整个格局用这个或那个同义词区分为四种成分,并把它突现出来。”④这就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文学四要素,它们构成文学的“整个格局”,也就是文学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艾布拉姆斯指出:“尽管任何一种较为恰当的理论都考虑到这四种成分,但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清楚地显示出只朝着一种成分的方面。就是说,批评家倾向于从其中一种成分中不仅引出他用来判断作品价值的一些主要标准,而且引出他用来解释、区分和分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⑤也就是说,文学四要素往往在理论批评家眼中被孤立和分解,从而强化某一要素而忽略了其他要素,造成批评和理论的片面性。他分别讨论了“模拟说”以“世界”要素为中心的偏颇;“实用说”以“读者”要素为中心的偏颇;“表达说”以“作者”要素为中心的偏颇;“客体说”以“作品”要素为中心的偏颇。这不仅仅是表现在批评视角、理论视点选择上的偏颇,其实作为视点和视角的选择,也有其自圆其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将其视点、视角所选择的那个要素被孤立出整体系统之外,从而才出现批评和理论的偏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依据某一视角和视点所设立的评价标准,在价值取向上就会局限于某一要素,从而在标准确立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偏颇。因此,传统批评和理论,无论是“再现说”还是“表现说”,无论是“摹仿说”还是“形式说”都有囿于一隅而不见整体、顾此而失彼的缺陷。

从文学活动论角度来看文学四要素构成关系,就必须确立文学要素构成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人学的价值取向。

其一,文学要素的整体性取向。将文学四要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不可孤立的整体来看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事实上,不仅是将文学作为活动从而强调活动的整体性,文学四要素也可谓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从而在互动构成中和文学结构构成中形成整体;而且也是将作为理论研究对象的文学作整体来考察,才能把握其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理论才会有普适性和指导性;同时也是将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现象作整体来考察评价,才能把握其对象个体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从而准确、公正、全面地评价对象。以此推而广之,文学整体观在文学四要素构成整体观的基础上,推进了文学活动整体观,又进而推进到古今中外文学整体观,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整体观,中国文学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整体观,雅俗文学整体观,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整体观,作家创作整体观,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构成整体观,文本的言、象、意构成的整体观,等等。可见,文学整体观是文学思维与方法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既有效克服传统理论“摹仿说”、“再现说”、“表现说”、“形式说”、“实用说”的缺陷,又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理论学说之所长使理论体系更完善和更周全。另外,文学四要素的结构性还表现在四者的时序结构上。从文学活动序列过程看,呈现的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的活动过程的结构序列,通常文学理论体系也是依此序列形成理论结构;但往往将“世界”转换为“本质论”或“本体论”,而着眼于讨论文学与社会关系中的文学本质论、功用论,偏重文学活动和文学要素中的“世界”的含义和内容。故而童庆炳主编教材的理论体系则首先从文学活动谈起,也有不少教材或文学理论体系研究从作品或创作谈起,故而也会形成作品——作者——读者——社会的“文学存在论”前置的结构序列。

其二,文学要素的结构性取向。要素就如同人体结构中的各种器官,机器构造中的各个零件,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对于机器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离开这颗螺丝钉,机器就无法运转。文学四要素中每一要素都是重要和必要的,文学离开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称为文学,无法使文学活动开展。但关键问题在于,正如螺丝钉离开机器也就没有任何用处和价值一样,文学要素一旦离开文学活动或文学构成也会失去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文学每一要素的作用并非仅仅是其孤立的、独立的、自身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结构作用和系统作用。故而,要素只有在结构和系统中才能充分发挥出作用和价值;要素只有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只有在相互作用下,在各自对方身上才能显示出作用和价值。甚至要素的存在也是以对方其他要素存在为前提,倘若离开其他要素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故而要素存在也是在结构中存在、在系统构成中存在的。这就说明,文学批评以某一要素作为视点、视角或切入口、突破口并非不可以,但关键在于这个“点”是在结构、系统、构成中的“点”,而不是孤立的、自足的、封闭的“点”,任何“点”其实都是交叉点、契合点、关系点。因为只有在结构、系统、构成中才会有“点”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在点与点、点与面的关系中才会确立“点”的位置和作用。以文学四要素中的“世界”而言,“世界”作为文学要素首先应是与非文学要素的“世界”相区别,是文学的“世界”;其次,文学“世界”中倘若不见作者、作品和读者,又如何称之为文学“世界”?倘若离开了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还具有何文学价值和意义?“作者”如果离开其生存的“世界”,离开证明作者存在的“作品”,离开证明自身作用价值的“读者”,又何以有“作者”的价值意义呢?因此,文学要素结构观与整体观是统一的,强调文学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构成性就必须强调文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性、依存性和统一性,才能体现出要素的结构、系统功能和价值。

