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结构模型的城市特色化战略与CI系统研究3

2010-11-28 07:41张智光张颖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5期
关键词:特色化南京特色

张智光 张颖泉

(1.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3.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基于层次结构模型的城市特色化战略与CI系统研究3

张智光1,2张颖泉3

(1.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37;3.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以南京为例,研究我国城市在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特色化战略问题。根据战略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层次分析、目标-手段链和城市形象识别等方法,对南京特色化战略目标、模式、方案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一体化分析和设计,构建了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的层次结构模型。在该模型的框架下,通过研究国内外古城发展模式,提出了南京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模式;在对南京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具体设计了“6元素南京城市名片”;最后,构建了城市特色化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研究表明,只有协调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远景规划与眼前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特色化战略。

城市发展;特色化战略;城市形象识别;城市名片;层次结构模型;南京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一些城市开始意识到特色化战略在其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并产生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有些站在比较高的层面上,提出了特色化发展的总体思路[1-2];有些则针对城市规划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特色化设计[3-4]。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前者顶天”的探讨和后者“立地”的设计在衔接上是有困难的。本文试图通过层次结构模型,理顺从总体目标到具体措施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城市特色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1 现代化、国际化还是特色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20多个城市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5],而仅以现代化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在这一潮流中,特色化往往被忽略。许多城市建设得毫无特色,千篇一律的街道、商场、火柴盒大厦……,让你感到“祖国各地,大同小异”。有人甚至构想将以国际三大中央商务区(CBD),即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区和东京的新宿,作为参考样本搬到中国某城市去[6]。也许未来有一天,当你来到这个城市,就会产生来到了曼哈顿街头的幻觉。

至于南京,尽管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但现代化和国际化摧枯拉朽的步伐依然气势难当。曾经被6排高大茂密的法国梧桐遮蔽得严严实实的最具南京特色的“绿荫长廊”,在一片惋惜声中凋零了;新街口广场标志性的孙中山铜像,伴随着无限的追忆黯然谢幕;原中央银行、胜利电影院、鼓楼馥记大厦,还有“儿时古井”等等,已被夷为平地;许多老建筑虽然尚存,但已被淹没在高大的现代建筑群之中,难见天日;一些高校作为厚重知识积淀的物质载体的老校舍,被毫无特色的现代“积木”取代了……而且有专家认为,南京的民国建筑还在以每10年20%的速度不断消失[7]。在环太平洋城市发展协会“2004南京年会”上,协会会长Cornelius Dijkgraaf先生形象地说:我在南京,早上拉开窗帘,看到窗外的景色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而我在巴黎,拉开窗帘,会立即知道我是在巴黎[8]。

特色是城市的灵魂,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城市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与现代企业提倡差异化战略一样,城市发展也应当走特色化战略之路。在我国城市建设的热潮中,每一个特色的消失似乎都有着无可争辩的理由,然而这些无形资产的消失,也就意味着城市核心灵魂的丧失。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的文化趋同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正是因为如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才显得更加稀缺和珍贵。文艺领域的一句名言说得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这句话也适合城市发展——特色化的才是国际化的,特色化的才是永不过时的!

2 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的层次结构模型

城市特色的丧失,原因是多么方面的,这里有人们对西方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向往,有政府官员受短期政绩的驱使,有舆论监督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有建设成本的制约和经济利益的诱使,更有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缺失……为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将层次分析法(AHP)和目标-手段链方法相结合[9],构建了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的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该模型由总体目标层、特色目标层、分类目标层、模式层、方案层和保障层6个层次构成,每个下层都是其上层的具体分解和实现途径。

图1中,最高层为南京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走以特色化为主导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道路。在下一层中,将特色化目标分为硬件特色化、软件特色化和综合特色化3大类。硬件特色化包括以“绿色南京”战略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系统特色、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的人造系统特色、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特色3个方面。软件特色化包括非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世代传承文明的城市居民特色。综合特色化是指以打造城市名片为主要手段的城市形象识别(CI)系统的建设。

图1 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的层次结构模型Fig.1 Hierarchical structuremodel of Nanjing city characteristic strategy

