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 芎

2010-12-19 10:20张廷模,马逾英,曾南
中药与临床 2010年2期
关键词:川芎嗪川芎头痛

张廷模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与临床》首刊之际,主编吩咐以著名川产道地药材川芎为题,作有关临床中药的短文一篇。勉为其难,成此《也议川芎,意在言外》,以窥管之见充数,两全从命与道贺之用。

(1)川芎燥湿良药,可见“毒”与“能”之相对性

古今药书介绍川芎时,均在其“使用注意”项内指出:“本品温燥,阴虚火旺者慎用。”此乃从不良反应立论,意在强调其偏性之“毒”。此温燥之偏性,对于寒湿中阻之证,岂不正好是愈疾之“能”,即成为“燥湿”之功效。李时珍对此深有体会,发挥于《本草纲目》川芎项下:“《左传》言麦麯、鞠穷(即川芎)御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学习和应用中药时,掌握好这种相对性的思维方法,十分重要。

(2)川芎发散风寒,表明中药功效记载的不完整

《医方集解》于“发表之剂”收载常用方18首,其中经方6首,在余下的12首时方中,选用川芎的有:九味羌活汤、十神汤、局方神术散、人参败毒散、川芎茶调散、再造散、大羌活汤等7首。可见时方用川芎,是辛温解表剂组方的一大发展。选用川芎,并非仅仅是温通血脉,更重要的是用以发散风寒、祛风止痛。其理于此不用贅述,只想表明“中药功效记述不完整”是普遍存在的,必须高度重视。

(3)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实指归经,不可以与升降浮沉相混

自金元医药学家张元素提出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之说以来,将其作为该药有二向性的依据者,十分普遍。这种理解,存在偏差。川芎“上行头目”,主要用以祛风止痛,其作用趋向,无疑是偏于升浮。但其“下行血海”之后,主要是疏肝活血,其作用趋向,仍然是偏于升浮的。实际上,张元素之言谈的是归经,指出其作用部位的广泛性。升降浮沉与归经,是从不同角度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二者是不能相混的。

(4)川芎临床用量增减幅度很大,将其列入《药典》正文之中弊大于利

历来使用川芎,有宜轻用者,如《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原方8味药共为散剂,每次服一钱,其中川芎占全方重量的八分之一,按一日三次计,川芎用量仅约为四分(1.3 g);而如《辨证录》散偏汤,原方川芎用一两(30余克)。二者均为有名的经验方,其用量相差20多倍。在《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和《头痛眩晕名医秘验绝技》等书收载的当代验案中,主张川芎治头痛应重用,用量在30g以上者并不鲜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直将川芎的用量定规为3~9g,其依据是什么呢?众所周知,《药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典,如果有人要以《药典》为据,向超过规定用量的医生提出异议,由此引发医疗纠纷,这些医生和主管部门应当如何解决呢?本人一直想了解这些问题,至今仍不得其答案。《药典》最本质的属性是规定药品的质量标准,其用法用量,性能功效等,肯定不属于质量标准的范围。要坚持沿用将这些内容写入正文的做法,能突出中医药特色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而且肯定是弊大于利的!在短短几十年内,青霉素的用量从几万单位到二百多万单位,增加了五、六十倍。有人会以此兴师问罪吗,没有!为什么?可能《药典》二部没有规定用量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就师出无名。如果有人斗胆将中药石膏的用量增大一、二十倍,尽管二者在汤剂中的实际利用量差别不大,但以《药典》用量为据而口诛笔伐的盛况,不敢想象。目前,“按照国际惯例”之说十分流行,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能不能“国际”一下,和《药典》二部一样,将其纳入《临床用药须知》,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马逾英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川芎主产于四川都江堰、彭州、崇州、郫县、新都等地,近年来,眉山、彭山、邛崃等地也相继发展川芎的种植。1999年~2002年,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现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四川绿色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都江堰华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现都江堰华泰川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支撑企业,共同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川产道地药材川芎的规范化种植研究”,从基地的选择、种质与繁殖材料、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贮藏、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合当地药农长期栽种经验,制订了川芎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和川芎规范化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在都江堰徐渡和彭州敖平建立了川芎GAP基地,后者于2006年通过了国家SFDA的GAP认证,为带动川芎的规范化种植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成都中医药大学又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及四川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中对川芎的种质资源及良种选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发展和提高川芎生产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生产现状看,都江堰作为川芎道地产区,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彭州已成为当今川芎的主要生产区,药农的种植积极性较高,栽培管理普遍较规范和精细。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除都江堰市和彭州市两个GAP基地外,大多数农户的川芎种植仍处于自发状态,苓种繁育和栽培技术较粗放,缺乏科学组织管理,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和质量。(2)川芎为无性繁殖,经过上千年的栽种,加上缺乏科学的良种选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种质退化,限制了川芎生产水平的提高。(3)在市场价格的刺激下,各地药农盲目引种,扩大生产,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川芎生产技术,栽培过程中出现大量死苗,药材产量低,一般为160~170公斤/亩,有的甚至仅为40~50公斤/亩,其药材质量尚需进一步分析。