其三,文学要素的人学取向。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必然带有自觉性、目的性和意向性,带有“属人的”、“人化的”性质特征,带有人类在改造对象的同时也改造自身的价值意义。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依据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与人类切身利益相关的价值创造活动,因而也是人类的本质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是人类确证自我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⑥;“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这种“属人的”、“人化的”实践活动性质本身就会是有人的身心合一的体力和智力的双重能力以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特征,创造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也具有“人化”的特征,从而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人的自由性、能动性和主体性。这是因为人的活动与动物不同,“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么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⑦。这说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需求和根本动因,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仅仅于文学活动,而且也对人类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故而文学是“人学”,文学活动的人文性质、人化和对象化特征不言而喻。文学四要素构成中的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无疑也都聚合为“人学”。分别论之,无疑都带有“属人”和“对象化”的特征,不仅作者与读者如此,而且世界与作品不也是人类创造的世界与作品吗?或者说是人与世界、人与对象关系中的“属人”的世界和作品?文学“人学”观的确立不仅在对文学性质特征及价值功用上具有意义,而且也在于对文学活动论及其文学四要素构成论上具有意义。这对于文学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定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在文学四要素基础上,学界不少人提出媒介为“第五要素”之说。王一川提出“媒介优先”⑧的观点,以强调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意义。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进入电子媒介(包括数字媒介)及信息化时代后,媒介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彰显;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语言(话语)的本体地位和作用已远远超出作为作品形式要素的狭义语言和意义,并且随着对语言的工具性、手段性认识扩大深入到目的性、功用性的认识,语言作为媒介的意义得以强化;再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媒介的科技化、人工化程度的提高,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及其文学对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故而媒介要素逐渐进入文学构成视域。从文学史发展角度看,文学媒介每一次变革都极大推动文学发展和转型。远古时代以肢体语言符号为媒介的口头文学,造就了歌谣、神话、传说和史诗;此后,以书写文字符号为媒介的书面文学,造就了诗、词、文、赋等抒情性文学;以手工雕版印刷及机械印刷符号为媒介的印刷文学,造就了小说、戏本等叙事性文学;以电子化和数字化的图文符号为媒介的影视文学、网络文学,造就了引领时代风潮的各种文学类型和新型文学样式。媒介要素对文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工具和手段的语言文字符号媒介;二是作为创作和生产的技术和手段的媒介;三是作为承载文学内容和思想的文本载体媒介;四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和信息载体;五是作为阅读和接受的工具性媒介。因此,媒介力量和作用贯穿和渗透文学活动各环节、各要素及其过程中。从文学四要素看,不仅每一要素都关涉媒介,而且四要素的结构关系和整合作用也关涉媒介。“世界”要素因媒介既还原为作为对象和资源的语言与符号,又因媒介信息化作用还原为超越时空的“地球村”与“历史记忆”;“作者”要素因媒介也不仅是创作者,而且是写作者、制作者、策划者、创意者、设计者等具有多层、多维、兼容的文化身份;“作品”要素因媒介而表现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学形态,转换为媒介主导下的不同信息和符号,同时也因媒介有了更好保存、传承,甚至永存的存在方式;“读者”要素因媒介而具备丰富多彩的阅读接受方式,工具技术导致阅读接受效果提高和接受传播的扩大,同时也因媒介力量而使读者作用强化,甚至进入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因为媒介并非仅仅指传播媒介,只在文学传播中发生作用,而且也是生产媒介、创作媒介、接受媒介;媒介要素的作用也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的作用,而且也是作为媒介具有联系和衔接各要素关系的系统、整体作用。也就是说,媒介不仅传播,而且也生产;不仅是中介和链条,而且也是文学艺术本身或一种类型。恰如依托电影媒介而产生了电影艺术,依托网络媒介产生了网络文学,依托电视媒介而产生了电视剧,依托多媒体产生了动漫艺术一样,现代艺术是与媒介及其媒介的科学技术含量密切相关的。故而有“媒介艺术”、“媒介文化”、“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之称,也有“媒介生产论”、“媒介艺术论”、“媒介美学”等理论命题和学说。媒介要素被纳入文学要素和文学活动构成中来认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文学媒介既预示着文学发展的方向和文学转型的征兆,同时媒介要素中也包含有科学化、社会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文学艺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使现实与理想更为紧密结合的发展前景。