分类目标层将特色目标进一步细化,提出各项比较具体的发展子目标。在自然特色方面,根据南京城市融“山、水、城、林”为一体的特点,提出青山、绿水和城市森林3个分类目标。在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特色方面,以历史遗韵与现代气息的融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融合、整体风格与局部个性的融汇为主要内涵。在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特色方面,保护、建设和“营销”的重点应放在明代城垣、历代建筑、古今陵园、文化遗迹和百年高校等方面。在非物质载体的历史文化特色方面,以红楼文化为主体的“石头文化”、流传千古的有关南京的名诗佳文、南京地方曲艺“白局”、江宁织造府出品的凝集当时全国织锦技术精华的清代皇家缎匹“云锦”等应予高度重视。在作为城市的流动名片——南京人特色方面,要突出、塑造和提升南京人海纳百川、刚柔相济、大俗大雅的气质和博爱的精神。

为了实现分类目标,需要有一系列的具体模式、方案和保障措施。下面将逐步阐述。

3 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的综合协调模式

考察世界各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模式可以总结出如图2所示的古城发展模式体系。从总体上看,即从新城与老城关系的角度,可分为3种模式。第一种为新城、老城分割发展模式。例如,苏州的城市发展所采取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一体”为古城区,以保护为主,东翼为工业园区,西翼为苏州新区)就属于这种模式。第二种为新城、老城渗透协调发展模式。例如,北京市到处散落着文物古迹,很难像苏州那样实行分割发展模式,因此只能采取新城、老城渗透协调发展的方式,使新城和老城在建筑规模和风格上尽可能保持融洽。第三种是大面积拆迁模式。我国许多城市的老城区拥挤而杂乱,因而实行大面积拆迁并重新建设,但这种方式不宜提倡。

图2 古城发展模式体系Fig.2 Mode system of ancient city development

在新城发展方面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新城特色化发展模式,如上海浦东建设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范例。浦东新城由风格独特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世纪大道等构成的鳞次栉比、多姿多彩的新兴“万国建筑博览区”,与浦西老上海著名的外滩万国建筑群相映成趣,构成了黄浦江两岸亮丽的风景线。第二种是新城模仿式发展模式,如上文提到的引进国外CBD模式的构想。但这种做法易入俗套,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关于老城发展,主要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老城外形保持、内部改造模式,如法国的做法就是在保持老城外建筑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更适合居住、商用或娱乐,既保护了老街区,又兼顾了现代生活的需要[10]。第二种是老城完全保持模式,例如意大利的老城保护思想就属于这种方式。其城市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原汁原味地维持历史老城的建筑现状[10]。第三种是老城恢复性修复或重建模式。如果由于战争等原因使得老城许多著名历史遗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被毁,那就需要积极抢修或重建,以便尽量恢复其历史原貌。近年来南京的许多做法就属于这种模式,如明城墙的修建和计划中的大报恩寺塔的重建项目等。

根据图2的模式体系,我们将南京城市发展模式确定为“综合协调模式”。具体来说,主城区建设采用新城、老城渗透协调发展模式;新城区(河西新城、仙林新城、江宁新城和江北新城)建设采取新城特色化发展模式;在主城区中,对于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和破损的老建筑采取老城恢复性修复或重建模式,对于质量较好的民国建筑采取老城完全保持模式,对于被居民或某些组织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令其迁出。此外,该综合协调模式不仅包括老城与新城的综合协调,还包括经济与环境以及个体建筑与城市整体风格的综合协调等。

4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打造南京特色的城市名片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综合特色的集中体现。城市形象识别(City Identity,CI)源自于企业形象识别(Corporate Identity,CI),包括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VI)3个部分[11]。由于企业与城市在规模、性质、结构、功能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不能直接照搬企业管理中MI、BI和VI的具体内涵。而且,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涉及的元素及其结构,要比企业复杂得多[12]。对于一个具体城市来说,选择形象识别元素要少而精,元素太多反而难以识别该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

根据南京的特点,经反复比较,笔者在各种资料中提到的关于南京的上百种形象识别元素中,从M I、BI和VI三个维度,提炼出6方面最具特色的南京元素,作为南京城市名片的6个“头衔”。下面依次对这些元素进行内涵设计,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4.1 精神的城市名片——博爱之都

从许多资料上看,南京城市精神最恰当的定位应当是博爱之都”。这是由南京的历史文化城脉和神韵所决定的,也是南京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独一无二的根本特色。南京位于我国南方的“北大门”、城跨长江南北,历史上由于战乱、政权迁移或更替等原因,大量北方平民和官吏多次迁移至此。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原主流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南京城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北方的刚劲粗犷之美与南方的柔韧精雅之美的融合,形成了南京城市刚柔相济、大俗大雅的性格魅力;北方语音和南方语调的融合,形成了南京话短促有力、平实易懂的语言特征;饱受战争蹂躏和经受了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屠城事件——南京大屠杀,形成了南京城市不屈不挠、热爱和平的优秀品格。因此,对于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博爱精神,南京人民有着更特殊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