建议:(1)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有实力的企业,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优势和川芎GAP研究成果,引导产区药农进行规范化种植,解决苓种质量、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过程控制、病虫害防治等川芎种植的关键技术问题,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优质川芎药材。(2)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有实力的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进行川芎优良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培育出川芎优质高产新品种,以改变长期困扰川芎药材生产的源头问题,为川芎种植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3)依托行业协会如当地川芎协会等,进一步搭建完善的信息、技术及营销服务平台,为川芎种植人员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避免药农粗放种植、盲目生产和药材积压。(4)对川芎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在川芎苓种和川芎药材出现价格高涨或极度低迷时,政府适当进行价格干预,以保护药农的种植积极性,有利于川产道地中药材重点品种川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曾南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依据川芎的功效与主治,其现代药理研究主要体现于血液、心脑血管系统等方面。

(1)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

川芎嗪体外能强烈抑制ADP、胶原、凝血酶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作用与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相似,但对外源性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则无影响。川芎嗪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抑制血小板TXA2的生成和活性,增加血小板cAMP含量,调节血浆和肾组织TXA2/PGI2平衡的作用,是其减轻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改善肾功能,发挥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炎明显治疗作用的机制。体外、体内实验表明,川芎、川芎嗪和阿魏酸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与其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及激活纤溶酶原等环节有关。

(2)抗心肌缺血、增加冠脉血流量

川芎嗪对动物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脏血流动力学异常有改善作用,使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降低和窦律恢复时间缩短。川芎生物碱、酸性组分和川芎嗪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小鼠或家兔心肌缺血性心电图变化。川芎嗪对结扎冠脉造成的犬实验性心肌梗死有对抗作用,作用机制与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降低心肌细胞胞浆钙浓度有关。川芎及其提取物均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

(3)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川芎嗪有明显舒张血管的作用,能对抗多种不同诱发因素引起的不同血管段收缩,如高钾、CaCl2、前列腺素F2α、内皮素-1(ET-1)等引起的动脉条或静脉条的收缩。进一步研究表明川芎嗪的扩血管作用具有部位差异性,不具备典型的钙拮抗剂的特点,可能对受体中介的钙释放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川芎嗪有明显改善金黄地鼠颊囊微循环、家兔球结膜和软脑膜等部位实验性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4)改善脑缺血

川芎嗪使麻醉犬脑血流量显著增加,血管阻力下降。川芎嗪能减轻氰化钾、双侧结扎颈动脉造成脑缺氧缺血所致的大、小鼠脑组织损伤,并能显著减轻急性实验性兔脑缺血组织缺血性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作用与抑制脑缺血时体内血小板的激活,改善循环中TXA2-PGI2平衡失调有关,此外与降低细胞内Ca2+的超载有关。

上述4点药理作用可以认为主要与川芎活血行气的功效密切相关,是其临床用于头痛、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理学依据。然而,药理研究也发现川芎对心脏有一定影响,但是因文献报道的结果尚不统一,无法寻找其规律性。此外,针对川芎祛风止痛之功效,相应的药理研究也表明川芎具有镇静、镇痛和解痉作用,物质基础与川芎嗪、挥发油部位有关。总之,对于川芎的现代药理研究,可以发现目前主要以有效成分川芎嗪的作用来反应药材川芎的作用。虽然研究范围较广,水平也较深,但川芎嗪的作用是否能完全代表川芎水煎剂、提取液或提取部位的作用则有待商榷。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在控制川芎基源、质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药材-部位-成分三者平行研究,可能会更有益于川芎传统功效的现代阐释。

刘友平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关于川芎的品质评价,历来医家看重其道地性,宋人即有“芎䓖以蜀川为胜”的记载。传统认为其品质以“个大、质坚实、断面黄白、油性大、香气浓郁者为佳”。

川芎中的挥发油、酚酸类、生物碱等是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主要含苯酞衍生物(藁本内酯、3-丁基苯酞、3-亚丁基苯酞等);酚酸类主要有阿魏酸、香草酸、咖啡酸、原儿茶酸等;生物碱主要为川芎嗪、1-乙酰基-B-卡啉、1-(5-羟甲基-1-丙基)-B-卡啉等。