二、文学过程建构观的价值取向构建

所谓“建构”有两层涵义,一是从文学整体性而言,文学既是一个发生、生成和建构的历时性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多维、多层多样化形态的立体结构和整合构成,从而在时空交织中构建文学;二是从文学单元性构造而言,文学既是一个完整活动序列的展开过程,又是一个以不同行为方式而呈现活动中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统一的创造过程。过去通常所指的文学活动就是指作家创作活动,正如通常所指的文学就是指作品一样。我们将文学作为文学活动,就不仅仅指作家作品了,而且还指世界、读者、媒介。同理,将文学作为文学活动,就不仅于创作活动,而且于欣赏活动、批评活动,甚至还扩大到现代创意策划、制作、生产、市场营运、传播消费、再生产等活动。也就是说,文学活动是建构的。建构一方面说明文学活动是由许多环节、要素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合力构成;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学活动是一个序列而又循环发展过程,是一个永恒运动的过程,是一个有目标方向而无起点和终点的过程。过去通常所指文学往往认为创作出作品就是文学,似乎如同从母体中婴儿生产般的呱呱落地,从而以诞生说明生产活动的终止。即便如此,以人的建构或个体人的建构而言,这仅仅是开始,而不是终止,作为人而言,还有更为漫长的成长过程以及生命循环过程。因而,文学的生成和建构也是如同生命一样的发展、循环过程,作者创作出作品,还有待通过阅读、批评、再生产以及循环生产使文学价值意义得以实现,使文本转换为作品,使文字符号转换为文学价值,并使作品在传播中不断延长生命。因此,文学活动作为实践过程,主要体现于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创作、欣赏和批评;从活动主体角度而言,主要有三个主体:作者、读者、批评者;从活动对象而言,主要有三个客体:作为文学资源和创作对象的世界,作为生产创作的产品和阅读对象的作品,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活动对象。文学活动的建构性可分别从三个角度表明。

其一,文学活动过程建构取向的连贯性。文学活动的三个阶段,创作、欣赏、批评都各有其自身活动内容和定位,也可以说均可独立为创作活动、欣赏活动、批评活动,因而也有其活动过程和建构过程,从而确立活动目标和价值取向。创作活动通过体验、构思、表达的活动过程序列以达到将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的创作文学作品的目标,其价值取向是创造真、善、美价值;欣赏活动旨在通过感悟、移情、共鸣、体验的活动过程以达到将文本语言符号转化为文学形象并获得文学价值的目标,其价值指向是呈现真、善、美价值;批评活动旨在通过阐释、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也以达到推动创作发展,提高欣赏水准,扩大文学社会价值作用的目的,其价值指向是真、善、美标准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统一。这不难看出创作、欣赏、批评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不难认清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文学活动过程的序列关系,更不难确认三者在文学价值追求上的真、善、美取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但更重要的是,从建构论角度看三者之关系还有三个观测点:一是三者在活动过程中建构相互之间互动关系和整体性关系,如创作过程中不乏欣赏、批评因素及活动整体过程的影响因素,不仅表现在作家在创作中对生活美的体验、感悟和评价,而且也表现在作家创作中还会受制于欣赏、批评“期待视野”的影响,同时也还表现为作家创作中还受制于自身的欣赏、批评水准的影响。欣赏与批评活动也如此,既带有实现创作价值功能的意义,也带有再创造的创作意义。二是三者在文学活动序列都是相互构建的结果。以创作活动为基础才有欣赏活动,以欣赏活动为基础才有批评活动。从这个角度而言,创作构建了欣赏活动,欣赏构建了批评活动,欣赏与批评又构建了创作活动,各自均以对方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理由和条件,从而构成三足鼎立的文学活动状态。三是三者是在不断循环的递进过程中构建文学活动的生命力。文学活动过程序列如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时序一样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既体现出生命的节律性,又体现出生命的恒久性。文学活动由创作到欣赏,再有欣赏到批评,这一过程的完整性是相对的,因为欣赏和批评的目的并不仅仅于此,而是还在于推动创作和文学发展。因此文学永远处于文学活动过程中和文学发展进程中,文学生命不仅获得重生,而且还获得永生。