城市精神主要是靠流动的城市名片——城市居民来体现和传承的。如今,南京人除了给外地人留下不排外、不计较、不好斗、朴实好客、悠闲淡雅等正面印象外[13],同时也还有一些负面的印象,例如比较粗俗、土气、语言质量不高等,由此还博得了“大萝卜”的雅号。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对打造“博爱之都”的南京名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政府、教育界、媒体和公众等需要共同努力。

4.2 历史的城市名片——南国古都

南京有着35万年的人类活动史,6 000年的文化史,2 500年的建城史,1 700年的建都史,累积建都时间有480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为南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存,例如,30万年前汤山猿人头盖骨、世界保存最完好最长的古城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江雨烟笼下的台城、伟大政治家孙中山的陵寝、洒满烈士鲜血的雨花台、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建造郑和下西洋用船的龙江宝船厂遗址、“中世纪第七大奇迹”大报恩寺琉璃塔遗址、先文后楼的阅江楼等。资料表明,南京有289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单位14处(43个点),省级121处[8],其历史人文景观名列全国第四位[14]。

尽管如此,古都特色名片的命名却令人颇费思量。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6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古都”。此后,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也曾把南京作为首都,因此现又称作“十朝都会”(但笔者认为还是用“古都”或“都城”等词较好,因为“都会”是指大城市,并没有首都的意思)。另外,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以及南宋初期也曾建都南京,虽然时间很短,但也不可忽略。故而也有人建议将南京称作“十二朝古都”。但作为城市名片,不宜有多种说法。而且笔者认为,这些称号在数字上做文章并没有抓住南京作为我国历史名城最突出的特征和最本质的地位。实际上,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和南京)中唯一的南方城市,也是中国南方唯一做过全国性统一政权首都的城市。因此,把南京称作“南国古都”更为贴切,也更加响亮。

4.3 文化的城市名片——石文化之都

有学者称,北京的文化特色是“皇城文化”,西安是“旧都文化”,上海是“洋城文化”、重庆是“码头文化”,杭州是“休闲娱乐文化”[15]。古城南京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胜地”。但南京留给人们的却是一种特色比较模糊的城市文化形象[16]。正如上文所说,由于历史上南京人口的几次大变动和政权的频繁变更等原因,形成了南京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南京文化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江海文化和内地文化、吴文化和楚文化,以及尚武文化和重文文化融会交叉的产物。而这种“多元性”却带来了“无特征”的文化形象[16]。无奈之下,有学者只好给南京安上了一个毫无特色的文化定位——“历史文化”[15]。

尽管作为“文化胜地”的南京的文化定位十分困难,但经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南京文化内涵中最有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应当是“石头文化”,或称为“石文化”。

理由之一,是所谓“石头城文化”。南京作为都城的起源地是石头城,又称石城,以后也作为南京的别名和古称。石头城是利用南京城西古长江东岸的石头山(现清凉山)的险峻天然岩壁,倚山建筑而成的。其中有一段山石突起一副狰狞怪面,人称“鬼脸城”,倒映在城下一汪清水之中,人称“鬼脸照镜”,并有一段神奇传说。石头城依山傍水,是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城内设有石头库和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所谓“石城虎踞”。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就在石头山建金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金陵为秣陵;三国时期,孙权在楚金陵邑旧址上修建了石头城,作为水军基地。历代文人也留下来许多关于石头城的传世之作,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和《石头城》,元代诗人萨都剌的《念奴娇·登石头城》,清初董俞的《忆江南》等。

理由之二,是与南京密切相关的“红楼文化”。《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经红学家考证,“石头”指的就是南京“石头城”[17]。南京的江宁织造府是曹雪芹家族的府邸,康熙6次南巡4次住在曹家,乾隆时代被改造为永久行宫。因此,《红楼梦》中的许多内容(如金陵十二钗等)都打下了南京的印记。但遗憾的是,全国有多个城市都在打“红楼牌”,还建了大观园,而南京却行动迟缓,实际上南京才是《红楼梦》的故乡。