目前川芎药材质量控制多以藁本内酯、阿魏酸和川芎嗪等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GC、TLS-S等现代分析方法测定药材中相关成分含量。总内酯类成分、总生物碱、总酚酸类成分等的测定多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纵览研究结果,虽对药材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回避。藁本内酯在生药中的含量约为0.6%,约占挥发油总量58%,该成分含量高低对区分是否出自道地产区有一定意义,但藁本内酯在室温下可发生脱氢、氧化、水解、降解等异构化反应,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含量变化较大,以其作为质控指标,其稳定性问题引人关注;阿魏酸在生药中含量约为0.1%~0.2%,但阿魏酸是多种药用植物共有成分,作为定量指标其专属性较差;而川芎嗪在生药中的含量低于万分之一,不宜作为药材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指纹图谱用于川芎药材质量控制亦见报道,但由于制约因素较多而限制其推广应用。

近年来有关川芎总生物碱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在进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川芎等中药提取物生产技术(课题编号:2006BAI06A14)研究中,参照文献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对药材中总生物碱进行分析。但反复实验,并对显色条件与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均未取得满意结果,尚需对川芎中总生物碱含量及效应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研究。

由于种种原因,产自道地药材产区的川芎药材部分批次抽检样品存在重金属镉超标的问题(以《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为标准),需要引起重视。此外,目前四川省眉山地区已有了较大面积的川芎栽培,新产地药材质量与传统道地产地的药材质量是否相同,也应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研究。

有关川芎的药材质量评价现代研究,目前面临缺乏定量指标或定量指标不能客观评价川芎质量的困境,这也是目前中药质量控制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应在重视传统品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控制中药的有效性、指标选择的客观性、方法的普适性等方面入手,建立川芎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为打造川芎“大川药”品牌提供科学依据。

付超美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川芎临床应用广泛,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1640个成方制剂中,有151个含有川芎,占所载中成药总数的9.21%,如川芎茶调散、十全大补丸、九味羌活丸、坎离砂、养血生发胶囊、通天口服液、黄连上清片、金贝痰咳清颗粒、活血止痛膏、寄生追风酒等。此外川芎可用于美容、代茶饮、制作耳枕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等。川芎剂型研究情况如下。

(1)含川芎的制剂剂型

据统计,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含川芎的成方制剂中,丸剂数量最多(56个品种),占含川芎的制剂总数的37.1%,胶囊剂其次(29个品种)。这显示出中药传统剂型在临床应用中占有一定地位。而颗粒剂、片剂、合剂、酒剂的应用,反应了市场的需求。同时,在部颁标准中注射剂、气雾剂、滴眼剂等新剂型比例呈增加趋势,反映出中药制剂的发展方向。

(2)中药复方制剂中川芎入药方式

川芎入药方式主要有原生药粉末入药、水煎煮入药、乙醇(白酒)提取入药、提取挥发油入药等。其中,原生药粉碎是川芎的主要入药方式。川芎主要含挥发油、生物碱、有机酸等成分,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藁本内酯、川芎嗪、阿魏酸等。川芎醇提可以助其活血之功,水提物可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氧,因此乙醇提取和水煎煮的入药方式是合理的。

(3)对川芎有质量控制的制剂情况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含有川芎的制剂中,仅有少数品种收载了含量测定标准。含量测定时,选用的指标性成分均为阿魏酸,所用测定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薄层色谱鉴别时,最常用的对照品是川芎对照药材,其次是阿魏酸。由此可知,目前对许多含川芎的成方制剂中,川芎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给含川芎制剂的质量评价带来了困难。所以,完善川芎质量控制的体系迫在眉睫。

(4)含川芎制剂不良反应情况

变态反应9例,其中过敏性休克4例、迟发型超敏反应1例、药物性皮疹4例;血管神经系统不良反应6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1例、血管神经性水肿5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例;呼吸系统不良反应1例;严重低血压1例;剧烈头痛1例;其他反应2例。

尽管川芎制剂的不良反应不多见,但为保证用药安全,建议用川芎嗪0.1mL皮试阴性后,再静脉用药,并全程监护。

周跃华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川芎是一味常用中药,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川芎项下,其【功能主治】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现对2004-2009年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注册的含川芎中药新药(包括有效部位、复方制剂)的审评概况作一简要回顾,供参考。

注册申请类别分布: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9年含川芎中药新药约129个。其中,有效部位3个(不包括原料药),中药复方制剂126个。

(1)适应症分布见表1

?