其二,文学主体建构取向的互动性。作为文学主体的作家、读者和批评家各有其文化身份及主体行为认定,但任何主体也是在建构中及构建的结果。作家主体建构不仅是以其创作对象和作品确证的,而且也是由读者、批评家的阅读效果和评价结果来确认的,同时也是作家在创造作品的同时创造了自身,在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的“对象化”结果是确证自我的结果。也就说,作者主体身份是在历时性积淀中建构和共时性关系中构成的。作家间性、作家与读者间性、作家与批评家间性,都足以说明作家主体的建构性、构成性和生成性;同时,作者与对象所构成的主客体关系,也是以说明主客间性的“对象化”性质和特征、主体向客体生成与客体向主体生成的辩证互动关系。以此道理看读者与批评家也如此,其阅读主体和批评主体的身份也是建构和构成的,不仅创作主体中包含有阅读主体、批评主体,阅读主体中也包含有创作主体和批评主体,批评主体中也包含有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而且三者之间关系是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故而其价值取向的殊途同归理由也就不言自明了。当然,主体建构观更重要的主体论在主体性的建构上,主体表达的是身份和位置,而主体性表达素质和能力的程度。故而主体性构建更为重要,主体性构建取向也更为重要。尽管创作、欣赏、批评的主体性各有不同,各个主体素质、能力的价值取向也会有所区别,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应是殊途同归的。在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无论是刘勰提出的“才、气、学、习”的文学主体构成,还是叶燮提出的“才、胆、识、力”的文学主体构成,都应该是作者、读者、批评者三者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构成,都是对主体的基本要求。可见主体构建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主体性,提升主体的素质和能力,这无疑也是在文学活动中不断建构的过程和建构的结果。因而文学主体就是由创作、欣赏、批评主体构成和建构的完整主体。

其三,文学活动中对象建构取向的创造性。文学活动不仅建构主体,而且也建构客体。文学客体既有其“属己”的客观现实既定性和自然属性,也有“属人”的与“对象化”的主观意向性和人学之属性。在文学活动中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相对于主体行为而言的对象,具体所指可分为创作对象的“世界”、欣赏对象的“作品”、批评对象的“文学现象”。从建构论角度看,这三重对象都是在文学活动中建构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建构起客体,客体一定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就如对象一定是在主体观照和行为的对象一样,客体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生成和建构为客体,因而客体可以说是关系中的客体。文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价值关系,也就是主体需要与客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的统一,主体的合目的性与客体的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构成主客体价值关系,在关系中才能形成客体,或客体的价值属性;离开主体需要,客体的价值属性也就不存在。文学价值本质上是审美价值,故而无论“世界”、“作品”,还是包括文学四要素在内的所有文学现象,都是主要因审美价值而成为文学活动的对象,成为文学主体的客体。二是客体是主体建构的结果,准确表达为客体价值属性是主体需要建构的结果。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价值属性是主体创造和建构的结果自不待说,关键在“世界”何以为主体建构的结果呢?首先,进入文学活动中的“世界”是区别于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文学四要素中的“世界”是作家根据价值取向观照、发现、选择的“世界”,是作为文学创作对象和原料的“世界”,是由生活转化为生活美,再由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的“世界”,其审美价值是在人的需要和文学创作需要的文学活动中生成的;其次,“世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构成的“世界”,也就是在价值关系中、主客体关系中构建的“世界”,是相对于人而生成和存在的“世界”;再次,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精神意识作用下使世界“人化”和“对象化”,故而人类实践与意识中的“世界”带有意向性存在的特征;最后,“世界”也是包含了人在内的世界,人是世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故而文学“世界”为文学是“人学”的“世界”。三是文学客体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和构成关系。文学活动的序列性对于客体而言,存在着由“世界”到“作品”、再到“文学现象”的递进层次,这固然有由低到高、由原料到产品、由零散到完整的发展过程,但三者都应该具有价值:“世界”对于创作而言有价值,“作品”对于欣赏而言有价值,“文学现象”对于批评而言有价值;同时,三者的价值取向及价值追求都指向审美价值,故而三者之间具有客体间性,三者的价值又具有主体间性、主客体间性。我们不难在“世界”中看到主体建构的因素和作为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客体建构的因素,因为“世界”不仅包含人,而且也包含作品及文学现象;当然,更不难在“作品”、“文学现象”的客体中看到所包含的“世界”内容。因此,文学活动对象应是建构的结果,也是人类创造的结果,是价值关系构成和价值取向作用的结果。