理由之三、之四,是“雨花石文化”和“燕子矶文化”等。这些都是南京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限于篇幅,笔者不再进一步阐述。

再者,广义的石文化可以泛指石城文化。因此,它还包含秦淮文化、江南贡院、百年高校(江苏省9所百年高校中南京就占有7所)、南京历史名人、关于南京的千古佳作等等。此外,《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均在南京完成,本草纲目》在南京刻印出版,《桃花扇》等以南京为故事背景……

4.4 地理的城市名片——虎踞龙蟠之都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丘陵地区,由低山岗地、江河平原、滨湖平原等地形单元构成了城市别致的地貌。这种山川气势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赋予了南京古城一种独特的空间魅力[18]。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的《建国方略》中写道:(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位,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地。”。

对南京城市自然地理特征的最概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描绘莫过于“虎踞龙蟠”。传说诸葛亮与孙权策马观察南京山川地形时,看到钟山走势蜿蜒,像一条巨龙蟠伏于丛林之间,而石头山地势险固,又像一只猛虎踞峙在大江之滨,于是对孙权赞叹道:“此地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也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此外,“龙蟠”还有另一层含义。南京城西宽阔的长江和市内纤美的秦淮河首尾呼应,恰似一大一小的两条长龙,而玄武湖、莫愁湖等诸多湖泊就像一颗颗明珠镶嵌于城市之中,构成了一幅“二龙戏珠”的奇景。

但目前南京“虎踞龙蟠”、“二龙戏珠”的优势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紫金山(钟山)和石头城遗址公园的主要功能还只是供市民休憩和锻炼身体,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够;玄武湖虽美,但大部分湖畔还“掖着藏着”,尚未建成开放式亲水公园;而长江之滨尚无赏景的氛围……

4.5 形态的城市名片——城垣之都

南京的明城墙是世界最长的城墙,全长33.676 km(现存23.743 km),堪称“世界第一城垣”,因此“城垣之都”的称号非南京莫属。明城墙将南京悠长的历史以一条优美的轮廓线的形态凝聚下来。漫步在高大、厚实而宽阔的古城墙之上,古老而富有活力、沧桑而富有生机的古城风貌尽收眼底,而城墙边流淌不息的护城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明城墙是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需要持续维护,并逐步修复。明城墙的保护和建设包括城墙主体、护城河,以及城墙内外景观林带等几个方面。其中,林带建设须慎重考虑树种选择、建设方式及建设规模等问题,使得景观林带很好地烘托而不是遮挡明城墙及护城河风光[3]。

4.6 生态的城市名片——绿荫之都

南京是闻名于世的“绿都”。而绿都南京最具魅力的特色是曾经享誉国内外的“绿荫长廊”。这是南京主城区的几条主干道上,由6排高大茂密的法国梧桐(悬铃木)构成的5条拱门式绿色长廊(一条快车道、两条慢车道和两条人行道)。春夏秋冬,法桐变换着不同的姿色,为南京城市增光添彩。尤其是夏天,人们在绿荫长廊之下骑车或漫步,感觉十分凉爽和惬意。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宁(南京)有绿廊。”

这些法国梧桐是20世纪20年代种下的。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运抵南京,途中所经道路分别命名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时任南京第一任市长刘纪文很重视这些主干道的树种选择,经几种方案反复比较,最后选用了法国梧桐作为南京的行道树。可见,这些梧桐树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还是活着的历史。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南京城区道路进行大规模拓宽改造,许多法国梧桐树被砍伐,6排大树只剩下4排,有些地段砍伐更严重,目前已无法遮蔽道路,令南京市民心痛不已。对于这种生态化的活历史,今后应采用图2所说的“老城完全保持模式”。此外,对“绿荫之都”的建设,还包括图1所示的采用“线、圈、点、阵模式”进行系统化建设,以便全面实现“绿色南京”战略。

5 城市特色化战略的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图1所示的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目标及其方案,需要有一个科学管理的保障体系。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5.1 世纪规划——城市发展的百年蓝图

城市科学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运用科学方法制定一个百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城市发展的世纪规划,使得未来的城市建设(如建设范围、尺度、风格和布局等)、社会经济发展(如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总量和布局等)和城市综合环境的沿革(如历史个性、文化内涵、城市肌理、山川面貌、自然风光等)等几方面能够谐调发展。