从表中情况看,含川芎中药新药的适应症分布主要在精神神经、妇科、心血管等。川芎的功效特点为“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脉络,血中气药”,以上新药适应症的分布与川芎药材的特点基本相符。

3个有效部位均以川芎苯酞类成份为有效部位,单用或与其他有效部位组方,分别用于缺血性中风病及冠心病心绞痛。

在49个适应症为精神神经的品种中,24个用于中风病、脑梗死;12个用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7个用于抑郁症、血管性痴呆;其他品种用于吸毒成瘾者、气虚血瘀型眩晕、神经根型颈椎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上述中药新药中,不少品种拟定的适应症范围偏大,需要根据组方特点和临床试验方案进一步限定适应症的范围,中医症状描述也需要修订。如某新药申请时临床定位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但具体病症中又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适应症选择不明确,脑出血等也不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适应症的范围过大,经补充资料后将适应症限定为缺血性中风。这一现象反映出研发者对相关疾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2)剂型分布见表2

?

从剂型分布看,与其他中药新药类似,以胶囊剂、颗粒剂、片剂为主。其中,有几个剂型较少见,如某新药采用药烟的形式给药,用于吸毒成瘾者,烟剂起作用的物质与烟剂本身的药材成分可能差异较大,主要是燃烧产生的烟雾中所含物质,但缺乏中医药理论的支持,临床给药量也不可控。再如,某复方新药选择缓释胶囊为剂型,在处方药味成分较复杂,其药代行为不明确的情况下,盲目开发缓释制剂,必要性、合理性均不充分。

(3)审评结论分布见表3

?

从品种的处理结论情况看,申请临床及申请生产品种的批准率相对都较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新药研究规律的认识的加深,相关技术要求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中药新药的研发将向着更科学、更规范、更理性的方向发展。相信川芎作为中医临床的常用药材,将会在经过科学规范的研究后,在确有临床价值的新药中充分发挥作用。

孙鸿辉副教授(四川省中医院):临床用药首先要要考虑的自然是药物的作用,其次是药物的副作用,然后考虑药物的经济性问题,权衡三者利弊,自以利大为宜。川芎的功效作用“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中之气药”,针对气血瘀滞所生之证候,因此,在神经科所用也非常广泛,较为典型的便是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头痛以及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肢体疼痛等。

(1)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变中发病最多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梗塞,中医主要归属于“中风”、“眩晕”等病证。此类病证,发病虽说突然,但病程长,反复发作,病者年事较高,长期患有相关病证等特点,在发病学上,病机均与“瘀血”为患有关,中医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治疗都使用“活血化瘀”法,川芎有“活血祛瘀”的效用,在《中药学》活血化瘀药中占重要席位,因此,川芎的广泛应用是可以理解的。

具体使用时,川芎多用饮片配方入药,单味使用几乎没有。经典古方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之类,在临床还常常用及。终因时代变化,单用原方的几率较少,合用则是常事。“中风”之病,发病虽暴,却大部治疗康复不易,用药治疗的疗程则相对较长,用量一般也就缓图者多,古时1~2钱,今用量则为6~9g,虽然并非人人相同,出入也不会太多。

饮片少有单味应用者,但现代单体成分制剂应用却较也如饮片入方一样普遍。川芎嗪、川芎素之片剂或针剂已广泛进入临床,尤其是包括上述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之缺血性病变。而临床用量则因于新式制剂,须按现代药品管理规定,鲜有超量使用者。

脑血管病变,除缺血性病变之外,还有出血性病变,尤其是脑实质出血,临床证候表现与缺血性病变极为类似,特别是急性之后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与体征相同。《药性论》谓(川芎)“治腰肢软弱,半身不遂”。按中医理论,“离经之血便为瘀血”,使用“活血化瘀”治法为正法,川芎使用也应是顺理成章;但现实则不同,配方中有用川芎者,总会受到质疑,虽有理有据,有法可依,并且也未见用后加重再次出现出血,但心中忐忑,未见权威之研究确认,不安总是持续,而在急性期内,则更不敢用了。何况川芎嗪(四甲基吡嗪)制剂的药品说明书明确提出:(1)对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忌用。(2)对少量出血与闭塞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困难时应慎用。

(2)头痛与神经痛

川芎具“行气开郁止痛,通达气血”之功效,“上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要药”,因此,头痛治疗少不了川芎。对于头痛,中医按“外感头痛”、“内伤头痛”进行辨证论治。“外感头痛”不论是“风寒头痛”,抑或“风热头痛”与“风湿头痛”,辨证选方中均有“川芎”;“内伤头痛”之“血虚头痛”、“瘀血头痛”选方也未离开“川芎”。但头痛有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医以“六经分布”加以区分,而现代则以“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颅神经痛和其它头痛”等三大类别归类,最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偏头痛疼痛剧烈,呈发作性,止痛要求有效而且迅捷,川芎用量不免较大,如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就有治“头痛”用川芎达一两者,因此,对于现代有声称川芎用量达30g,甚至于60g者,取其量大效宏,也非毫无根据。但获效后不似不应持续大量使用,中病即止为宜。