三、文学活动交流观的价值取向构建

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文学的缘起和发生与人类交流沟通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机制相关,一方面人类为自身存在、生存、繁衍的需要而进行交流,并通过交流而形成族群、群类、社会,强调群类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并在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合力,更好组织、协调行为与活动;另一方面人类在人与自然矛盾中当处劣势的条件下,以崇拜敬畏的仪式方式塑造“神”,再通过“神”达到人与自然交流沟通目的的同时,也达到人与“神”交流沟通的目的,从而在“神化”的过程中强化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本质力量。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劳动创造美”,还是鲁迅提出的诗歌起源劳动以协调动作和节律的劳动号子的“杭育”派;也无论是艺术起源巫术的“接触律”、“交感律”,还是仪式中敬神及与神沟通的乐舞缘起,均证明文艺发生和缘起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协调,通过交流沟通而达到和谐的目的。文学史也充分证明,文学交流不仅与文学缘起、发生相关,也与文学发展、变革相关,文学史可谓文学交流发生史,无论是文学在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中交流,还是不同文学类型、形态的交流;也无论是异质文学之间的交流,还是文学活动中文学四要素之间的交流,都对文学产生影响和作用。文学不仅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而且交流机制也推动了文学发展,形成文学交流观及其交流理论。

文学活动论必须建立文学交流发展的价值取向。广义而言,人类任何行为与活动及其各种活动之间都带有交流性质和特征;狭义而言,文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活动,这既表现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交流,才有了能创造出文学世界、实现文学价值的意义;又表现为文学活动过程的创作、欣赏、批评之间的交流,才有了能推动文学活动的发展和创新的意义,也才能构成文学活动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结构性。文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主体间性、客体间性、主客体间性、文本间性也都印证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活动的交流还体现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交流轨迹上。文学活动的历时性交流轨迹是在文学史发展过程,亦将文学史作为更为宏观整体的文学活动来看待的历史视野的建构,其实即使是一个单列化的文学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应该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和方法,充分考虑到文学活动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就中国文学史而言,各种类型文学,各历史时段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各时段的作家、读者与批评家,都在跨时空和共时空中交流,从而才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异彩纷呈局面,也形成文学史长河流水不竭、后浪推前浪的发展态势。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王国维所称“一代有一代文学”;而一代之文学的形成不仅是创新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继承与借鉴的结果,更是比较与交流的结果。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提出文学批评四法,“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⑨,即溯源法、阐释法、选篇法、统领法中都包含有比较交流之义,故而刘勰的文学史观概括为“通变”、“因革”的继承与革新的发展观,这也可谓之交流发展观,既是在继承、借鉴中交流发展,又是在革新、变化、创造中交流发展。刘勰还以《才略》篇尽数历代作家作品以评价,构成其文学史批评专论,最终总结为“才难然哉,性各异禀。一朝综文,千年凝锦。余采徘徊,遗风籍甚。无曰纷杂,皎然可品”。⑩这既说明文学虽各有个性,但也有共性;虽有“纷杂”,但也“皎然”,因而均是“可品”之文。文学批评正是抓住文学异与同、源与流、通与变、因与革的辩证关系,抓住文学的可交流性,从而才有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的评价,故而批评也可谓是一种建立在文学对话基础上进行的文学交流。文学在交流中才能形成传统、积累经验、夯实基础、取长补短,也才能以交流为机制,推动文学发展和创新。

文学活动的共时性交流轨迹主要体现在不同形态文学之间的交流上。文学是一种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的精神活动,其精神个体性不仅表现出地域性、民族性、人民性、人类性上,而且也通过精神个体性表现在风格、流派、思潮、观念和方法上。这就意味着文学交流,既是不同文学风格、流派、思潮、观念和方法的交流,又有异质文学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学历来重视各民族文学之间、雅俗文学之间、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交流,也重视与域外文学之间的交流。无论是盛唐时代的汉文学与其他少数民族及域外文学交流,还是“五四”时期与西方文学交流;也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后与苏俄文学的交流,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与国外文学的交流,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文学发展和转型,都能在学习、借鉴、吸收、消化中取长补短地加强了文学建设和发展。因此,确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构建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文学交流价值取向,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交流双重轨迹中找准交叉点和契合点,以文学交流机制及文学交流论丰富和完善文学活动内容和文学活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立足文学活动论具体展开的文学要素构成论、文学活动过程建构论与文学活动交流论的实践过程和观念,既分别表现出文学构成、建构、交流的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又在相互间的联系中表现出文学活动的整体价值取向。这既有利于由认识论转向价值论、由本质论转向构成论、由静态文学论转向动态文学论、由文学创作论转向文学活动论,从而促进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转换;又有利于在文学活动论基础构建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推动文学理论批评的创新和发展。

注 释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③陈瑜:《文化诗学的文学理论何以可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5期。

④⑤艾布拉姆斯著,高逾译:《镜与灯》,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第7页。

⑥张利群、张荣翼、张小元主编:《文艺学概论》,四川天地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4页。

⑧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⑨⑩刘勰:《文心雕龙》,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608页、第580页。

猜你喜欢
客体媒介要素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浅议犯罪客体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