说到城市百年蓝图,不能不提及1928-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该计划开创了我国制定百年城市发展规划的先河,今天南京有如此美丽、合理的城市格局,此项计划功不可没[19]。虽然由于战争等原因,《首都计划》未能全部实施,而且由于历史和科技的局限性,其中的百年预测也与以后的发展变化有较大的出入,但是该计划的超前意识、强调中华传统特色与欧美科学规划方法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具体规划内容,对于今天南京的城市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5.2 分步实施——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

城市发展应当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等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不可能人为逾越其成长阶段,世纪规划需要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逐步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

5.3 法律体系——城市发展的顶层保护神

城市发展的世纪规划是一个具有长期法律效力的纲领性战略方案,不能因领导更换、长官意志等因素而频繁、随意变更,更不能让它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即使由于不可抗拒的情况变化而需要改变甚至推翻原先的规划,也应当经过严格法律程序,按照规定的决策方式进行审慎的变更。

5.4 政绩新观——城市发展的底层护身符

跨越式的城市建设速度、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发展步伐、大拆迁、大手笔等等,是体现领导政绩最直观、最高效和最振奋人心的标志。于是,许多领导者不愿意制定纸上谈兵”而且今后将无人问津的百年规划,也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逐步实施由前任确定的城市发展规划。实际上,一任领导,也许没有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建设项目,但在他们的领导下制定出了一个十分科学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政绩;也许没有超越前任的惊人举动,但他们按照既定的规划忠实地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那部分使命——这就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政绩!

5.5 长效维护——城市发展的生命维系

在自己的手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是令人自豪的;在自己的手上实现了别人的设想,是令某些官员感到懊丧的;而在自己的手上,去维护别人已经实现了的成果,是许多领导不愿意抓的“小事”。实际上,城市的维护工作是延续这个城市从古至今建设成果的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和损坏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往往一个刚刚建好的外表华丽的大楼里,许多设备很快就再也无法使用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建筑物里,往往没有一个门闩是损坏的。我国许多大城市缺的不是“硬件”,而是体现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软件”。

6 结 语

以上研究表明,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忽视特色化,城市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一个城市要实现以特色化为主导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政绩观,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体系,从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维护各个方面,重视和切实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协调好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远景规划与眼前利益、整体风格与局部特色、老城保护与新城成长、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开发建设和长期维护等关系。这样才能使我国城市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References)

[1]邵建光.城市文化特色意蕴中的南京现代化战略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2,(Sep):344-348.[Shao Jianguang.Strategic Choices of Nanjing City Modernizations with the Urb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J].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2002,(Sep):344-348.]

[2]王玉珍.个性特色:城市现代化的灵魂:兼论南京城市现代化中的个性特色[J].唯实,2002,(12):61-63.[Wang Yuzhen.Specific Characteristic:the Spirit of City Modernization:a Nanjing Case Study[J].Reality Only,2002,(12):61-63.]

[3]黄慧英,杨国庆,朱明.南京城墙在未来城市中的地位与价值[J].现代城市研究,2003,(2):41-45.[Huang Huiying,Yang Guoqing,Zhu Ming.The Statue and Valueof Nanjing CityWall in the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J].Urban Research,2003,(2):41-45.]

[4]叶镜中.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与“绿色南京”营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13-15.[Ye Jingzhong.Composition Patternsof Urban Forest and the Buildingof“Green Nanjing”[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3,3(1):13-15.]

[5]杜政清.中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问题与发展趋势[EB/OL].(2008-03-05)[2008-11-12].http://www.chinacity.org.cn/csll/21828.html.[Du Zhengqing.The Problems and Trend of City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EB/OL].(2008-03-05)[2008-11-12].http://www.chinacity.org.cn/csll/21828.html.]

[6]刘伟,李婧惟.天津南京路商务区,离国际化CBD还有多远?[EB/OL].(2008-04-30)[2008-11-15].http://office.focus.cn/newshtml/465113.html.[Liu Wei,Li Jingwei.How Far is the Business District in Nanjing Road of Tianjin to Internationalized CBD[EB/OL].(2008-04-30)[2008-11-15].http://office.focus.cn/newshtml/465113.html.]

[7]尹海峡.南京保护“老古董”,民国建筑今后不能说拆就拆[EB/OL].(2005-07-13)[2008-11-17].http://culture.longhoo.net/special/minguo/jianzhu/userobject1ai382594.html.[Yi Haixia.Rescuing the Architectures Buil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anjing[EB/OL].(2005-07-13)[2008-11-17]http://culture.longhoo.net/special/minguo/jianzhu/userobject1ai382594.html.]