紧张型头痛,为轻度至中等程度的疼痛,几乎每日发作,病程较长,有的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者有之,用药追求速效已是勉为其难,长期、大量川芎使用,所获者恐怕不会是病人的痊愈,而是其它新的临床问题。

至于其它的头痛,如外伤性头痛,中医辨证与瘀血有关;感染性相关性头痛则与中医外感头痛相类;低颅压头痛属气虚头痛等,中医治疗无不可以使用川芎,剂量需要斟酌。

神经科常见的疼痛还有神经痛。颅神经痛表现出不同部位的头痛;其它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则多属于中医“痹证”,早期为邪气痹阻气血,后期则邪气不退,更见血淤痰阻,正气亦伤,川芎仍属常用。《本草纲目》说:“芎䓖,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但用量常规偏小为宜,毕竟“久服走散真气,气升痰喘不宜用,火郁头痛皆禁用”之古语尚未有现代定论。

江云教授(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

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564种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使用川芎的有85种,约占药典收载中成药的15%。川芎除供药用外,还可用于保健品、美容化妆品、饮料添加剂、烟用香料添加剂及天然防腐剂等,销国内市场并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川芎年需求量约10000吨,出口约4000吨。我对川芎的栽培现状及市场情况对一个简单的介绍:

(1)栽培现状

四川为川芎的主要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主要产于四川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什邡市、新都区、彭山县等。川芎的产地集散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彭州的敖平镇,都江堰市的石羊场镇,彭山县的公义镇。此外,在甘肃、云南、江苏、贵州等地也有零星的种植报道。

川芎有两种栽培方法,一为“异地育苓法”,即“山区育苓,坝区种芎”;一为“同地育苓法”,即“山区育苓,山区种芎”。育苓的川芎均称为山川芎。四川少数地区及全国其它各地栽培川芎多无育苓阶段。现多采用“异地育苓法”。坝区栽培川芎根茎在一月上中旬部分运上山作育种;大部分继续留土栽培至5月中旬,作为川芎药材;有一部分则被采挖,作为商品出售,称之为奶芎。

(2)商品规格

现实行之标准系将川芎分为川芎及山川芎两个品别划分。标准如下:

一等:干货,呈绳结状,质坚实。表面黄褐色。每1000g 44个以内,单个的重量不低于20g。无山川芎、空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绳结状,质坚实。表面黄褐色。每1000g 70个以内。无山川芎、空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绳结状,体枯瘦欠坚实。每1000g 70个以外,个大空心的属此等。

山川芎:统货干货,呈绳结状,体枯瘦欠坚实。表面褐色。断面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麻舌。大小不分。无苓珠、苓盘、焦枯、杂质、虫蛀,霉变。

(3)历史价格分析

川芎种植技术成熟,其市场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计划经济时代川芎以国家统购为主,随着中药市场的逐步开放,其收购逐步转向由市场统筹。纵观川芎的历史价格,最低时约为2元/公斤,最高时在1998年,超过35元/公斤。市场价格较低时药农生产积极性受到伤害,川芎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当价格较高时,跟风的人气旺盛,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价格回落。

2009年初,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川芎的价格稳定在9元/公斤左右,随着经济的复苏,其价格持续上升,到2009年5月上升至15元/公斤左右,2009年末为19元/公斤左右,2010年4月达到25元/公斤左右。

(4)价格趋势预测

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目前川芎种植种植面积大规模减少(统建点、川西大道、天然气管道占用川芎田等,今年的川芎种植面积比去年减少约30%),从而必将导致川芎总产量低于去年,川芎的价格将可能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有较好上涨的趋势。

综上,虽然川芎的规范化种植已有企业介入,但是仍以药农散户种植为主,由于缺乏种植的统筹规划与监管,经常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其销售年际差价大,一些年份甚至达到了几十倍,药农收人相当不稳定,药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将依靠其强大的人才、技术、经济及信息优势,介入川芎的规范化种植,以期做大我省的川芎产业及维护广大药农的利益。目前,新荷花已在都江堰市的石羊镇、彭山县的公义镇等地建立了5000亩的川芎规范化种植示范区,并正积极进行GAP认证准备工作。

猜你喜欢
川芎嗪川芎头痛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头痛怎样保健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头痛与口疾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远离头痛的困扰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