[8]《现代城市研究》编辑部.南京历史文化特色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4,(8):20-41.[The Editorial Staff of“Urban Research”.Reconciling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Urban Research,2004,(8):20-41.]

[9]张智光,等.决策科学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Zhang Zhiguang,et al.The Science and Art of Decision Making and Execu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1]

[10]陈晓均.正确的思路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法国城市建设对南京的启示[J].中国地产市场,2004,(1):66-71.[Chen Xiaojun.Correct Thinking is the Soul of City Construction:an Inspiration from France to Nanjing[J].China Real Estate Market,2004,(1):66-71.]

[11]张智光,等.管理学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Zhang Zhiguang,et al.The Principle of Management[M].Nanjing:Dongnan University Press,2002.]

[12]刘小静.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结构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1):93-96.[Liu Xiaojing.A Study of Changsha City Identity System[J].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8,22(1):93-96.]

[13]汪金友.“优雅”的南京:中国城市印象之五[J].中华建设,2006,(4):61.[Wang Jinyou.The“Elegant”Nanjing:the Fifth Impressionof Chinese Cities[J].Chinese Construction,2006,(4):61.]

[14]郑忠,杨洋.南京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兼与上海城市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03,(3):91-94.[Zheng Zhong,Yang Yang.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njing’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Comparison with Shanghai[J].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2003,(3):91-94.]

[15]潘知常.南京城市形象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5):14-20.[Pan Zhichang.Nanjing City Image[J].Urban Research,2004,(5):14-20.]

[16]黄南.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因及定位[J].南京社会科学,2000,(8):61-64.[Huang Nan.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Orientationof Nanjing City’s Cultural Image[J].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2000,(8):61-64.]

[17]严中.石头城与《石头记》[J].红楼梦学刊,2002,(1):343-346.[Yan Zhong.Stone City and“Stone from Heaven”[J].Studies On“a Dream of Red Mansions”,2002,(1):343-346.]

[18]周艳华.南京城市二元论:南京古今山水格局的传承与延续[J].城建档案,2008,(1):37-40.[Zhou Yanhua.Nanjing City’s Dualism:Inheritance and Continuation of Nanjing Landscape Pattern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J].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Magazine,2008,(1):37-40.]

[19]周岚.《首都计划》导读[M].//首都计划.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Zhou Lan.The Introduction of“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M].//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Nanjing:Nanjing Publishing House,2006.]

[20]张继平1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J]1山西建筑,2009,35(24):16-171[Zhang Jiping.Constitution Factorsof Urban Characters[J],Shaanxi Architecture,2009,35(24):16-17.]

[21]肖明,段进1南京城市特色公众意向调查分析[J]1规划师,2003,19(1):80-831[Xiao Ming,Duan Jin.Survey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of Cities[J].Planners,2003,19(1):80-83.]

City Characteristic Strategy and City Identity System Based on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A Nanjing Case Study of Nanjing City

ZHANG Zhi2guang1,2ZHANG Ying2quan3
(1.System Engineering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3.Design College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Nanjing Jiangsu 210013 China)

Characteristic strategy in the processof Chinese cities’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researched,taking Nanjing as a case.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system engineering,a seriesof problems about Nanjing’s characteristic strategy(NCS),such as itsobjectives,modes,meansand guaranteemeasures,are analyzed and designed asawhole bymeansof AHP,means2ends chain and city identity(CI).As a result,NC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model,a synthetic coordinated mode of Nanjing city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based on research of ancient cities’developmentmodes in China and abroad.Then the“Nanjing city card with 6 elements”is designed concretely on the basisof the general plan of Nanjing CIsystem.Finally,a guarantee system is set up for realizing city characteristic strategy.These researches show that a city characteristic strategy can be realized effectively only when relations cetween its historical culture and modern life,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between long2 term plan and short2term profit,are coordinated suitably.

city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 strategy;city Identity;city card;hierarchical structuremodel;nanjing

F293

A

1002-2104(2010)05-0080-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14

2009-09-01

张智光,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经济管理工程。

3南京市科学技术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绿色南京发展战略研究”(NO.200503052)资助。

(编辑:王爱萍)

猜你喜欢
特色化南京特色
“南京不会忘记”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特色种植促增收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完美的特色党建
南京·九间堂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